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調理身體的方法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追悼先人的傳統節日,人們在寄託哀思、追憶逝者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運動,行氣化溼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已入仲春,春暖花開,春色盎然,雖時有小雨,但也有天朗氣清、陽光明媚的時候,適合外出踏青登高,活動筋骨,增強體質。

  中醫生指出,所謂“動則生陽”,春季是陽氣生髮的季節,隨著仲春的到來,氣候漸暖,人體的陽氣也由內向外透達。清明時節的踏青活動,有利於助長體內陽氣生髮,促進氣血執行。氣行則血行,適當運動能改善血液迴圈,增強心血管功能。同時,氣的執行順暢,又能促進體內營養物質的輸送和代謝物的排洩。而且,行氣能化溼,氣的執行正常,可減少當前梅雨季節溼氣在體內的積聚,從而減輕體倦、身重等溼困症狀。但要注意的是,春季運動不宜過於劇烈,以免汗出過多,氣隨汗洩,反而耗傷陽氣。

  祭掃,調暢情志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追悼先人的傳統節日,人們在寄託哀思、追憶逝者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更易產生落寞情緒,引起身體不適。

  醫生提醒,春季人體肝氣偏旺,肝陽升發,情緒本來就容易受影響,血壓容易波動,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疾病者,在清明掃墓時更要注意,不要過度傷心,以防意外發生。若近日身體不適,又容易觸景傷情的老人,最好避免參加掃墓活動。

  化溼,不宜食冷

  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潮溼的梅雨時節,此時溼氣縈繞、膠著難散,人體氣機執行不暢,人們常感到體倦頭重、食慾欠佳或大便溏洩。溼邪困阻、溼鬱氣滯,首選藿香、陳皮煎水內服,有芳香化溼、行氣消滯的功效。

  溼邪易傷陽氣,此時溼困脾胃,可適當吃些生薑、辣椒等辛溫食物以助陽化溼,醒脾開胃。另外,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不過,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因為寒食傷胃,易損人體陽氣,又傷脾助溼,不利於溼邪運化。”醫生說,清明時節溼氣太重,一切寒涼、傷脾困溼的食物均不宜吃,以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時節養生須注意“六不”

  不靜: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人體應該藉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是“動”,切忌“靜”,人們應積極到室外鍛鍊,但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鍛鍊,鍛鍊前應喝些熱水、牛奶、蛋湯等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

  不溼:居室每天中午要開窗通風,被褥和衣服要保持乾燥透氣,春季多穿純棉的寬鬆衣服,可避免發生溼疹。另外,不要選擇潮溼的地方進行鍛鍊,運動出汗後要及時擦乾。

  不凍:春季氣候忽冷忽熱,要遵循“春捂”之說,不宜馬上脫下棉衣,換裝時應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先把上衣減掉一些,褲子可晚一些減,下身寧熱勿冷,以助養陽氣。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老年人、有痛經史的年輕女性,初春時要儘量使身體“不凍不寒”。

  不酸: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

  不怒: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要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鬱滯,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不妄:老人本來陽氣相對不足,而春天是養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慾妄動而房事較頻,會耗氣傷精,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在春天應適當節制性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