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心得體會

  圍繞“弘揚優良傳統、推動脫貧攻堅”這一主題,與廣大黨員群眾共謀富民之路、共商發展之策,引導基層黨員以學促做,知行合一,推動基層學習教育學有所循、做能見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脫貧攻堅幫扶心得體會篇1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中央面向全黨8700餘萬名黨員、把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作出的重大部署,亦是推進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重大契機。“兩學一做”的成效如何,不僅要看“學”和“做”的效果,更為關鍵的是,要把“學”與“做”運用於推動中心工作、促進事業發展上。目前而言,就是要通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學”中立攻堅之志、汲脫貧之智,在“做”上精準施策、辨症施治,做到學習教育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立下攻堅之志。“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學是基礎,黨員幹部只有真學真懂,方會真信真用。推進“兩學一做”和脫貧攻堅,首先要把學習黨章黨規作為基本功,認真研讀、學深學透,深入思考、銘記於心,讓黨章黨規成為黨員幹部的最高行為準則。通過黨章學習,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強化宗旨意識,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把宗旨意識貫穿脫貧攻堅行動始終,引導黨員幹部在攻堅一線發揮作用、擔當作為;通過黨規學習,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和規矩意識,明晰履職盡責相關的規定和要求,始終把扶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堅之志、激發拼搏之力,攻堅克難啃“硬骨”、一以貫之挖“窮根”,不打贏脫貧攻堅戰誓不罷休。

  汲取脫貧之智。黨的以來,圍繞治國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這些論述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把系列講話作為“兩學一做”的重要內容,就是要以此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尤其在脫貧攻堅中,關於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就是黨員幹部推進工作的“指明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學習領會系列講話與推進脫貧攻堅、產業轉型升級、群眾矛盾化解等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深刻理解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掌握脫貧攻堅的具體措施、踐行群眾路線的方式方法,堅持在學中幹、在幹中學,把脫貧智慧在攻堅一線運用起來、實踐開去。

  做到辨症施治。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是貧困群眾的殷切期盼,也是每名黨員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做合格黨員”是學習教育的根本落腳點,在脫貧攻堅一線,廣大黨員幹部更要把“合格”的標準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要堅持扶真貧、真扶貧,主動入戶排查、有效對接謀劃,積極排憂解難、真誠幫扶解困,率先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出真招、出實招、出硬招,瞄準目標幹、盯著問題改,不斷在“做”中煉就精準識別的火眼、強化脫貧攻堅的本領、打出辨證施治的實招,當好地方發展“主心骨”、群眾脫貧“領路人”,堅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實效是檢驗的標尺。新形勢下,“兩學一做”對廣大黨員幹部提出新要求,推進脫貧攻堅每位黨員幹部責無旁貸,讓我們在“學”中強化脫貧攻堅的思想自覺,在“做”中強化脫貧攻堅的責任擔當,常懷憂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常盡惠民之力,通過“兩學一做”助力脫貧攻堅,用脫貧攻堅的成果檢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成效。

  脫貧攻堅幫扶心得體會篇2

  一、高度關注脫貧攻堅工作

  黨的結束以後,習於2012年12月29-30日,來到河北省阜平縣的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進行扶貧工作考察調研。這是習結束以後的第二個離京外出考察活動***第一站去了深圳***。習講,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都過上好日子,是我經常想的一個問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自然要包括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須包括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這是我們對全國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

  二、充分認識扶貧工作艱鉅性

  一個地區、一個家庭的貧困,必然有其形成的長期原因。除了歷史的、區域的等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主觀上的原因。如經濟薄弱村主要的還是村支兩委的軟弱渙散,貧困家庭主要還是沒有勤勞致富的吃苦精神。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藉助外力的幫扶是必須的,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自1992年以來,在全國範圍內已經開展了多輪的扶貧開發工作,耗費了政府和社會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很多地方戴上扶貧的帽子就不想脫,扶貧的專案上了不少,但資金使用績效不高,老百姓不滿意。歸根到底,還是脫貧致富主體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內因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

  所以精準扶貧很重要,在工作中一定要精確劃分扶貧物件的型別,採取按戶分策的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的,主要通過幫助其安排就業或新上農業生產專案等產業扶貧辦法;對沒有勞動能力的,主要還是要通過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解決。

  三、開展扶貧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

  結合我們掛鉤幫扶的薄弱村來說,要解決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收入兩大問題,首先是要解決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了,集體有錢了,村幹部才能為村民做事,才能取得村民信任;有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才能解決村民的就業,才能解決村民的困難。

  所以我們在制定掛村幫扶工作方案時,一定要將發展村集體經濟放在首位。要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支兩委和村組幹部的思想認識和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非常重要。所以在幫扶方案的制定、專案的選擇、方案的實施等具體工作過程中,我們都必須緊緊團結和依靠村支兩委和村組幹部,堅持做到“引導不強迫、支援不包辦”。

  在考慮村體經濟發展時,還要堅持做到規劃引領,凡事都要在鎮村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的框架下實施。發展專案選擇注重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三個方面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由於脫貧攻堅任務的時限性,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專案建設的收益時間。除了上一些打基礎、長遠發展的專案外,還要注重選擇一些投資少、見效快、收益穩的短頻快專案,確保能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脫貧攻堅幫扶心得體會篇3

  脫貧工作如何“精準滴灌”、攻堅拔寨,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培育產業“強支撐”

  ——對有勞動能力的164萬貧困人口,通過培育特色產業專案和就業創業服務增強內生動力

  全省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回頭看”統計的最新資料顯示,河北省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大片區。一是國家確定的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共有22個貧困縣、125.7萬貧困人口。二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黑龍港流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共有27個貧困縣、97.2萬貧困人口。三是環首都扶貧攻堅示範區,共有10個貧困縣、60.7萬貧困人口。從有無勞動能力看,河北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約為164萬人,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約為146萬人。

  “發展富民產業,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對有勞動能力的164萬貧困人口,通過培育特色產業專案和就業創業服務增強內生動力,實現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脫貧門路。”列席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的省扶貧辦主任魏存計建議,貧困地區應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集中連片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農業園區,重點發展高效林果業、特色養殖業、設施農業、鄉村旅遊業。

  綠嶺多味烤核桃、熊蜂授粉西紅柿……1月8日,在政協委員駐地國源朗怡酒店,臨城縣副縣長劉貞哲委員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微信朋友圈,裡面有多張臨城特色農產品照片。

  “臨城現在不只有綠寶石***核桃***,還有紅瑪瑙***西紅柿***,這兩種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都非常好,特色農業產業扶貧今年將惠及貧困人口萬餘人。”劉貞哲委員表示,產業扶貧須找準路子、選準產業,一方面要讓貧困群眾感到易學好懂,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找準產業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作為燕山—太行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縣,阜平在發展富民強縣產業的同時,積極探索推進山區綜合開發經營機制和金融扶貧機制。阜平縣委書記郝國赤代表告訴記者,發展產業扶貧,要通過機制創新,確保把貧困戶吸納進來,讓產業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貧困群眾。比如,通過轉讓荒山經營權,實現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讓貧困群眾享受底金、股份分紅、林下經濟和務工等多種收入。通過建立“三戶聯保”無抵押扶貧信貸機制,讓貧困戶能夠及時獲得貸款支援。

  兜底保障“有政策”

  ——對146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範圍,通過社會保障實現脫貧

  日前,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扶貧辦聯合印發了《關於推行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的實施方案》。《方案》規定,在2015年年底前全省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800元/年的基礎上,2016年至2020年,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同步提高。確保到2020年全省146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得知這個訊息,青龍滿族自治縣八道河鎮崔丈子村黨支部書記崔健代表欣喜地說:“我們村有20多個低保戶,大多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有了政策兜底,我們幹工作就更有底氣了。”崔健代表建議:“‘兩線合一’落實到位,一要確保資金足額到位,二要考核機制落實到位。”

  對此,省財政廳廳長高志立代表表示,河北省將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各地落實“兩線合一”工作所需資金,除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外,不足部分由省、設區市財政分級負擔,以省為主。自2016年起,每年9月30日前,各設區市以及定州、辛集要將下一年度所需低保資金數額上報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級民政、財政部門將加強溝通協調,認真測算資金需求,足額納入年度預算。

  “自2016年起,省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每年組成督導組分赴各地開展一次督導檢查,督查結果報省委、省政府,並通報全省。”魏存計透露,對沒有落實“兩線合一”工作的地方,將取消其評先資格,並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社會合力“扶一把”

  ——對遇到脫貧瓶頸的貧困地區,實施基礎設施脫貧行動、生態保護脫貧行動、易地搬遷脫貧行動

  在鬱鬱蔥蔥的板栗林中,幾棵光禿禿的板栗樹格外扎眼。眼瞅著處於盛果期的板栗樹枯死,貧困群眾滿面愁雲……2015年夏天村裡發生的這一幕,牢牢印在了崔健代表心裡。

  “我們村的板栗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由於水利建設跟不上,板栗樹得不到有效灌溉,大大影響了產量。”崔健代表呼籲,加強與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破除貧困地區發展瓶頸。

  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有哪些?一直關注扶貧開發工作的省貿促會副會長徐闊廷委員分析,對於河北省大部分貧困地區來說,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基礎設施落後,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推進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於處於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貧困地區來說,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態保護,要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組織開發碳匯造林專案、發展森林康養產業。還有一部分貧困地區不具備“就地扶貧”條件,要對居住在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易地搬遷安置。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黨政同抓、全社會共同參與。一些代表、委員建議,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各級各部門要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密切配合,在政策、資金、專案、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援力度。

  “脫貧攻堅的政策合力正在形成。河北省還將陸續出臺貧困退出、教育脫貧、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等配套政策專件,形成脫貧攻堅的政策體系。”魏存計透露,行業部門將在政策制定、專案安排、資金投放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傾斜和支援力度。

  脫貧攻堅幫扶心得體會篇4

  作為李保國家鄉的武邑人民深感驕傲和自豪,在全縣掀起貫徹落實習批示精神、爭做“保國式”優秀共產黨員熱潮。全縣廣大黨員幹部自覺以典型為鏡,多學一遍、深學一層,發揚“保國精神”,以人一之我百之的工作幹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爭當脫貧攻堅模範。

  發揮“李保國”等典型帶動作用

  該縣舉辦了弘揚李保國精神事蹟報告會,引導黨員學習領會“保國精神”的精髓和內涵;開展“爭做李保國式好黨員、好乾部,爭當李群生式好村官”活動,引導黨員幹部群眾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組織先進典型談體會、作報告,使廣大黨員學有目標、做有榜樣;通過召開學習座談會、撰寫心得體會、組織演講徵文、微信話題互動、業務技能練兵等多種形式,組織黨員談感想、找不足,喚起廣大黨員向先進典型學習、做合格共產黨員的內在動力;組織廣大黨員對標趕超,堅持邊學邊改,引導黨員根據崗位特點、履職情況和工作實績,客觀認定自身等次,對標先進典型找差距,制定整改措施,公開承諾踐諾。

  學習保國精神 加快推進脫貧攻堅

  該縣圍繞“全市率先脫貧出列”的奮鬥目標,出臺了《關於開展“學習李保國精神,全面脫貧奔小康”活動的實施方案》,要求全縣黨員幹部錘鍊更加頑強的精神狀態和更加剛強的工作作風,以李保國同志的工作作風、李保國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幹勁推進全面脫貧奔小康。在推進精準扶貧中,該縣堅持把創新扶貧業態機制、搭建脫貧產業平臺作為根本出路,針對不同貧困情況,重點在全縣培育搭建了京東“跑步雞”、寧波天邦股份100萬頭商品豬全產業鏈、設施蔬菜脫貧產業園、光伏發電四大脫貧產業平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在五大脫貧產業平臺,大力推行“政、企、銀、戶、保”“五位一體”模式,引導貧困戶帶土地、帶勞動力、帶各類資金加入合作社,確保貧困戶當年能脫貧,今後10—20年有長期收益。

  開展“雙增雙培工程”助力脫貧

  該縣大力實施農村致富帶頭人“雙增雙培”工程,即增強農村致富帶頭人致富能力、帶富能力、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農村幹部,制定了《“雙增雙培”工程2016年推進方案》,通過在平臺上選人和選人建平臺,實行“1+10”聯戶幫帶機制,帶動貧困戶脫貧。2016年重點培育了河北綠園公司董事長孫鈺聰、審坡鎮賈寺院村黨支部書記種菜能手賈三虎等144名致富帶頭人,實現了貧困村全覆蓋,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