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太陽系的形成,都是集中在時間上的年代去測定它的年齡的,誰也沒有真正見識過太陽系的形成。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一起來看看吧。

  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現今太陽系形成的標準理論:星雲假說,從其在18世紀被伊曼紐·斯威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之日起就屢經採納和摒棄。對該假說重大的批評是它很明顯無法解釋太陽相對其行星而言缺少角動量。 然而,自從1980年代早期對新恆星的研究顯示,正如星雲假想預測的那樣,它們被冷的氣體和灰塵的盤環繞著,才導致這一假想的重新被接受。

  要了解太陽將如何繼續演化需要對它的能量之源有所認知。亞瑟·愛丁頓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確認導致他認識到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核心的核聚變。 1935年,愛丁頓進一步提議其他元素也有可能是在恆星中形成。 弗雷德·霍伊爾 進一步詳盡闡釋這一假設,認為演化成為的紅巨星的恆星會在其核心產生很多比氫和氦重的元素。當紅巨星最終拋掉它的外層時,這些元素將被回收以形成其它恆星。自1950年代太空時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此模型在解釋新發現的過程中受到挑戰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從形成開始至今,太陽系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衛星由環繞其母星氣體與塵埃組成的星盤中形成,其他的衛星據信是俘獲而來,或者來自於巨大的碰撞***地球的衛星月球屬此情況***。天體間的碰撞至今都持續發生,併為太陽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經常遷移,某些行星間已經彼此易位。這種行星遷移現在被認為對太陽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絕大部分的作用。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於46億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縮。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其餘部分攤平並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陽系天體系統。

  這被稱為星雲假說的廣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紀的伊曼紐·斯威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隨後的發展與天文學、物理學、地質學和行星學等多種科學領域相互交織。

  就如同太陽和行星的出生一樣,它們最終將滅亡。大約50億年後,太陽會冷卻並向外膨脹超過現在的直徑很多倍***成為一個紅巨星***,拋去它的外層成為行星狀星雲,並留下被稱為白矮星的恆星屍骸。在遙遠的未來,太陽的環繞行星會逐漸被經過的恆星的引力捲走。它們中的一些會被毀掉,另一些則會被拋向星際間的太空。最終,數萬億年之後,太陽終將會獨自一個,不再有其它天體在太陽系軌道上。

  有關世界起源和命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已知最早的文字記載;然而,在那大部分的時代裡沒有人試圖把這樣的理論與“太陽系”的存在聯絡起來,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時人一般不相信我們現在瞭解的太陽系是存在的。邁向太陽系演化形成理論的第一步是對日心說的廣泛認同,該模型把太陽放在系統的中心,把地球放在環繞其

  的軌道上。這一理論孕育了數千年,但直到17世紀末才廣泛被接受。第一次有記載的“太陽系”術語的使用是在1704年。

  太陽系的形成年代

  太陽系的形成的時間框架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方法測定的。科學家估計太陽系大約46億歲。地球上最老的已知的礦物顆粒大約44億歲。 因為地球表面經常性地被侵蝕作用、火山活動和板塊運動改造,這樣老的岩石比較稀少。科學家用在太陽星雲早期凝縮中形成的隕石來估計太陽系的年齡。幾乎所有的隕石 ***見 魔谷隕石***都被發現有46億歲,顯示太陽系大約至少也是這樣老。

  對其它恆星的星盤研究對太陽系形成的時間表的建立也有頗多貢獻。1百萬到3百萬歲的恆星多富含氣體,而超過1千萬年的恆星星盤含很少到幾乎沒有氣體,顯示它內部的巨大氣體行星已經停止生成。

  星系碰撞和行星干擾

  儘管宇宙中絕大多數星系在遠離銀河系,我們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仙女座星系卻在以每秒120公里的速度撞向銀河系。 在20億年後,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將相撞,潮汐力扭曲它們的外周臂成巨大的潮汐尾而導致二者都產生變形。當這樣的初始階段的干擾發生的時候,天文學家計算出太陽系有12%的機會被從銀河系拉向外圍,有3%的機會它會被仙女座星系引力俘獲成為它的一部分。 經過進一步的一系列的側擊,太陽系被丟擲的機會達到30%,兩個星系的超重黑洞將合併。最終,大約在70億年的時間,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將完成合並形成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在合併中,如果有足夠的氣體,增加了的引力將把氣體吸引到形成中的橢圓星系的中心。這將導致一個短期的密集的恆星生成時期叫星爆。 此外,向內墜落的氣體將填塞新形成的黑洞,把它變成一個活動星系核。這些相互作用將有可能把太陽系推向新星系的外周光暈中,使它免受這些碰撞的輻射。

  通常的誤解認為這樣的碰撞會干擾太陽系的行星軌道。雖然經過的恆星有可能會把行星剝離太陽系送入星系空間,但恆星間的距離如此之巨以至於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相撞對單個的恆星系統的干擾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雖然太陽系作為一個整體可能會被這些事件影響,太陽和行星本身預計不會受到干擾。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遭遇另一顆恆星的累計概率增加,對行星的干擾無可避免。假設宇宙末日的大擠壓或大撕裂不會發生,有計算認為途經的恆星在會1千萬億年內完全剝去死亡的太陽的所有行星。這標誌著太陽系的終結。雖然太陽和行星可能會存在下去,但太陽系,無論是在任何意義上都將不復存在。

  太陽系的介紹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位於分支懸臂獵戶臂上,離銀河系中心有2.61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4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執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及天王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週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