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學的讀書筆記

   國學是中國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虛擬性概念。學數、學文、學理,中國之學是學文化,重在學文的綜合和縝密。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第一講 國學經典與教育——師德與修養

  一、國學與經典

  1、什麼是國學與經典?

  國學是中國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虛擬性概念。學數、學文、學理,中國之學是學文化,重在學文的綜合和縝密。

  國學就是我們說的傳統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經等。

  2、教師學習什麼?

  教師主要學習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領悟其中包括的教師道德修養。

  二、國學的起源與內涵

  1、師德修養的四個字:

  師:師發自然,自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自然是我們學習的物件,自然教會了我們學習。因此,教師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老師可以教人學習,能者為師,二是讓人學習,是學習的榜樣,是學習的表率,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發現好的向他看齊,發現不好的就對照改正嘛。。師的本意是學習,老師總能讓人學習,能者為師。 德:古人講:德者得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人格修養,你就要進步、就有收穫,這個得不是物質性的,而是精神和心裡有是昇華,這個得應從正道當中來,不能走歪門邪道,道德是人內在心靈的體現,是人格追求的體現,是文化高低的體現。 修:按規律、原則規範自己的原則,規範自己的待人處事、職業行為、道德行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能光說不練。所以要實實在在的去修。

  養:滋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把學好的東西去滋潤別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終保持成長、向上的趨勢,養而有成。所以“養”要相伴終身。

  2、為什麼教師要道德修養?教師的職業決定,師德是師業之魂,身教重於言教,沒有師德就沒有師魂。

  三、國學與教師的關係

  1、修養好應有的社會公德

  2、認真堅守職業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最重要的是愛學生。

  3、個人自身修養,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汙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敗而不氣餒。

  師德是師才之本

  師德是師風之根

  第二講 國學經典與教學思想

  一、關於教育的作用

  1、治國。教育比政令刑法更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2、經濟是教育的基礎,先富後教。凡治國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是教育的基礎,發展經濟是發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國的首務,育才是長遠之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終生之計,

  莫如樹人。

  二、關於教育的物件

  環境影響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故有教無類

  孔子認為人的天賦稟性相近,生來大體平等,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賦平等的人性論,也是他推動平民教育,實行有教無類的理論根據。

  三、關於教育的目的

  1、為天下培養君子賢人

  2、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空閒的意思

  3、《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齊治平聯絡起來。在《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一是強調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階級,三是修身的途徑必須循序漸進,要有科學性。

  四、關於教育的內容

  五德:

  溫:敦柔滋潤謂之溫

  良:行不犯物謂之良

  恭:和從不逆謂之恭

  儉:去奢從約謂之儉

  讓:先人後己謂之讓

  五常:

  仁:孝悌、愛人、博愛之謂仁;

  義: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謂義;

  禮:制度、儀式、禮節的總稱。儒家經典有三禮:周禮、依禮、禮節。 智:四層意思:審時度勢、進退得宜謂之智。孔子一貫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不迷信鬼神謂之智。有是非觀念謂之智。好學謂之智。

  信:誠實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關於教育原則的要求

  1、立志樂道

  2、意志鍛鍊

  3、自省自克

  4、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5、改過遷善

  6、勤學問思

  7、後生可畏,重視教學相長

  第三講 國學經典與教學藝術

  什麼是國學經典:指我國傳統文化學術中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學藝術:指教師培養人才,傳授知識、技能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學藝術具有強烈的實踐性

  一、古代教學藝術的五個原則

  1、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據學生的情況實行有差別的教學。因材施教包含及時和長期連個方面。舉例。

  長善救失出之《學記》。豫、時、孫、摩。

  對現代教育的意義:必須遵守的原則、法則。

  有4點體會:1、因性而教;2、因齡而教;、因能力個別差異而教;4、因教而學

  2、“問答”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核心;

  啟發來源於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思結合。教師的作用是啟發。 《學記》的論述:君子之教,喻也„„。啟發學生的思維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特徵。讀書的長進:從產生疑問,到沒有疑問。

  3、相機而授,適時而教的教學原則技巧;

  4、寓理於事,寓義於趣的形象化教學原則手段;

  5、師生相諧,美善相悅的教學原則氛圍。

  二、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三個基本特點

  1、學與思辯證統一;

  2、學與行緊密結合;

  3、學與教相通相長。

  因材施教,長善救失:培養優點,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給我們的四點啟發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別

  2、因齡而教:不同年齡

  3、因個別差異而教

  4、“因材施教”與“因教而學”、“因材擇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古代啟發式教學的基本特徵

  1、著重啟發學生思維,是古代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特徵。

  2、“問題性教學”是啟發式教學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講 國學解讀

  國學:泛指所有跟國人歷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關聯的知識和學問。 最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為儒學。

  一、理解國學要用心;

  二、用心體會;

  三、國學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顆什麼樣的心;

  四、擁有“中國心”的國人是如何生活的,以莊子《逍遙遊》為例。

  篇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篇三

  關於兒童誦讀國學經典的讀書筆記

  幾天來,在網上瀏覽一些關於兒童誦讀國學經典的資訊,私下認為有些頗有道理,於是將他們其中一些選錄下來,並重新整理成章,聊以自慰。

  一、國學經典是人類最高貴的德性、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最優美的語言的完美結晶。

  讀千年文化經典,感祖國教育精華。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所載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是人類最高貴的德性、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最優美的語言的完美結晶。

  75位世界諾貝爾獎金得主,齊集巴黎聚會時曾得出驚人的結論。“人類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湯恩佳:《孔學論集》,第82頁。革命領袖毛澤東、孫中山、周恩來、鄧小平,以及諸多領域人物:楊振寧、李政道、徐悲鴻、梁啟超、魯迅、茅盾、冰心、金庸、李嘉誠等幾乎中國二十世紀絕大多數優秀人物,他們無一不是從小就能誦背並受益於《詩經》、《唐詩》、《宋詞》、《大學》、《論語》、《老子》、《孟子》、《孝經》等大量中國經典。

  正如國學大師南懷謹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受益良多,當我在生活上或是科學研究處於逆境的時候,總是可以從《孟子》得到啟發。”;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7歲就能熟練背誦約3萬字的《聖經·馬太福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語文教育是文學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功能使它注重於開發心靈、陶冶性情、培養人格。在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中,以美啟真,啟迪心靈;以美悅情,淨化性情;以美儲真,完善人格。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對他們進行智慧啟發和心靈陶冶所帶來的內心充實和快樂,這樣的教育是真正現代化的教育,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真正內涵。

  實踐的積累,新課標的要求都明確告訴我們:讓正在成長中的幼兒和青少年儘早接觸誦背中華文化經典,是在奠定他們健康人格的基石,給他們一把開啟智慧大門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的金鑰匙,儲存一生受用不盡的智力財富,成就他們遠大的前程。

  時代在發展,如今身處資訊迅速膨脹、知識老化嚴重的時代,孩子需要學習比他們那個時代更多、更復雜的東西,因此我們更需要精挑細選,把最經典、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儘早提供給他們。

  1995年3月,一批有識之士趙樸初、冰心、曹禺、啟功等文化教育界的大家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呼籲,1998年9月催生了全國第一所以傳統文化教育為特色的北京聖陶實驗學校,同年舉辦“華夏文化紐帶工程”,之後,全國及港臺各地紛紛響應,啟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在學校、社群青少年和兒童中相繼開展了古詩文誦讀活動。

  二、教學,我們該教什麼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第一、有專家認為:中國兒童少年,幾千學時的美好時光,都浪費在學習一些味同嚼蠟、沒有營養的白話文上。如下面兩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要求背誦。“我從樹杈上取下兩隻鳥蛋,小小的鳥蛋涼涼的拿在手上真好玩”這樣的課文背下來又有什麼意義?這些文章難道會比“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道可道非常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等等更有營養?為什麼讀四書五經反倒被認為迫害孩子?

  此類缺乏營養的課文,就是我們小時候的主要精神食糧。多年下來,除了知道一些小明小紅、小貓小狗的故事錢穆先生稱之為“小貓叫小狗跳的教育”和認識幾個漢字外識字需要花費那麼多課時嗎,心靈依舊空空如也,沒有精神的建構,也沒有文化的積澱。我們的生命就這樣被浪費了。

  第二、很贊同一位學者的感嘆:我在上課時,也有同學問過類似羅家倫先生的問題,難道你對今日中國受封建遺毒的影響視而不見嗎?中國社會的種種怪現狀我當然是見到的,這些怪現狀確實與封建遺毒脫不了干係,但這些遺毒絕不是孔孟老莊的罪過,相反,孔孟老莊恰恰是對治這些糟粕的,正是古聖先賢的精神之光,將中國人的精神得以提著而不至於墮落。“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蘊含的道理卻是不差的。如果我們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讀一讀《論語》,孔子哪句話是糟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真的是糟粕嗎?還是我們把它理解成了糟粕。退一步講,就算《論語》中有一些糟粕,我們為什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抓住這幾句話不放呢?我們的心胸是不是該更寬廣一些呢?任何活生生的、真實的東西都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的,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近代以來,我們恰恰丟棄了傳統的精華,而沿襲了傳統的糟粕。因為,好習慣是需要辛勤的教育加上主體的努力,才能慢慢培養起來的,而壞習慣則是不用那麼費力教費力學的。好東西要留下來難,而壞東西要留下來則不費吹灰之力。所以,我們在破的時候,容易破的、好的東西破了,難破的、壞的東西則破不了至今還在。

  尤其在中國“五四運動”這個階段,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徹底的推翻了讀中國的古書,接受新的教育,把一些教科書都變了。過去是讀《大學》、《中庸》、《論語》、《孝經》、《三字經》、《千字文》,變成讀的是“小貓叫,小狗叫,開學了,開學了,老師早,老師好”,這是學語言,沒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現在,這種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禍害是非常大的。所以這一代的中國人,變成沒有文化根基。“我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南懷瑾《談兒童讀經》

  呂叔湘先生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批評過語文教育的低效——“少、慢、差、費”。平心而論,這些課文字身無可厚非,作為小朋友們課外閱讀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選入教材,作為典範,供成千上萬莘莘學子效法,則是不夠格的。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這些文章能否超越它的時代,還是個未知數。

  第三、白話文與文言文沒有什麼優劣、先進落後的分別。

  專家說:我們現在常常把漢語分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把文言文稱為“古文”,把白話文稱為“現代文”,把漢語文硬生生割裂了。讓人形成一種錯覺——文言文是古老過時的,白話文是符合我們現代化趨勢的。殊不知,中國的語文沒有所謂“古代”與“現代”之分,只有“書面”與“口頭”之分。文言和白話這兩種形態,自先秦以來,就一直並存、相互依存文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文言就是寫文章時用的語言,即書面語;白就是說表白、自白、旁白的白,白話就是說話時用的語言,即口頭語,兩者並沒有什麼優劣、先進落後的分別。

  因為口頭語言,可能每過幾十年就會有變化就像現在年輕人說的話,老一輩已經不太聽得懂了,而且每個地方千差萬別,所以我們的先人將書面的文字、文法統一起來,幾千年來,任由口頭語千變萬化,書面語文言文卻一直保持著相近的形式。雖然一個地方的話另一個地方可能聽不懂,雖然一個時代說的話另一個時代可能聽不懂,但是大家有著共同的書面語言平臺。文言可以被各種白話所共享,通過書寫我們可以溝通,南人可與北人溝通,今人能與古人溝通,正是藉助文言文,我們中國文化才能夠如此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

  就像一個人既需要說話也需要書寫一樣,口頭語和書面語不是誰可以替代誰的問題,沒必要也不可能替代。曾看到一個故事:課堂上,英文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幾著最簡單的中國古詩,讓學生們譯成英文。一位同學站起來,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 please go upstairs.”時,老師笑了,說:“把你的句子再直譯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請上樓’。” 聽著名詩變成這種味道,教室裡一片爆笑。同學換了各種表達方法翻譯,可仍然感覺到總有什麼東西不到位。“感覺到總有什麼東西不到位”是一種什麼東西呢?這種東西我們能真實地感覺到,卻說不清楚。如果有朝一日,文言文真的被白話文替代了,那麼這種東西或許就從此丟失了。

  有人認為我們現在生活中只用白話文,不用文言文,學文言文又有什麼用呢?這種庸俗淺薄的實用主義態度是很可笑的,照這麼說,我們課本里的範文是不是最應該選取我們當代人生活中最常用的產品說明、電視廣告、市場調查報告、網路流行用語呢?按這種用什麼學什麼的邏輯,數學大概小學沒畢業就夠用了,學什麼sin、cos呢。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高遠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學好文言的效用不在眼前,而在將來——無論是文字功底還是文化底蘊。單就文字功底而言,文言文功底好的人都能寫好白話文,而只接觸白話文的人則較難以寫出優秀的白話文。我們看那些優秀的白話小說作者,幾乎都是通文言的,無論是古代的曹雪芹、吳敬梓、施耐庵……還是近代的魯迅、茅盾、巴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文以載道”,文言文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源頭以及從這個源頭流出的絕大多數精華作品,加上文言文簡約凝練、優美典雅、意蘊無窮,有了文言的基礎,一個人說出、寫出的白話自然就底蘊。所以學習中國語文,從白話文入手,似近實遠,事倍功半;通過文言文入手,似遠實近,事半功倍。根扎於“文”,語發為“白”,才是正道。否則,如果我們繼續以白話為主要養料來“灌溉”下一代乃至下幾代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必將變得越來越貧乏。如孟子所說:“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現實,我們在教什麼?無奈使用教材,無奈為一張試卷教填空,對於這些,雖然我們不得輕易冒昧,但又總不得不思考,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做些理智恰當選擇。

  三、教學,我們該怎樣教?

  “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語感是不可能靠分析語法、做選擇題得來的。

  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語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知道做人的尊嚴,懂得開啟自己的人生價值,使學生獲得閱讀與寫作等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要達到此目的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愛讀,會讀,在主動讀書中積累運用,感悟薰陶經典文化的思想與語言魅力。尤其摒棄傳統的老師講得多,學生讀書機會少的方式,使語文教學真正能培養出國家棟梁之才,實現應有的教學目的。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朱光潛《談讀書》從魯迅到胡適有哪一個不是“三味書屋”式的傳統教育培育出來的?有哪個不是讀聖賢經典,讀文言文讀出來的?有哪個是靠分析“主謂賓”、“定狀補”分析出來的?有哪個是靠填空填出來的,靠選ABC選出來的?淳沫若、徐志摩能在新詩上有所造詣,那是因為他們七八歲時就能對出優美的對子,寫出漂亮的古詩。沒有舊學的訓練和涵養,哪來他們新學的造詣?周北辰《國民教育危機及其對治之道》。梁實秋在他的《豈有文章驚海內》一文中說: “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份選自《自古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攄詞練句的奧妙。”

  有學者說:“當今語文教學中,教師把原本淺顯易懂的語句弄得“高深莫測”,總是要我們去猜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個詞,要我們挖掘作者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所謂深意。才需要將原本行雲流水、渾然一體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什麼主謂賓定狀、名詞動詞形容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這些東西分析得再清楚,也無法提高我們對漢語文的感受能力、領悟能力和運用能力。此外,我們還要花上很多時間去記那些所謂的“常識”,XX作者原名XXX,字XX,籍貫哪裡,代表作是什麼……除了應付考試,增加一點吹牛談資,似乎沒有其他意義。試問,有幾個人的文化功底是靠這樣訓練出來的呢?”,猛聽起來,我們也許感覺有些不舒服,但面對現實我們總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反思。

  孟子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規矩掌握再多,也不足以使我們心靈手巧,甚至有害於我們心靈手巧。《蘇菲的世界》裡讀到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從前有一隻蜈蚣,可以用它那一百隻腳跳出非常美妙的舞蹈。一隻烏龜嫉妒它,就給它寫了一封信:“偉大的蜈蚣呀,我對你精湛的舞藝真是佩服極了。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跳的。你是不是先舉起你的第28號左腳再舉起你的第30號右腳?還是你先舉起你的第17號右腳,再舉起你的第44號右腳?我熱切地期待你的回信。”蜈蚣讀了信以後,馬上開始思考自己到底先舉起哪一隻腳?然後又舉起哪一隻腳?此後,蜈蚣再也不能自如地跳舞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理智的思考對於某些東西是有破壞力的,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老莊為什麼要“棄智”了。用西方式的語法分析,閹割和肢解中國語文,特別是在孩子熟悉這種語言的初期,會妨礙我們對語和文字身的感覺。到頭來會像那隻蜈蚣一樣,反而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說話作文了。我們說話時,何時想過主謂賓定狀補動詞名詞形容詞這些問題?我們回想自己是如何學會了說話,是先學語法規則、學名詞解釋嗎?還不是在多聽多說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就會了嗎?當然,技法的分析不是完全沒用,但是得先有了對漢語文的感覺,談技巧才有意義。

  聯想到我們的英語學習,也是本末倒置的。許多人從初一開始有的從小學開始學了十多年,做了無數道選擇題,語法都懂,可依然是啞巴和聾子,在交流方面依然不如一個英語國家的文盲。說白了,我們缺乏對語言的感覺,沒有語感,而語感是不可能靠分析語法、做選擇題得來的。

  當前,全國各地語文教學改革正朝著正確方向努力。

  四、兒童誦讀經典

  第一、“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而且談到了自己的學習體會: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顏之推說他七歲時背誦的,每十年複習一下,就能記憶猶新;而二十開外背誦的,一個月不復習,就忘得一乾二淨。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們成人因為有太多的分別、太多的計較、太多的思慮,他的心靈設定了重重關卡,無法達到嬰兒那種渾然的、柔順的狀態,因而不再像孩子那樣有靈動敏銳、有感受力。打個比方,就像我們面對一個人,如果有太多的分別計較,有許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成見,有分別計較,就會有所遮蔽,會感受不到許多東西,就不能真正理解對方,不能接納對方的全體。於是,與他總是有隔。

  第二、素讀

  筑波大學的加藤榮一教授有一本著作叫做《天才滿世界》,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會上遇到了創業家井深大先生。我向他請教“使腦子變聰明的方法”。他回答說:“就是要大量的死記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讀’——不求理解含義、只照著字面朗讀漢籍。戰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有10個人.他們全都作過這種‘素讀’練習。湯川秀樹先生從3歲就開始接受這種訓練了。那時候他學習的有《論語》、《孟子》等,除了老莊不教,因為不適合兒童學習。但是少年時代的湯川自己把老莊也讀了,覺得很有意思。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量子力學出現時他一下子就理解了。而其他人卻不理解的原因。就是因為讀了老莊。”

  兆文鈞《辜鴻銘先生對我講述的往事》中講述了這樣一段往事:義父布朗教辜鴻銘背《浮士德》,布朗說:“我說一句,你背一句”,辜說:“我聽不懂你說的話呀!”布朗說“沒關係,只求你說得熟,不求你聽得懂;聽得懂再背,心就亂了,背不熟了。……就像學唸咒那樣學。”我們成人為何背東西比較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理智的思考干擾了我們對經典的吸收,我們大人的心太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在《幸福的真意》這本書裡,就說到背誦式學習對一個人幸福的意義。他認為,一個人通過記住故事、詩詞歌賦、化學方程、數學運算、聖經章節、名人格言等等,可以獲得一套“象徵體系”,從而在心靈中建造了一個隨時與他同在、自給自足的世界。而記憶中沒有足夠儲存的人,因為內在沒什麼可以仗恃的東西,所以更需要外來的刺激——看電視、看報紙、找人聊天等等——才能保持心靈不限於混沌。我想,中國古人和猶太人其實早就明白這個道理。腹有詩書、滿腹經綸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的生命有著更大意義的自主性,而不是總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

  第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腹有詩書、滿腹經綸的人是有福的。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慾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有所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讀熟。明末大儒陸世儀《思辨錄》

  毛澤東有句話:“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人的頭腦,是“先入為主”的,一旦形成了某種觀念、養成了某種習性,就很難改。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期,只給他們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一個充滿了低俗廣告、靡靡之音的貧乏、浮躁、膚淺的文化環境,他們的吸收能力便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用於記憶那些庸俗的廣告、無聊的歌詞,於是乎孩子的心靈就可能永遠與人類最有價值的文化絕緣了。說來也怪,我們在日常生活、電視節目裡,經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學著唱大人才能懂的不三不四的歌,說大人才能懂的老三老四的話,大夥兒都嘖嘖稱讚;反倒是讓孩子背誦孔孟老莊,會有人說三道四。其實那些不三不四、老三老四的東西才真正是無益的。

  許多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大中甚至是小學生,他們其實不是真的熱愛網路遊戲,他們實在是找不到生命能量的出口,他們是窮極無聊,在虛擬的網路中尋找避難所,越玩越空虛,越空虛越玩,不能自拔這是飲鴆止渴。因為他們深層的心靈從來沒有被開發過,也就無法接近人類文明高階的領域,低階的無法滿足他,高階的又進不去,所以只能這樣掙扎著虛耗人生。我常常聽年輕人說到一些詞“無聊”、“鬱悶”,我們仔細想想,這些詞都是在描繪生命能量的無所去處,“無聊”是有精力卻不知道做什麼,鬱悶是真我被壓抑著,無法突圍。我這裡所謂的高階低階,並不只是量上的關係,而有質的區別,低階的東西,越深入進去,越感到空虛,越需要更多的外在刺激來填充;而高階的東西則相反,越深入進去,越感到自足圓滿,越感到自信充實。

  如果孩子從小能接受良好的經典教育無論是文字、音樂、繪畫……,就不太可能沉迷於卡通、武俠、電視、流行樂等等我不是說這些不好,而是沉迷於這些不好。因為這些淺層的東西根本無法滿足他的胃口,“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他們自然而然樂於接近人類最高明的文化這種快樂不是一般的快樂所能比擬的,而遠離庸俗淺薄的東西。

  第四、善言易入;先入為主

  俗雲:“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汙染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教育學研究成果表明,0——13歲是兒童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在這最關鍵的時段加強兒童讀經教育,讓他們長期接受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經典薰陶,人格自是潛移默化,對自己負責,對民族負責,更易在各方面更嚴格的要求自己。

  可以培養他們讀書興趣和自學能力;集中注意力,增強記憶力;更易靜定,熱愛閱讀,見識更廣,理解力更強,其它學科也自是水漲船高。使他們厚積德行與文化素養,提升修養,行為好轉,天賦與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並富有智慧與創造力。

  第四、讀經選材略

  第五、讀經活動方式略

  王財貴的“三百讀經法”略

  賴國全的“137讀經法”。略

  1、王財貴“三百讀經法”,即:讀經每次進度平均約“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誦讀“一百遍|”,每次讓每一個讀經的孩子都得“一百分”!正如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這樣,每週每生參加集中誦讀4次,共誦背300——400字,一學期以後,每生至少累計誦背4000——5000左右字的經典,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幾年下來定會胸藏萬匯,筆有千鈞,品德與才智比翼雙飛。

  2.“變花樣”,激勵興趣。讓學生直面經典,採用老師領讀、指名讀、齊讀、分組讀、聽音樂讀、看視訊讀等讀唱誦背相結合的方式,不求深解,不加壓力,養成誦讀的興趣和習慣,體味古詩文的韻律美和涵蘊美。

  3.配音樂,多元“習薰”。課前3分鐘播放中外古典名曲,並營造經典背景音樂與多媒體經典詩文作品展示等視覺聽覺環境,多元“習薰”,達到情境與誦背交匯,讓聖賢的教誨在孩子們心裡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4.巧用時間,不加壓力,持之以恆。家長要配合老師,讓孩子每天在上學前、放學後、飯前、飯後、睡前各有10分鐘左右的誦背時間,既除在校集中誦讀外,保證每天有40——60分鐘的誦讀時間,做到鍥而不捨,持之以恆。

  5. 常獎勵,引導努力。結合賴國全的“137讀經法”誦讀過程中,採用“拍手歌”、“師生對詩”、“小小擂臺賽”、“當堂獎勵”、“定期向家長和社會彙報展示”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隨機對每位誦讀學生施與不同層次的獎勵,頒發“xxx經典翹楚榜”等級證書,以此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增強背誦的趣味性與實效性。

  6.厚以德,踐行經典。結合階段學習,總結回顧,在一定時期對學生在學校、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的行為逐步施以引導。

  當然,我們要站在21世紀的臺階上看問題。現在的孩子要學習很多科目,他們不可能像前代學者那樣,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私塾先生的戒尺下搖頭晃腦地背誦“人之初”或“天地玄黃”,或不加選擇地全都拿來逼迫小孩子背誦。我們要做的恰是抓住孩子們成長的最佳時期,通過引導他們適當誦讀經典,啟迪智慧,濡潤心靈,漸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廣泛接受西方文化,慢慢豐富自己的閱讀積累,成為打不敗擊不垮的棟樑之才。

  撥開教育的重重迷霧,經典才是指引我們走出泥濘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