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寫魚的哲理文章

  哲理文章相信都看過不少了吧?那關於魚的哲理文章你又看過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魚有佛性

  有人問寺院大師,為何唸佛時敲木魚而不敲雞、羊或其他什麼。大師答曰:世間最勤快的生物莫過於魚,從不合目,終日遊動。如此勤奮還需敲打,何況人乎?原來名為敲魚,實為敲人。

  又聽說魚的記憶力只有7秒,所以快樂稍縱即逝,煩惱也是蜻蜓點水;所以無所謂露喜,也無所謂含憂。這是否也暗合了佛家的空呢?

  魚在水中游擺,既不是追逐什麼快樂,也不是擺脫什麼煩惱。只要生命還在就搖尾而遊,不追念前世甘苦,也不奢求來世幸福。正是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纖塵不曾落過,雜念更是不曾滋生。

  魚從不考慮人如何看待它們,也從不考慮明日的是非禍福,它們只是終日四處遊動,有吃的便吃,沒有便繼續遊。就如雲遊的和尚,緣起隨緣,緣未到亦不強求。

  魚甘做木魚請佛終日敲打,警醒自身。佛理也化作無數的魚警示世間,只是我們不曾理會罷了。

  魚的思考

  魚是否曾經或正在思考過?然而我們不是魚,又怎知它思考與否。於是就出現了莊子與惠子的對白:汝不是魚,焉知魚的快樂;而汝不是我,焉知吾不知魚的快樂。

  我把我心化在水裡,與魚共舞。

  亙古至今,似乎沒有哪種生物能久遠過魚,也沒有哪種生物的種類多過魚。許多的生命禁不起歷史長河的沖刷,漸漸銷聲匿跡,唯有這魚從河裡游到江裡,從江裡游到海里,又從海里游到陸地上,也終成了兩棲動物。

  為何魚的生命力如此恆久?它的祖先有沒有告訴過它如何生存,如何與人相處。我們沒有思考過,不代表魚也沒有思考過。

  也許從古遊到今的魚的確沒有任何思考,可正因為退卻了矯情的思考,沒有了思考就成了高層次的思考。所以所有江河湖海、淺水深海,只要有水的地方,大魚小魚比比皆是。

  魚的智慧

  據說即使是莊稼地裡,一旦水多成澇,日子稍久,那田間就會有魚苗躍動,而這魚苗就是不知蟄伏了多久的魚籽,遇水就得以重生。

  這便是智慧,不求安居樂業,唯有隨遇而安。眾多生物,霸道如恐龍不可一世,珍稀若袋狼種種。稀有的瀕危了,珍貴的滅絕了。唯有魚,個個看來呆頭呆腦,只要有水便成。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挑剔,而恰巧水佔了我們星球的70%。淺水就是淺水魚,深海就是深海魚,淡水就是淡水魚,即使見不到陽光的地下水裡也有石魚自在地徜徉。於是,魚成了世界上種類最多、數目最多的生物

  你把魚養在魚缸裡,它自由自在地遊,不會抗議空間有限;你把魚放在水族館裡,它也不嫌吵,翻來游去,自得其樂;你把魚養在水庫裡,它樂在其中,偶爾會躍起欣賞夕陽無限美。

  成為案板肉時,它也許會掙扎。但正因為不斷被傷害,它們的繁殖能力也最強。

  魚不擇水而生,而是遇水則遊。

  魚的生存智慧就是這樣——遂了外界的心願,自己遨遊的世界才更寬闊。

  :魚和海故事

  這是一尾柔弱的小銀魚,它特別美麗,當它還在魚卵裡隔著薄膜感知的時候,它就喜歡上了大海。它多渴望能快一點的出生,快一點零距離的進入大海啊。小銀魚終於出生了,當它不再受拘束自由的擺動身軀時,它快樂極了。

  大海也喜歡小銀魚,原因是他同情這個小東西,一出生就沒有了媽媽。可是,後來,小銀魚的快樂,可愛感染了大海,更重要的是,它讓大海麻木的心有了那麼一點柔軟,有了想要呵護的東西。

  在小銀魚的眼裡,大海是那麼溫柔,總是對自己倍加呵護,你聽,那浪花的歌聲,舒緩而寧靜,你看,那海水的顏色,在陽光下透徹而純淨。小銀魚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它快樂的,毫無負擔的在海里嬉戲……

  大海可沒那麼輕鬆,小銀魚越信任自己,他就越怕傷害小銀魚。於是,他想盡了辦法給小銀魚的遊域保護起來,使小銀魚每天都和自己大小差不多的魚兒或者更小的魚兒在那裡遊戲,既不孤單也從沒受過一點驚嚇。儘管大海很累,他大聲咆哮著對別的領域發脾氣,背過臉去給小銀魚的永遠是微笑。

  小銀魚一天天長大了,它學會了思考,它小小的心突然惶恐起來,因為它的夥伴們眼裡和嘴裡的大海竟不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它信任大海,可不願意這些魚詆譭自己的偶像,所以它開始遠離夥伴,拒絕和它們在一起。就這樣,它越來越孤僻,大海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告訴小銀魚,什麼是真實的自己。海也開始憂鬱……

  小銀魚很不甘心,它悄悄的起早貪黑的練習遠遊的本領,決心靠自己的努力去了解大海,它要知道大海的全部,它拒絕和大海之間越來越疏離。大海急了,他知道小銀魚的執拗和堅持,可是這樣的話,小銀魚會累死,再說,即使自己能力再大可是也有疏漏的時候,單純而善良的,沒有出過自己保護遊域的小銀魚怎麼可能是那些狡猾凶狠的大魚的對手,於是,他開始冰冷起來,他開始讓小銀魚看到自己凶起來的樣子,開始想辦法嚇唬小銀魚,他想阻止小銀魚的出遊,因為,他怕永遠的失去。

  小銀魚開始無可抑制的悲傷起來,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讓大海變成了這樣子,它不再游來游去,不再有歡聲笑語,它總是躲在角落裡,海藻中,靜靜地,呆呆的望著海面,它默默地等,也不知道在等什麼……

  大海的心疼的翻來滾去,他努力剋制,可是悲傷像海水一般瀰漫到了各個角落。海變黑了,變混了,變得不再像自己。

  躲在角落裡的小銀魚其實無時無刻的都在關注著海的一舉一動,它開始恨自己,它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渺小,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

  它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了,它游出了海藻,奮力往海面游去,它要離開大海,它想這樣海才能恢復原來的樣子。

  小銀魚奮力地躍起,海面上銀光一閃,它看到了,海竟然無邊無際,它又落到了海里。此時它笑了,原來海還真不是自己所看到和所想到的樣子,它真幼稚,那裡還藏有多少祕密呢?它沒能力知道也不想知道了,它只想儘快盡力的離去。

  小銀魚遊啊遊,躲過了好多大魚的襲擊,找準了靠近岩石的海域,拼儘自己全部的力氣,躍出海面後往前猛撲,“啪”的一聲,它重重的落在了裸露的被太陽炙烤的火熱的岩石上,它疼的無法喘息了,可是還是盡力擺正了身子,它想,即使海能再看它一眼,它也要保持當初那美麗的樣子,可是,不能再想了,它已無法呼吸,在它失去意識的前一秒,好像聽到了誰在哭泣……

  時間過了好久好久,一天,一個外出寫生的女孩子竟然在山裡撿到了一塊魚的化石,那姿態美的無可比擬。女孩像珍寶一樣把它帶了回去,她把它畫到了紙上,參加了學校的展覽。後來,這幅畫給了一位珠寶設計師靈感,他把這條小銀魚設計成了項鍊,並把第一條送給了那位最初發現化石的女孩子。

  夜晚,掛著這條項鍊的女孩恬靜的睡著了,她做了一個夢:小銀魚對她說:“孩子,要勇敢的追求幸福啊,可是,別弄丟了自己,記住,不管什麼樣的境遇,都要讓自己最美麗!”

  :螞蟻和魚,誰是弄潮兒

  螞蟻家族的洞穴原本在離海幾百米的荒草地,由於食物短缺,各個家族的競爭相當激烈。螞蟻家族成員幾乎傾巢出洞,每日也很難尋覓到足量的食物,大量的螞蟻因飢餓而死。好端端的一個大家庭,日漸衰敗,活下來的成員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蟻后做出重大決定,舉家搬遷到海灘上去,因為那裡起碼還有一些水草和蝦肉可吃。家族成員雖有擔心,但仍按蟻后的命令立即行動。螞蟻們日夜勞作,很快挖掘出一條條通道,並在岩石後“裝飾”了洞口,海水很難入侵。螞蟻家族暫時緩解了危機,至少不用再為食物短缺而日夜奔忙和擔憂。

  每天出去覓食的螞蟻總能有所收穫,這讓蟻后頗為欣慰,她決定大量生育重新壯大自己的家族。但不久,她發現成員數量並沒有增加,就問出行歸來的螞蟻發生了什麼事。螞蟻告訴蟻后,許多兄弟姐妹在沙灘上遇難了。原來,波浪將弱小的螞蟻捲到了海里,螞蟻天生會游泳,照理不會有危險,但魚把它們當做了美食。

  面對體積龐大的魚,弱小的螞蟻確實無力反抗。蟻后召集家族成員商討對策,有的提出重返荒草地,有的反對,因為荒草地的狀況比這裡更糟;有的建議往更遠處搬,有的反對,因為更遠處是沙漠,比荒草地的環境還差。更多的螞蟻閉口不言,因為它們無計可施。

  蟻后沉思良久再次做出重大決定,要求所有成員一概不允許爬出洞穴。螞蟻們對蟻后的決定頗為不解,長此下去不是坐以待斃嗎?蟻后強調,這是一次按兵不動的“報復行動”,必須嚴格執行。

  幾天後,風雲突變,潮水洶湧。退潮後,蟻后命令所有成員傾巢出動。螞蟻們迅速趕到沙灘,眼前的情景令它們吃驚不已:好多曾經吃掉自己同伴的魚直挺挺地仰面躺在岸邊。如此多的食物,螞蟻家族真是享用不盡。螞蟻們驚異於蟻后的遠見卓識。

  漲潮時,魚吃螞蟻;落潮時,螞蟻吃魚。這個世界,原本沒有絕對的強大與弱小,有的只是思維和精神的遼闊與狹隘。魚和螞蟻的命運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