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施的文化類散文

  西施,不以沉魚落雁之姿傲人,但憑一顆丹心揚名千古;不因閉月羞花之容撩人,但以一介女流徵服敵君;不借溫柔婉約之態襲人,但憑一腔激情捐獻青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西施故里說西施

  深秋,紅葉飄飛。我懷著一份探古覓幽的情懷,沐著霞光秋陽,踏著金色落葉,來到了諸暨的苧蘿山。這裡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代美女西施的故里。

  苧蘿山位於諸暨城郊,滿山蒼翠蔥蘢,明麗清澈的浣江蜿蜒在苧羅山腳下,這裡依山傍水、山環水繞,處處流溢位來的是江南的娟秀和嫵媚。然而,苧蘿山卻是一座普通的山頭,沒有參天的大樹,沒有奇異的怪石,沒有俊逸的峰巖,山不高,形不俏,農村長大的人只稍用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從山腳上到山頂,是一座再也普通不過的山頭了。可是,因為有了西施和她的美麗故事,這座不起眼的山頭已經聞名遐邇。苧蘿山上有西施殿,殿堂不大,規模平平,但翹起的飛簷、複雜的穹隆頂和木頭勾搭卻體現了古越地殿堂建築的風格,體現了特定地域的文化傳承。殿正中站立著正值青春少年的西施姑娘塑像,有三四米高,西施姑娘衣著簡樸,一副村姑的打扮。殿牆上記載了西施生平的大致情況,據傳,西施姓施,字夷光,父親是一個鬻薪者,母親是一個浣紗女,世居苧蘿山下的苧蘿村。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受盡凌辱,為復國雪恨,勾踐徵得苧蘿山下的民女西施,並與越國其他美女獻給吳王夫差,用以美人之計,蠱惑吳國朝政,另用賢能之人,施以強國之術,終於在公元前473年將吳國消滅,吳王夫差被圍堵在聖胥山,走投無路,被迫自盡。西施因此成為一位為國獻身的美女英雄,並與後代的貂禪、王昭君、楊玉環一起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四大美女”。

  從苧蘿山下來,徘徊在浣江邊,我想探詢一點古苧蘿村的蹤跡——村落的位置,村居的規模,先民的起居情況,他們的生活和勞動場景,他們有過的蛛絲馬跡,還有,西施這個砍柴人的家庭足以令人遐思的點點滴滴。但這是一種怎樣的妄想,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古苧蘿村已成陳年舊事,西施的傳聞如煙似夢,只有江邊裸露出來的零零落落散佈的一些黑石頭,據說是當時古苧蘿村人浣紗洗衣的地方,西施和她的母親曾在這裡的晨霧和暮靄中勞作,揮灑人間歲月,讓人在半信半疑之中平添一份無邊無際的幻想。

  浣江的另一邊,隔著浣江與苧蘿山相望的是雞冠山,相傳,雞冠山下古時有個鸕鶿村,村中有一位美女叫鄭旦,與西施同時被選送到吳國去伺候夫差,鄭旦思鄉得病而亡,西施悲切之餘,強顏歡笑,直到吳國破滅。自古紅顏多薄命,我們在感慨同情鄭旦之餘,不禁對西施的何去何從,表示特別的關注。

  西施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子,是功成身退,歸隱江湖?西施是一個平民女子,絕沒有隱士般的那份飄然於紅塵世界之外的情趣,同為浣江邊的女孩子,家的概念可以使鄭旦思家而亡,天倫之樂,故鄉情懷,西施豈能例外。是與人私奔,有情人總成眷屬?相傳,越王勾踐手下有一重臣,叫范蠡,曾與西施相遇於浣江邊,並彼此以身相許,後西施被越王所選,擬送吳王,范蠡為國家計,忍痛割愛。范蠡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看透君王貪婪凶殘本色,急流勇退,攜昔日情人西施悄悄地渡海而走,隱名瞞姓定居於齊國,做起了生意,過起了平民的生活。這似乎太神話了,試想,范蠡身為勾踐重臣,一個心愛的女人都捨得供送敵國,他在乎一個女人嗎!想當初,西施年方二八,傾國傾城,范蠡尚且不顧,等到越國消滅吳國,此時的范蠡,功勳卓著,名滿天下,欲要美色,何求不得?何況這時的西施已是年屆四十,人老珠黃,縱有姿色,也是半老徐娘,且此時范蠡帶半老的西施遠走高飛,不符合常理,范蠡此番行動,是祕密進行的,是為了逃離諸侯之間的紛爭和功成名就後的麻煩,帶著一個吳王的妃子遠走他鄉豈不太惹人眼目,自找麻煩。是兵荒馬亂,被亂軍所殺?人們曾說:春秋無義戰。那個時代,一個女人,一句不對頭的話語,一個說不清是非的家族仇恨都可能成為一場戰爭的理由,打打殺殺是家常便飯,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大場面也是屢見不鮮。那時,死人就像死螞蟻,兩軍對戰,殺人如麻,西施豈能例外!是以怨報恩,被人暗算?據說勾踐原想迎西施以歸,西施既是他的功臣,被夫人得知後暗中派人將西施沉入江中,一代美女從此香銷玉隕。勾踐夫人以為美色是一劑毒害男人的慢***,最終會殃家禍國。

  走過苧蘿山,走過雞冠山,徜徉在西施昔日浣紗的地方,我的思緒如潮,眼前彷彿越過千年的光陰,春秋時期的戰旗、顰鼓和手持長矛短戈、身披鎧甲的將士循著那個洪荒的年代滾滾湧來------西施,那個曾經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平民女子,那個“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的苧蘿山砍柴人的女兒,她究竟魂歸何處!我們在感慨戰爭造就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的同時,也痛恨戰爭把多少黎明百姓逼上了生死絕路,象鄭旦,象西施,象那場吳越之戰懾於王命被迫背井離鄉、曝屍疆場的無數平頭百姓。

  西施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500年,西施是否確有其人,後代的人們持懷疑態度的大有人在。理由之一是記載春秋時代歷史的諸多歷史文獻都沒有對於西施的記載,如《史記》、《左傳》、《呂氏春秋》、《春秋》等等。理由之二是關於西施其人其事的記載是晚於西施生活時代500年後的東漢文人寫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這兩部書以正史為主綱,以稗史為輔料,雜以民間傳說和文人自己的想象,其書中新增人物西施的真實性、可信度不言自明。理由之三是有人認為西施是當時古越地對美女的泛稱,從諸子文獻中的東施效顰的典故,到漢代樂府民歌中的秦羅敷,以及後來古典詩文中的莫愁姑娘、盧家少婦,都是一定地域範圍和特定時代的人們對美女的泛稱,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人。。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西施的故事已成為吳越古文化的一個典範根植於人們的心中。舞臺上,文學作品中,景觀的設定,普通民眾的生活,西施和她的故事作為歷史遺產和文化營養已融進尋常百姓家的角角落落,誰也抹不去。即使是一個傳說,也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也照樣如梁祝的故事一樣流芳百世。

  告別蒼翠蔥蘢的苧蘿山,告別明麗清澈的浣江,告別千古悠悠的西施故里,正是雄視古今的一輪太陽冉冉西下的時候,餘暉洋洋灑灑,彷彿神來之手的大寫意作品,苧蘿山、雞冠山、浣江裹挾在千萬道瑰麗的彩霞之中,是如此誇張的絢麗。但我的心中徒然而起一種悵然、空靈、若失的感覺,因為這無限美好的夕陽只是短暫的欺騙,就像曇花一現,就象已不知何在的古苧蘿村,就像2500年前在歷史長河中流星般一閃而過、留下許許多多謎團和疑問的一代美女西施。

  :沉魚-千年西施

  透過兩千年的時空,一枝別樣的花朵在悠悠綻放,一個如水的女子從波光粼粼的照影中走來。綠水盪漾,纖手弄巧,洗練一樣的白紗,將無邊的春意輕輕灑開。

  這是三月的清晨,這是桃花盛開的季節。

  浣紗溪的流水將我載到了這裡。隔著岸邊那些青青的瓜蔓、隔著長堤上那些泥土的氣息,我似乎能感受到那遠古的琵琶聲、能清晰地聽到那皎月下的吟誦:“棹聲一去兩千年,范蠡西施逐暮煙,自是不尋尋便得,五湖雲水豈無邊!”

  流水不斷,輕舟不停,而我卻不能不停下腳步,站在這如夢一樣的江南,站在這西施離去時那千古一瞥後卻依然如詩如畫的村莊。

  我沒有隨同遊人去觀看那些紀念西施的樓閣和長廊,我只是站在浣紗溪的邊上,靜靜地想那時的風、那時的月,還有池邊、叢林裡的那一抹淡淡的綠影。

  韶光飛逝,天路悠悠。此刻,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將那些嘶鳴的戰馬,釜鉞和刀槍與一個絕色的女人聯絡在一起,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將一個浣紗的村莊少女放在那段歷史的回聲中。我喜歡一個更為純粹的故事,我喜歡一個浪漫的結局。

  從愈來愈多的遊人眼中,我看到了他們的疑問,看到了一種永遠的惆悵在他們的心上湧起憐憫的波濤!

  江聲浩蕩,溪水淙淙,一個美麗的遠古女子,她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遐思和夢境?

  芳蹤已遠,吳、越江山已成舊事,而西施,你的容顏卻因何不老?

  :情迷西施故里

  來到諸暨,來到西施故里,來到一段迷離的歷史片段面前。

  一位出身貧寒的女子,本來與歷史留名有段遙遠的距離,但是她天生麗質。亂世之中,做為男人就臥薪嚐膽,什麼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做為女人的她,則在這紛爭中犧牲了自己的愛情。所謂的“以身許國”,其實就是在一個陰謀裡充當美麗的工具。放棄戀人、放棄女孩兒對愛情的憧憬、放棄一些我們說不出的什麼。

  曾經,就在諸暨的溪水邊——我久久站立不願離開的清幽地方,西施有著快樂的生活,也許清苦,但是安然。“西施越溪女,出身苧蘿山。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這是西施到吳國之前的生活。而到了吳國,她想念戀人范蠡,想念家鄉,想念家鄉的父老。每每想到那些父老,這個昨天還清純的女孩又要想更多的事情了:想如何起到自己應該起的作用,誘惑吳王;想臨行前戀人和戀人的摯友是如何教自己做自己不願做的那種女人;想那個屈辱自己的國王。就這樣在吳國的宮廷,她活的很累。

  在西施殿,站在古越臺前,我有過這樣的念頭,也許最讓她覺得累的事情是吳王對她的愛和自己動搖的心吧。一個英雄人物,站在人生的顛峰,把幾乎全部的愛情給了她這個敵國來的奸細,而且直到亡國。不能愛上他,他是敵人,要對他狠心;但是怎能不愛他,自己的戀人把自己送到別人的環抱,這個別人正是女人心中的黑馬,而且他又那麼真心地對待自己。

  歷史那一瞬的舞臺,上演的是一出主角沒有了戲本的蹩腳愛情倫理劇。

  感覺上,西施是幸運的,無論如何,她擁有范蠡的愛情,還擁有鄭旦的友情。自世人傳說西施之美,唯鄭旦稍可相比開始,兩位美女似乎就註定會相遇、相惜。最初是在井邊,兩美相爭,四目流連,世上就有了一口“四眼井”。然後是一起拔劍斷纜、進貢到吳。再就是一起在吳國生存和為自己的國家鬥爭。

  我長久地站在四眼井旁,任思緒飛翔,彷彿能夠看到兩個女人的笑容,然後清風拂過水麵,那笑容便慢慢散去。畢竟,西施的幸運中之外全是層灰濛濛的霧;畢竟,她的幸運再多也無法改變她讓人惋惜的生命軌跡。

  “一朝還舊都,靚裝尋若耶。鳥驚入松蘿,魚畏沉荷花。”這是詩人宋之問用來描繪西施的絕色容顏的。在歷史上,以美色著稱的女人很多,但是像西施這樣亡了一個國家還沒什麼罵名的人恐怕難尋第二個了。甚至是,人們還尊敬西施,當她是十二花神中高潔的荷花神。為什麼呢?

  默默站在西施斷纜處,我想明白了這一點,因為她生命自從揮劍斷纜後就只有責任了,送她入吳的船纜斷開的一瞬間,她的生活只能選擇為了越國付出一切,沒有任何回報地付出一切。她的犧牲是她自己主動選擇的,人們當然會記得她的好。

  她的美名是犧牲到極至換來的。

  坐在給過西施快樂的她的家鄉,來一份傳說中是西施發明的豆腐羹,我任憑自己沉醉在西施的美麗裡邊,絕世容顏、愛國之心,都如荷花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