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經典現代哲理散文
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經過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斷完善。一篇好的散文,需要優美的語言來表達的自己的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我們的文章你能喜歡。
篇一:心靈的選擇
人生途中,我們或許會遇到美醜、善惡、悲歡、離合、生死、愛恨的選擇,或許會使我們的心靈受到煉獄般的折磨,甚至滴下淋漓的血點,但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心靈之機,作出正確的抉擇,就會覺得此生無怨無悔。
一、親情至重
在外打工的丈夫突然接到妻子的電報,三歲的兒子在連續數日的高燒後被確診為白血病。妻子讓丈夫儘快回來,好好陪陪孩子!丈夫轉身就向火車站跑去。也是心裡過於急切,稍不留神,他被一輛疾馳而來的汽車當場撞翻在地,雙腿粉碎性骨折,血流了一片。肇事司機跳下汽車要把他送到醫院去。可他竟強忍著疼痛,拖著一隻斷腿衝著司機說道:“還是請你把我送到火車站吧,我的兒子比我要緊!”
在生命的垂危時刻,他的選擇是:回家照看自己的兒子。
二、法重如山
檢察長坐在沙發上,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菸,人也彷彿蒼老了許多。
四十年前,戰場上,彈火橫飛。隨著一聲槍響,他倒下了。可在他身上還壓了一個人。他一看是班長,原來是班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替他擋住了子彈……班長臨死之前只說了一句話:“幫我照顧好我的兒子——雲……”
夜,就這樣過去了,天也漸漸泛出了白光。他終於做出了決定,猛地把手裡的煙摁滅在菸灰缸裡,然後展開了桌上的判決書,只見上面寫道:雲,現年……因犯貪汙罪被判處……他提起了筆,在下面寫道“同意”,然後又在“檢察長”一欄中籤下自己的名字……
在情與法的矛盾中,檢察長的選擇是:維護法律的尊嚴。
三、血沃中華
1941年秋,日軍重重包圍的狼牙山頂峰,屹立著五位優秀中華好兒男。班長馬寶玉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衝峰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驚動天地,氣壯山河。
在生命和民族大義之間,壯士的選擇是:為中華民族獻出生命和熱血。
骨肉親情、法律尊嚴、民族大義------,是心靈之機的要端,是我們每次進行心靈選擇的出發點和歸宿處,把握這些要端,就能使我們的心靈選擇沿著正確的方向,走向未來,走向永恆。
篇二:沉重的醒悟
我是否真如那厭世的冰凌般玩世不恭?我是否真如那逃避紛爭的隱士般不負責任?
是嗎?
我承認,寧願生活在18世紀的古埃及廢墟里,也不願在這充滿面紗的現實中。真的不負責任多好!沒有責任就沒有痛苦。喜歡與世無爭,喜歡世外桃源。
曾經的夢想,曾經的我,曾經的話語,曾經的人,而今已面目全非,我失去的太多了。我的心,我的夢,我的魂,都已遺失在過去。誰又記得過去的笑語,誰又同我一起尋找迷失的自我。試問:“我”今在哪?——
抬頭無語問青天!
甘心沉淪嗎?點燃希望之燈,亮出正義之劍。街旁枯草還迎風顫晃,生命也並未枯竭。生命的長卷中並不只是禿樹,也有綠洲啊!
相似的滿夜星空又一次來臨,過去的種種四處浮動。有過笑,有過痛,也有過悔。過去的幼稚,過去的無知,過去的驕傲,過去的自負,是我心靈的痛處!為何不再看我,為何不再眷顧我,你這樣的走,在這歲月的印記中留下的只有悔恨和淚水。一切的一切,來臨和結束,我不懂也不想懂。倘若再給我個機會,我會選擇我曾放棄的。
曾飛過,翱翔過,成功過,輝煌過。當頭頂上的光圈逐漸暗淡,可曾想到過結束?也曾有過誓言,那光環還會發光。曾以漠然的目光望這世界,曾以憎恨回報著深深的愛。怨過天,尤過人,現在呢?
不一樣的時刻,不一樣的夢;不一樣的時刻,不一樣的我。懷疑過人生,懷疑過命運,痛恨過自我,傷害過朋友。當一切再來臨的時候,我是否踏著以往的足跡,無知地走下去呢?人生不過是一串省略號,留下無限深思,誰人能懂?
崇拜過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羨慕過烏托邦式的精神家園。曾想過放棄,可我並非聖人;也想過解脫,可我已罪孽深重,傷害了曾關心我的人,我怎可以再去傷害,那因我而傷痕累累的心呢?我給別人的傷害已經足夠了,寧願自己心碎,自己痛,所有的傷我願一人承擔,總有一天我會接受心靈的審判!
一切又都過去了,再也沒有理由猶豫,再也沒有理由彷徨。那昨夜星辰已調殘;那昨日的風也以吹去了幼稚和無知;那昨日的笑與淚也以變為印記化為石;一切的一切已成過眼流煙。不再追悔,痛著的曾經最美。
又一次開始,又一次來臨,也昭示著又一次希望。不再把時光託付流水,不再耽於不快。駕起理想的帆船,揚起青春的風帆,承載信心,另闢新航線。背上行囊,追逐夢想。
再望夜空,已是滿天繁星。
沉重的過去,追憶中的醒悟……
篇三:說“善”
近讀《格言聯璧》一書,不僅讚歎其說“善”之精彩。
善,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標準之一,自古以來,論說者眾。《說文解字》曰:“善者,吉也”;《周易》曰:“小善能遷,大善成焉”;《周易·繫辭下》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荀子·宥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報之以禍”;劉備《誡子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蔡邕《女訓》曰:“心一朝不修善,則邪惡入之”;張商英《素書》曰:“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縱觀全書,筆者認為,金纓先生主要從六個方面闡述“善”的深意,啟迪人們棄惡揚“善”,從“善”做人。
一要有善“念”。作者推崇“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的理念,認為“見己不是,萬善之門”、“開卷有益,作善降祥”、“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惠者小恩,攜我為善者大恩;害我者小仇,引我為不善者大仇”;勸人“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慕人善者,勿問其所以善,恐疑議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
二要發善“心”。作者認為“作德日休,為善最樂”、“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教人以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勉勵人們“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善毋望報,回頭但看爾兒孫”;感慨“迅速,即使讀書行善,能有幾多?”
三要吐善“言”。作者弘揚“談人之善,澤於膏沐”的觀點,勸勉大家“極於揚善而勇於去奸”、“樂道己善,不如樂道人善”;認為“談心性外,寧談結果,可以勸善”、“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通過對比“古今學者”,得出結論:“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並進一步勸誡大家“善教子孫,後嗣昌大,是取決於人。”
四要做善“事”。作者倡導“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身行善事,須防錯了一件”的理念,對“做善事”感受頗深,認為為善須“盡心力”,“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為善須“從儉約”,“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為善乃“分內事”,當“動心忍性,靜以矣之,更行一切善,以翰旋之。”
五要致善“用”。作者曉暢“以作善降祥為受用”的道理,從多個方面進行闡釋:就處境而言,認為“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就施為而言,認為“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就權變而言,認為“事有知其當變,而不得不用者,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當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馭之而已矣”;就借勢而言,認為“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財者就財”;就改過而言,認為“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就修身而言,認為“善處身者,必善處世,不善處世,賊身者也;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
六要成善“人”。作者立足“遷善改為以作聖”的巨集願,認為“善不自伐,盛德之事”,因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認為“善體黎庶情,此謂民之父母;廣行陰騭事,以能保我子孫”,因為“為善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之,朋友鄉黨敬之,雖鬼神亦陰相之”;認為“為善最樂”,因為“為一善而此心快愜,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身後傳誦之”;同時告誡人們“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因為“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顏氏家訓》曰:“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
《格言聯璧》系金纓先生選錄所輯《覺覺錄》中淺近格言別刻單行之本。全書近600句,見“善”字68處,其勸人“棄惡揚善”之警言佳句不下200處,堪稱勸“善”奇書,值得吾輩後學細嚼慢品,耐心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