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美景導遊詞

  廣西得名於嶺南西道、廣南西路,是嶺南文化傳承的主要地區之一,又因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於秦統一嶺南設定桂林郡而簡稱“桂”.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桂林市象山景區位於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三座山相距不過二三千米,瀕臨灕江,半枕陸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開發遊覽,早已成為一方旅遊勝地,遠近文明。

  早在隋唐時期,桂林城中諸山就留下了古人尋芳覽勝的足跡,吟詠贊美的詩篇。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更是出現過車馬為之堵塞的遊覽盛況,那滿山遍佈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在宋代桂林環城遊覽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節點,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岩水洞,掃葉烹茶,把酒臨風,覽山水之色,探巖洞之奇。時移世易,滄海桑田,許多盛極一時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三座名山遊覽之勝卻千年不衰。我們是否還記得,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的後半葉,對桂林山水的集體記憶,或者說高度概括是什麼?回答是“三山兩洞一條江”。與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這樣的歸納或許過於直白,但它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義並主導著桂林的旅遊,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於桂林城南的灕江西濱,桃花江與灕江的交匯處,是桂林城的象徵,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為標誌,也簡稱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億6千萬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古蒼。在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輪明月靜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於一體,成為歷代詩人吟詠不絕的千古題材,是遊人至桂的必遊之地。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於桂林城中心東北部,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陸地,半插灕江。山體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臨江一面,給人以壁立千仞之感。灕江流經此地,被山體阻擋,形成巨大的匯流,古人取其“麓遏瀾洄”,制服波濤之意,稱其為伏波山。而民間傳說伏波山的得名則是因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曾於此山射箭退敵,削石試劍的緣故。

  “三山”中的疊彩山位於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由三億六千七百萬年前沉積的石灰岩和白雲質灰巖組成,石質堅硬,岩層呈薄層、中厚層及厚 層狀,一層層堆疊起來,如同堆緞疊錦,唐代文學家元晦因“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因而將其命名為疊彩山。

  篇2

  德天瀑布位於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碑約50米,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約208公里。主體瀑布寬100米,縱深60米,落差70米,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瀑布總寬208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遊德天景區,首數德天瀑布。德天瀑布位於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界碑約50米。清澈的歸春河是左江的支流,也是中越邊境的國界河,德天瀑布則是它流經浦湯島時的傑作。浩浩蕩蕩的歸春河水,從北面奔湧而來,高崖三疊的浦湯島,巍然聳峙,橫阻江流,江水從高達50餘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在堅石上,水花四濺,水霧迷朦,遠望似縞絹垂天,近觀如飛珠濺玉,透過陽光的折射,五彩繽紛,那嘩嘩的水聲,振盪河谷,氣勢十分雄壯。瀑布寬100多米,縱深60多米,落差近50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被國家定為特級景點。它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就像章一對親密的姐妹。中越邊民在瀑布的下游,進行著邊貿往來,以前是肩挑人扛,現在已用車船運載了。

  德天瀑布位於廣西南寧地區邊陲大新縣,在中越邊境交界處,歸春河上游,瀑布寬100米,高40米,氣勢磅礴、銀瀑飛瀉、三級跌落,蔚為壯觀。若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堪稱為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瀑布上游,河水時急時緩,時分時合,迂迴曲折,於參天古木間,花草掩映,百鳥低徊,江水忽遇斷崖,飛瀉而下。恰似一巨大銀練,高懸於峽谷之上。站在瀑布之下,水氣蒸騰,上接雲漢,其滾滾洪流,折而復聚,飛瀉而下,連衝三關。濤聲迴盪于山間,聲若巨雷,數裡可聞,仰望瀑頂,群峰若浮動,巨瀑如海傾,水沫飛濺,如萬斛明珠,若遇晴日,彩虹橫跨瀑布,為雄奇的瀑布增加了幾分嬌媚。其魄力,其氣勢,其風采,震魂攝魄,搖動心旌。

  德天瀑布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碧水長流,永不涸歇。瀑布四季景色不同,春天凌草泛青,山花吐豔,瀑布四周被鑲起五彩繽紛的花邊;秋天梯田鋪金,層林盡染,高掛的銀簾霧氣沖天;冬天瓊珠閃閃,玉液潺瀑,山風把細流吹得飄飄灑灑;夏天激流如龍,排山倒海,似萬馬奔騰而來。

  篇3

  陽朔西街位於廣西陽朔縣城中心,全長517米,寬8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薈萃各種旅遊紀念品、小吃於街市。其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夜景更是風情萬種,風俗濃郁。

  陽朔西街又被戲稱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鎮建築規模,但卻顯現著國際情調的人文景觀。

  這裡的酒吧、飯店、網咖、工藝品書畫店等裝修風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語招牌,工藝品書畫店、飯店、酒吧的服務員、普通居民以至於街上賣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就給西街染上了一筆異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個角落,您會經常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膚色的旅遊者臨街圍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戲聊天,還有那不受當地計劃生育限制的中國母親和西歐國家的父親,領著混血兒在街上玩耍。

  西街東頭是灕江的重要口岸——灕江碼頭,旅客遊完灕江後均從此處上岸。

  上世紀80年代初,便有被當地人稱為“揹包老外”的外國自助旅遊者陸續來到陽朔。他們逗留的時間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年半載,一般住三五個星期。 住的時間最長的是荷蘭的麥克先生,他1991年來到陽朔,除了辦簽證以外,一直住在這裡寫作。美國的傑米先生5年間來過8次,同是美國人的特里先生則一家4口住了10個星期。他們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買菜做飯,學做中國菜、學習中文,回國時還帶走了全套的中國炊具、餐具,說是要經常做中餐。美國人雷達先生說,陽朔風景優美、空氣新鮮,又具城鄉結合的特點,人們樸實友好,物價低廉,且當地會說英語的人很多,使我們這些“老外”在這裡生活沒有異域感。雷達先生也一下住了半年。

  近些年,來陽朔旅遊的“揹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萬人之多。他們大都是學生、學者或打工族,多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遊人的增加刺激了陽朔旅遊服務、旅遊工藝業的繁榮,特別是西街、濱江路,仿西方旅遊餐館的旅店、咖啡館、西餐館就有幾十家,專賣旅遊工藝 陽朔西街

  品的店鋪、攤點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陽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遊者們的主要活動區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當地的人還多,“洋人街”由此成名。 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與洋人有語言交流,學外語就成為陽朔人的熱點。據統計,陽朔全縣懂外語的生意人就有幾千人。縣裡辦的兩所旅遊職業學校和一些社會辦的外語學校大受人們的歡迎,一些居民、老人甚至農民也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外語。 “揹包老外”多了,住的時間長了,也就衍生出一些愛情故事。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就有七八十個“揹包老外”與陽朔青年男女成婚。一個小小的縣城有如此多的異國情緣,在廣西是少有。 每當夜幕降臨,“洋人街”上的西餐館、咖啡館及街道兩旁一張張小桌邊,都圍坐著老外們,或三五成群,或兩人對坐,或放單獨處,悠悠飲著啤酒,細聲閒談,享受一份寧靜。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