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動人口社群化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關注焦點在於流動人口管理的一種新方法——社群化管理模式,通過把握流動人口的主題,應用城市管理中的社群化研究視角對這一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文章以這一視角分析城市流動人口社群化管理模式的範圍、框架和內容,比較客觀的還原這一管理模式的原型;結合新舊模式的對比,分析了社群化管理模式的優勢,並指出城市管理過渡的背景下這一研究視角的應用趨向。
  關鍵詞:城市管理 流動人口 社群化管理
  
  1949年建國之初,我國的初始城市化水平僅為10.6%,經過60餘年的曲折發展,截止2009年中國城市化水平達47.3%,正處於城市化程序的騰飛階段[1];有專家預測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在2015年前後超過50%,並有望在2050年前後突破70%[2]。城市化程序中,各種城市問題屢見不鮮,城市管理隨之發展完善,各種研究視角都以其不同的立足和特色發揮著巨大作用;近年來,城市社群的發展與豐富實踐使得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和思考視角,即社群化研究視角。
  1.引言:城市管理與社群化研究視角
  1.1 社群化管理模式概述
  社群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巨集觀調控下,在有關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和指導下,基層以社群資源為基礎,運用社群管理的機制與手段,促進社群整合與穩定執行的一種管理模式[3]。
  與以往的管理模式比,社群化管理具有以下三個特徵:一是屬地化管理,即以一定的聚集地為前提,實行的是“人住哪裡,哪裡負責”的原則,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二是服務型管理,即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為基礎,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務和保障,因此社群化管理也是一個社群整合的過程;三是參與式管理,即社群化管理特別強調讓普通平民積極參與社群服務和社群管理。
  1.2 社群化研究視角:社群化管理與城市管理的聯結
  城市管理強調城市不應該由政府單一中心主導,各種準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企業以及市民也可以、並且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城市管理的過程中來,以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促成公共目標,在社會上形成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4]。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現代城市管理的理念與社群化管理中的屬地化管理、參與式管理和服務型管理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在這裡找到了二者的連線點,這也是本文中的社群化研究視角題中之義。
  2.實踐:城市流動人口的社群化管理新模式
  2.1 傳統流動人口管理概述
  目前,我國城市流動人口約1.5億,佔全國人口的10%,是城市住民管理中的一大核心點。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流動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時間逐步延長,許多人已經是事實移民,同時流動人口管理中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一種以社群化研究視角為基礎、針對城市流動人口的新型管理模式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也就是流動人口的社群化管理。
  2.2 流動人口社群化管理的範圍與框架設計
  簡單地說,流動人口的社群化管理就是在流動人口聚集的地帶,模仿城市社群的組織形式和執行服務方式對流動人口進行管理,以維持聚集地社會秩序的穩定,並通過服務的提供為流動人口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5]。按照這一概念,我們不難發現流動人口社群化管理模式的範圍應該包括法制管理、戶籍管理、勞務管理、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社會管理和服務管理[6],這一廣闊的範圍既包括傳統管理方式所題中的內容,也包括社群化研究視角下所特有的部分。
  首先,流動人口的社群化管理是在社會管理的網路和法制管理的框架下展開的其次,新型的社群化管理以聚集地域為先導,以戶籍管理和人口管理為基礎同時社群化管理以治安管理為中心,這也是與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治理相聯絡的一點,即通過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疏導,最後我們迴歸社群化視角本身,以服務管理為依託、以勞務管理為形式,這也正是社群化管理模式所題中的觀點,,另一方面提供培訓等可以提高流動人口自身素質的服務,並將這些與勞務和就業掛鉤,使流動人口最終實現就業,這也是保證社會安定的最根本措施。 
  2.3 流動人口管理中的社群化視角
  流動人口的社群化管理是社群化研究視角的典型應用,通過上面對其範圍、框架的敘述,我們不難從中發現這一管理模式實際上也是屬地化管理、參與式管理和服務型管理,這與社群管理模式的特徵恰好吻合。
  按照之前的分類,包含外來人口登記制度、單位管理制度、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制度在內的傳統流動人口管理模式 與社群化管理模式存在較大區別,本文將結合社群化視角的特點對這兩種方式進行比較。首先,傳統管理模式十分強調戶籍基礎,這與其產生初衷和二元結構限制是分不開的,而新的社群化管理則儘量淡化戶籍的因素,並在實質上以流動人口聚集地帶為基礎,採取一種屬地化管理的方式;其次,傳統管理模式下強調以公安機關為主體的管制和控制,將流動人口視為被動、威脅的群體,而社群化管理則把流動人口看作是主動積極的城市力量,尤其在其聚集地突出其主體地位,強調流動人口的參與和自治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傳統的管理模式注重管理,強調對流動人口不法行為的限制,而社群視角下則在流動人口聚集地成立各種自治性質的組織為流動人口群體自身提供服務,使其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並且爭取通過服務的提供增強流動人口的自主性,提高其生活質量。
  從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流動人口的社群化管理模式不僅僅是針對聚叢集體管理的有益探索,也在符合社會背景條件和發展趨勢的嘗試,是今後流動人口管理方式創新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2009中國統計年鑑》[M].國家統計局網站.
  [2]《2009中國城市品牌發展大會文集》[M].P26.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12.
  [3]魏娜、汪大海.《社群管理(第三版)》[M].P2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
  [4]趙晨.《公共服務社會化初探》[D].長春:吉林大學.2004.4.
  [5]張強.《論城市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創新》[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8.5.
  [6]揭明、張勇敏.《社群化服務管理:流動人口管理新模式探索》[J].上海:城市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