人口問題的對策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流動人口的規模增長迅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 要】流動人口家庭教育處於弱勢境地,並且我們可以找到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最後對於改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對策

  一、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流動人口家庭對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擁有量較少,而且資本的質量不高,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家庭教育資本運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在流動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優勢的方面,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堅強、樂觀的品質,但是,總的來說,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總體情況十分令人堪憂。

  ***一***流動人口家庭教育資本存在的問題

  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家庭經濟資本處於劣勢,流動人口來到城市以後由於經濟轉型期的特點和自身的條件的限制,使得流動人口只能從事一些勞動時間長、生產環境差危險、報酬低的工作。導致他們與子女相處的時間短,甚至忽略對子女的教育。

  第二,流動人口家庭社會資本不足。流動人口的社會網路關係侷限於老鄉和親戚,基本沒有其他尋求支援的渠道。家庭中與子女互動不足或者由於溝通方式不當導致子女的叛逆甚至是反社會行為的出現。父母多采用控制性和干預性的互動方式,支援性和引導性的互動方式運用不足。父母在尋求教育支援網路時感到非常無力,他還是保留非常保守的觀念,認為孩子是父母的,要自己來管,家長很少與學校主動聯絡,他們認為包括學校學習在內的很多方面的內容要自己來教育,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社會的,幾乎沒有想過自己沒有辦法教育的時候藉助於社會資源和一些專業的諮詢機構來尋求幫助。等到子女真正的出了問題,觸犯了法律交給有關部門來管理,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家庭文化資本非常有限。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母親不識字,對教育的內容和採取方式認識有偏差,這些對於子女的教育十分不利。家庭文化生活匱乏甚至出現不健康的娛樂方式如賭博等。

  ***二***家庭教育資本不足導致教育過程中出現問題

  由於父母在獲得經濟資本時的流動性的特點、職業的特點和家庭條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流動兒童有被寄養的經歷導致親子關係不夠親密,引發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的社會資本不足,導致父母教育的無力。不知如何和學校配合共同面對子女出現的問題,也不知如何取得社會教育資源網路的支援。流動人口家庭的社會支援網路侷限於公有和老鄉,同質性強,而且處境類似,對子女的教育沒有太大的作用。

  由於父母的文化資本不足對教育觀念存在一些偏差,強調父母的權威,家庭互動缺乏平等溝通的氛圍。流動人口家庭互動圍繞學習和花錢的問題展開,互動多為控制性互動和干預性互動,引導性互動和支援性互動不足。導致孩子在心理上遠離父母,在行為上出現問題。在家庭教育的價值觀上,流動人口家庭普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在行動上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教育的效果不明顯。流動人口家庭文化生活匱乏,甚至出現賭博等不良的娛樂方式。

  總之,由於家庭教育資本處於劣勢導致家庭教育的運作情況不佳,需要其它力量的介入來共同關注流動人口家庭的教育。

  二、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流動人口只能從事收入低、危險、技術含量低、經常面臨失業困擾的、工作時間長的工作,消費能力有限,直接表現為住房面積狹小,流動兒童沒有學習的空間,客觀化文化資本佔有較少,工作時間長使得家長與流動兒童互動時間少,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由於流動人口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決定了,流動人口的社會網路範圍侷限於親戚、老鄉和工友,獲取對流動兒童教育支援的資源十分有限,對於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他們大多數時候只能獨自面對。由於長期的戶籍制度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他們在城市的社會制度安排之外,流動兒童無法進入正規學校就學,只能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即使我們看到一些正規學校在逐漸接受流動兒童,但是據筆者瞭解由於教育資源有限他們也只能接受極少的流動兒童入學。子女沒有好的學校入學也使得家長對於子女取得較高的學業成就信心不足,但又無能為力。

  三、改善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增加流動人口的家庭教育資本

  韋伯利用“封閉”這個概念來描述把人們置於次等地位的過程,透過此過程,一個群體壟斷了優勢地位,向它界定為下層的或不合資格的外部人關閉機會。任何方便的、看得見的特徵,例如種族、語言、社會背景***social source***、宗教、以及缺少一份特殊的學校文憑,都可以被用來把競爭者宣佈為外部的人。通過限制獲得機會***opportunities***和資源的獲取***access***,封閉容許集體把報酬最大化。群體內部的人分享共同的文化和身份,並因而分享使排斥合法化的規範。

  對於流動人口家庭教育資本匱乏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而應該從反對社會排斥入手,改善流動人口家庭的處境才能真正改變流動兒童的處境。

  1.規範勞動力市場,增加就業

  對僱主的不良行為進行規避,促進新型服務企業的發展、對在長期失業者中招募工人的企業的財政刺激、對低技術勞動力市場管理的改善、意圖在失業者和潛在僱主間建立聯絡的臨時就業,處理婦女特殊需求的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對小業主給與支援和政策傾斜。城管和小販之間“貓捉老鼠的遊戲”上演已久,小販大多是流動人口和社會低收入階層,流動兒童心思細密,對於父母被追趕的情景十分不解和感到憤恨,從而引起他們對於執法者和整個社會的誤解,小小的心靈充滿了疑問,為什麼他們靠自己的雙手掙錢還會被驅趕,為什麼來到城市會受到如此的對待,這個城市到底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反社會的情緒會在幼小的心靈開始萌芽。因此,對城市的小攤販運營進行合理的規劃,給流動人口一定的自主謀生的權利,對他們的勞動給予一定的尊重是改善流動人口家庭現狀的重要環節,也是改善流動兒童處境的措施。   2.提升能力

  對流動人口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 增加就業能力。很多流動人口由於沒有學歷沒有技能,自主創業沒有資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危險,勞動環境惡劣,勞動時間長。進行培訓後部分流動人口有可能從事一些技能性的工作,提高家庭收入從而改善流動兒童的境遇。

  3.收入支援

  收入支援這裡是指社會保障的支援,也就是說在流動人口面臨受傷或者失業的情況下,有一筆資金作為臨時性的救助,以防止家庭經濟條件迅速的惡化。目前,流動人口由於戶口以及工作單位的臨時性原因,很多流動人口都沒有社會保險。很多流動兒童也由於戶口的原因沒有保險,無論生病還是出現意外傷害,損失由他們自己承擔。如果父親,家裡的頂樑柱遭遇到不測,家庭就墜入無限的困境中。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機制,把流動人口納入其中,使他們有一定的安全感,無論整個家庭陷入何種境地都能使流動兒童的各種權利得到保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4.地域扶持傾向

  這種嘗試的理念是,特殊的城市貧民區或受剝削的地區,需要建立在廣泛基礎之上的針對經濟、社會和基礎設施等的行動***Rodgers, 1995b***。

  2005年以來,為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重慶市南岸區採取“因地制宜、政府投入、社群管理、以寓養寓”的模式,投資250多萬元,在各街道建設“陽光公寓”。只需“一人一天一元”的低費用,農民工就能住進環境整潔、設施完善的公寓房。截至2007年7月,南岸區已建成7個“陽光公寓”,入住農民工5000多人。政府在能力的許可下,可以參考重慶的做法,建設流動人口公寓。給流動人口家庭安身立命之所,給流動兒童一套學習的桌椅和一盞點燃希望的檯燈。

  ***二***發揮教育在社會流動過程中的正功能

  在布迪厄看來,學校所傳遞的文化是統治階級文化,而非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文化遺產。學校運用支配階級所賦予的權力關係將其文化定義為合法的文化資本,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符號暴力過程強制性地傳遞。由於被支配階級的文化與支配階級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他們的子女常常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失敗者,無法取得足夠的、支配階級定義的合法文化資本。這樣就造成了一個文化資本分配不平等結構,並進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文化資本的迴圈傳遞與階級關係的迴圈傳遞。

  教育的再生產功能是否意味著教育是製造社會不公平的機器?是否意味著教育沒有存在的必要呢?我們知道,教育具有促進社會流動的作用,是社會下層向上流動的合法途徑。自從教育作為一種社會選拔機制以來,在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教育給處於社會劣勢階層的人們提供了一條通往社會上層階級的途徑。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社會的地位世襲,使個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進入主流社會的機會,教育給大眾提供了平等競爭的舞臺。

  在打破這種迴圈使得弱勢群體向上流動的議題上,科爾曼報告給我們增加了信心。

  科爾曼報告的歷史性意義是,它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會經濟平等的背景上。教育的平等受制於社會經濟平等,反過來也影響社會經濟平等,從而把教育平等問題提高到改造社會的整體目標上。

  那麼,學生家庭的社會背景,怎麼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的呢?科爾曼研究發現,處於弱勢的學生,他們覺得環境過於強大,不可能通過教育改變他們的人生,他們對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覺得沒有盼頭,學習的“士氣”就比較低,從而造成學習成績較低,而且差距越往後越大。在流動兒童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很多兒童都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由於家庭條件的原因,學習差強人意,也覺得自己沒有希望,很多人讀完小學就不讀了,能讀到高中,考上大學的流動兒童是少數。

  科爾曼向國會證明,教育機會的平等,要從教育的結果來考察,因為正是對受教育結果的期望,影響了學生的自我評估,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狀態,也造成了因種族、膚色、宗教等因素下,弱勢人群教育機會的實質不平等。

  正是科爾曼報告的這一結論,為後來美國普遍實行的“肯定性行動”或稱“平權法案”鋪平了道路。公共教育事業大幅度地向弱勢人群傾斜,實行所謂“為了平等的反向歧視”。在中小學強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時,大學招生,政府機關僱傭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實行傾斜性政策,照顧黑人和其他弱勢人群。這種措施是特定歷史狀態下的階段性的措施。因此,幾十年後,這樣的做法是否已完成其歷史使命,是否應該逐漸終結,具體措施是否適度,成為爭議的焦點,也為此出現了一系列司法訴訟,至今沒有平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共教育事業對弱者的傾斜,明顯地改善了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教育機會的平等性。

  那麼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創造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制度相對來說比較年輕,因此有一定的機會可以減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至少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人們向較高的社會地位去努力。有些國家一經獨立就致力於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社會。不管社會環境如何,教育的改造作用是不能否認的。當它一旦傳播到在經濟和社會方面不利的階層,改造的趨向便是平等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流動兒童擺脫貧窮邊緣的社會地位,平等的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三***針對流動兒童教育的政策建議

  1.改革戶籍制度去除身份區隔

  我國的戶籍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適合當時社會發展需求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流動,也在不斷製造著依附於身份的城鄉分割,以有沒有戶籍作為資源分配的依據,違反了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在教育領域來說,正是城鄉戶籍的存在,造成流動兒童在城市中無法得到與城市兒童同樣受教育的權利。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加快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改革。

  消除戶口的社會附加功能,切斷戶籍身份與利益之間的關聯,改變戶口與就業、醫療、社會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掛鉤的不合理現象,實現城鄉一體化管理;逐步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二元結構,建立對流動人口的動態管理制度。   2.調整現有義務教育格局,消除身份歧視

  在流動人口特別集中的城郊結合部,要提高公立學校的招生能力,或者增設新的學校,來解決區域性區域內農民工子女入學緊張的現象。

  社群和學校牽頭,辦好農民工子女家長學校,提高農民工教育子女的能力,使流動人口家庭儘快適應城市生活。

  3.發揮學校教育與社群的教育的功能增加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社會資本

  學校主動與家長溝通,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不是隻是在開家長會的時候職責家長的錯誤。採取靈活多樣的交流方式加強學生家長之間的互動,互相交流教育心得,營造好的教育氣氛。把同質性較高的家庭分成小組,如單親家庭小組、多子女家庭小組,學校負責講解這些家庭的子女容易出現的問題,及早發現子女出現問題的徵兆對症下藥進行解決。

  4.發掘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增加流動兒童家庭的文化資本

  團委、婦聯、青少年研究機構等非政府公共組織可廣泛挖掘社群教育資源,為流動兒童提供文化資本。比如,婦聯聯合街道與大學,讓大學生進入流動兒童家庭,與流動兒童結成對子,利用雙休日、寒暑假對流動兒童提供學習幫助;團委、街道等機構可以培育義工、志願者隊伍,鼓勵退休教師、大學生以及其他社會成員成為義工或志願者,廣泛開展義工活動、志願者活動,指導流動兒童的學習,幫助他們實現學業進步。

  總之,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僅僅是家庭內部的任務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協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有的兒童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有責任幫助流動兒童家庭充實家庭教育資本,有責任幫助他們改善親子互動,有責任讓他們得到公平的待遇。

  參考文獻:

  [1]重慶:農民工住上“陽光公寓”

  [2]周海玲:《論流動兒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資本的視角》,《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9月

  [3][法]雅克・哈拉克:《投資於未來――確定發展中國家教育重點》,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年,49頁。

  [4]昆明城鄉一體化趨勢分析.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