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從農村向城鎮家庭化的舉家流動、遷徙成為當前社會變遷的一個突出特點,由此衍生出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也日漸突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有流入地的學校條件限制,更有政府支援不夠以及現有的制度壁壘阻隔。為此政府必須從法律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大解決力度,流入地學校也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家庭也必須承擔起正確的教育功能,以使之早日解決。
[論文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對策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是伴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產生的。這裡的流動人口子女主要是指戶籍在農村,並且在城市中從事生產性和服務性勞動的“農村外出就業者”的子女,年齡範圍界定在6~16歲之間,即在義務教育範圍內的這部分孩子。本文的研究物件是指跟隨父母進城,在城市中的各類學校學習的這部分孩子,他們又被稱為“流動兒童”。
一、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教育
1.貧困的家庭條件,直接影響孩子的教育。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對子女正常的社會化程序和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城市正常家庭相比,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要繳納很大一部分費用。而對於現實中的大多數流動人口家庭來講,家長的經濟收入低且不穩定,他們不僅僅要承受生存、就業的壓力,也面臨著子接受正常教育的經費壓力。龐大的經濟壓力,使得農民工無法給子女同城市孩子同樣的條件。
2.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很大影響。當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中有很大一部分處於失學或輟學狀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父母自身忙於生計,而忽視了對子女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很多父母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受經濟利益誘惑和封建小農意識、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無用,與其花大把的錢讓孩子讀書,不如把孩子帶在身邊,幫自己掙錢,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長了農村孩子輟學打工現象的增長。
***二***學校條件有限,孩子就學難
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就學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在當地公立的學校借讀;二是在流動人口自發興辦的“打工子弟學校”讀書。
1.公辦學校
近年來,雖然流入地政府部門對流動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開始關注,但明顯地保障力度不夠,對於經過努力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就學的農民工子女來說,當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送進校門時,問題也就接踵而來。主要表現如下:
***1***因成績跟不上,面臨老師不公正的待遇。由於經濟收入、文化背景以及教學質量等構成的城鄉差別,在農民工子女進城學習過程中,學習基礎差,出現成績跟不上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就致使一些對農民工子女有偏見的教師,在對待城鄉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上往往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做法。如在處理城鄉學生的矛盾衝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學習輔導上,對農民工子女缺乏耐心,相反對城市孩子給予更多的照顧等。
***2***由於教育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學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對公辦學校來說,近些年來,新生入學人數和在校生的縮減趨勢,使之具有了接受外來人員子女入學的條件。但是,相比於外來人員子女的數量,公辦小學可接收的學生人數有限,這就致使流動人口子女被公辦學校拒之門外的現象頻頻出現。
2.農民工子女學校
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出現是進城人口自立自救的結果。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存在給那些被排斥在公辦學校之外的流動兒童提供了一個受教育的場所,但由於其自身的侷限性,農民工子弟學校存在資金缺乏、校舍不穩定、課程設定不到位、師資力量單薄等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教育。
***三***地方政府支援不足
由於長期以來的戶籍管理藩籬,流動子女很難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雖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來解決流動子女就學問題,但其實施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政府對於外來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仍然處於支援能力不足的現狀。
[論文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對策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是伴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產生的。這裡的流動人口子女主要是指戶籍在農村,並且在城市中從事生產性和服務性勞動的“農村外出就業者”的子女,年齡範圍界定在6~16歲之間,即在義務教育範圍內的這部分孩子。本文的研究物件是指跟隨父母進城,在城市中的各類學校學習的這部分孩子,他們又被稱為“流動兒童”。
一、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教育
1.貧困的家庭條件,直接影響孩子的教育。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對子女正常的社會化程序和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城市正常家庭相比,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要繳納很大一部分費用。而對於現實中的大多數流動人口家庭來講,家長的經濟收入低且不穩定,他們不僅僅要承受生存、就業的壓力,也面臨著子接受正常教育的經費壓力。龐大的經濟壓力,使得農民工無法給子女同城市孩子同樣的條件。
***二***學校條件有限,孩子就學難
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就學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在當地公立的學校借讀;二是在流動人口自發興辦的“打工子弟學校”讀書。
1.公辦學校
近年來,雖然流入地政府部門對流動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開始關注,但明顯地保障力度不夠,對於經過努力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就學的農民工子女來說,當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送進校門時,問題也就接踵而來。主要表現如下:
***2***由於教育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學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對公辦學校來說,近些年來,新生入學人數和在校生的縮減趨勢,使之具有了接受外來人員子女入學的條件。但是,相比於外來人員子女的數量,公辦小學可接收的學生人數有限,這就致使流動人口子女被公辦學校拒之門外的現象頻頻出現。
2.農民工子女學校
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出現是進城人口自立自救的結果。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存在給那些被排斥在公辦學校之外的流動兒童提供了一個受教育的場所,但由於其自身的侷限性,農民工子弟學校存在資金缺乏、校舍不穩定、課程設定不到位、師資力量單薄等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教育。
***三***地方政府支援不足
由於長期以來的戶籍管理藩籬,流動子女很難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雖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來解決流動子女就學問題,但其實施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政府對於外來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仍然處於支援能力不足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