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讀書筆記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裡就誰的話都不聽了。”
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特別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後,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裡,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裡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時,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
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系統。
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篇二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後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麼一段話: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於未發,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慾望在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就剷除掉,並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然後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麼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後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麼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麼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裡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閒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篇三
《禮記·學記》開篇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後,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裡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為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麼?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啟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啟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從小注重培養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今天,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教育無過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儒家聖賢文化,並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淨土,在這裡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蹟,“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