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話題的高考滿分作文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1:

  這讓我想起韭菜與韭菜蘭的故事。韭菜蘭作為蘭花的一種,因極其類似於韭菜,故得名“韭菜蘭”。倘若區別二者差異,僅存在於長熟待取階段,不僅破壞了世間萬物自然規則,也會造成美食的難以下嚥。

  世間萬物在成長階段都是以“簡”存在。以人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構造已然完成,內心和思想內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標誌。倘若以“人的存在僅為存活定義”這是對神聖生命的踐踏。如果以這樣的規則宣講傳世,締造出來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著本質區別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項成就某項工作某種生命為基礎。若,僅僅以人活著等死校正其意義,這違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顯而易見,乾坤萬物、日月星辰都有著存在的意義,並非僅僅是生存、繁榮、湮滅的生理代換。探索萬物更應該從本質和存在過程出發,生命的結果也只是存在過程中磐涅的另一種“新生”。

  萬物或許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許存在於不同狀態、或許相同形式和相似狀態存在,這些都不影響對其生命結果的探索。歸咎其源,這也印證了生命過程存在的意義。

  既然,萬物本身都有著自身的意義和本質追求。那麼,對萬物結果的探索,不能止步於生命的終結。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關愛,絲瓜和肉豆的藤須雖有著驚人的相似程度,兩者生命的結果卻差異較大。

  不論是肉豆和絲瓜、不管是韭菜與韭菜蘭。在生命過程中都有著相似的地方,這些因素極易被誘導成另一個生命結果。但是,出於對生命探索的尊重,你會發現,很多時間,相似的個性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感同身受,誕生的卻是差異較大的人生。比如,現代社會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會接觸相同的時間,卻成不了優秀的“人”。囿於,這是個人對生命本質過程的探索結果。

  現實中,人們往往追求過於完美的結果,卻常常忽略過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與韭菜蘭是最好的佐證,雖然兩者結果有異,過程展現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絲瓜和肉豆、韭菜與韭菜蘭,每個生命的過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這些有可能導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記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離其宗的結果,追求過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義。

  2: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電視等的出現使“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成為了可能。通過科技,我們不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還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奧妙。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讓我們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見了世界的壯美與遼闊。目前,一組“世界與內蒙古撞臉”的圖片在網路上走紅。從圖片中我們能看到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景點在許多地方與內蒙古有異曲同工之妙。網友們紛紛感嘆,要是沒有科技,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發現內蒙古那具有“國際範”的美。的確,如今的人們處在邊界的網際網路時代,不出家門,我們就可以看見內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氣勢。這要放在古代,人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憊。在偌大的世界裡,人是渺小的,只有通過科技,才能滿足我們對自然無限的好奇心。

  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通過科技,我們無需實地考察,就能從巨集觀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爾發生了8.0級大地震,令世界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們得以換一種方式心繫災區。通過電視,我們瞭解到災區的各方面情況。通過上網,我們還能瞭解到尼泊爾此次災難發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發的各種氣象災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們與尼泊爾的距離。我們無需親自前往災區,便能夠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就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我們能更加理性地面對自然,對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間。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一個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科技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想象,推動了我們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麼發達的時代裡,哥倫布歷盡艱險發現新大陸,卻未發現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亞洲;近代中國人因為科技落後而缺乏對世界的瞭解,妄自尊大……我們要好好利用科技,開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師辭職信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我們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時,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

  總而言之,在這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裡,科技的出現總是有利於人們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們應感激: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3:

  蘇軾有言:“人間有味是清歡。”漫賞春光,流連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何必侷促一室之內?品味自然的滋味,親近自然,投身明麗山水,如畫風光盡享生命清歡。  怡情自然之樂,遍賞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淵源。東晉謝公隱於東山而不仕,會稽秀麗山水中,留下他瀟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迴響於林間。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與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總有牽掛心中的山水情懷,山水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鳴與深長情誼。  親 近自然,感悟自然,從中獲得的是心靈的洗禮與靈魂的豐盈。王摩詰隱居終南,行到水窮處便坐看雲起,偶遇林叟便談笑無期。與清風明月共修煉,與花草蟲鳥悟菩 提。他在自然界的花開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獲得人生的徹悟,再無煩惱困頓,靈魂純粹而明淨。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無法滲透,實則身處其中,便 能獲益無窮。喜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國,一塊藏傳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們深信自然有靈,皆與自然和睦而居,在這裡只有純淨的山水滋養人心,人們接受明媚陽 光最無私的饋贈,臉上洋溢著安寧的笑容。自然,其實觸手可及,每個人都能夠對話自然,感悟自然的無限生機與平靜安寧,靈魂自然受到洗禮,這正是自然最美好 的饋贈。  投身於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觸控,身處其中,這本身更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姿態,一種高致的精神美學。福樓拜曾寫信致女友: “我拼命工作,按時看日出……”惜時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將晨曦之降視若盛世,按時靜賞。原來,當那晨光穿過天幕,彷彿朦朧如蛋殼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鮮 純淨的時刻。靜坐窗前,那是自然對生命的致禮。正如王開玲曾說:“做精神明亮的人。”親近自然,每一縷晨光的意義,代表著自然的張力與生機。感悟品味,生 命接收自然的贈予,豈不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姿態,一種明亮樂觀的精神美學?  現代社會的紛擾喧鬧中,人們更應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讓自然之美洗去浮華與疲憊,詩意地棲居。王國維曾說:“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華,擺脫生活的煩惱與疲憊,投身自然,尋覓生命最純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調,盡享塵世清歡。

  春風飛揚,春意浩蕩,又是一年春光明媚,歲月在春色中甦醒。願親近大自然,遍賞春光爛漫,生命芳香瀰漫,清歡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