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細菌感染細菌感染的防治

  細菌感染的患者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徵,那麼你對細菌感染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細菌感染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細菌感染的介紹

  細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迴圈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徵,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快、血壓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兒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療不及時及有併發症者,可發展為敗血症或者膿毒血癥。

  細菌感染的發病基礎

  ⑴病人方面的因素:①年齡:好發年齡是幼嬰及老人,他們抵抗力差、發病率高。新生兒由於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發生這種病症。出生體重越小,發病率越高,國內國外都有有

  關這方面的統計。嬰幼兒時期還可能發生隱性菌血症,患兒除體溫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這類菌血症的發生率約為3%~10%。②病菌侵入途徑:嬰幼兒菌血症起源於面板、粘膜及臍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為大腸桿菌或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侵入途徑。呼吸道感染可發生肺炎球菌敗血症。由於診療技術的發展各種穿刺、內窺鏡檢查、各種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療法、體外迴圈等手術都使細菌易於進入血流。

  ⑵病菌方面的因素:①病原菌數量大分泌毒力強大的內、外毒素、酶和致病因子,侵襲性強,以及侵入門戶血迴圈充沛,都有利於敗血症的發生。②致病菌的種類,隨著病兒年齡的增長和藥物的發展而不斷改變。以往小兒敗血症的病原菌,除新生兒期可能為大腸桿菌外,較多見的是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其次是腦膜炎球菌與流感桿菌;傷寒及副傷寒、綠膿桿菌等則很少見。自從臨床廣泛應用抗生素以來,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球菌敗血症已明顯減少。葡萄球菌則因其耐藥菌株增多而更易導致敗血症。目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陰性表皮葡萄球菌常為敗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蘭氏陰性細菌***以大腸桿菌為主***敗血症的發病率又有超過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的趨向,綠膿桿菌、肺炎桿菌及產氣桿菌、沙雷氏菌、變形桿菌等致病力低的細菌敗血症也可發生。B組β溶血性鏈球菌已成為新生兒敗血症常見的致病菌。四聯球菌在新生兒、嬰幼兒敗血症中也有報告。厭氧菌中以脆弱類桿菌多見。多細菌感染亦有發生。

  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

  原發炎症:各種病原菌所引起的原發炎症與其在人體的分佈部位有關。原發炎症的特點是區域性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

  毒血癥症狀:起病多急驟。常有寒戰、高熱、發熱多為弛張熱及或間歇熱,亦可呈稽留熱、不規則熱及雙峰熱,後者多系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所致。發熱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癥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痛、周身不適、肌肉及關節痛等。

  皮疹:見於部分患者,以瘀點最為多見,多分佈於軀幹、四肢、眼結膜、口腔粘膜等處,為數不多。

  關節症狀:可出現大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甚至併發關節腔積液、積膿,多見於革蘭陽性球菌、腦膜炎球菌、產鹼桿菌等敗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約見於1/5~1/3敗血症患者,表現為煩燥不安,脈搏細速,四肢厥冷,面板花斑,尿量減少及血壓下降等,且可發生DIC,系嚴重毒血癥所致。

  肝脾腫大:一般僅輕度腫大。

  除外傷性、手術後、擠壓瘡癤後發生的敗血症有較明顯的潛伏期外,大多發病急驟,病人有反覆寒戰、持續高熱、全身不適、頭痛、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噁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煩躁、驚厥、抽搐、昏迷、面色及面板蒼白或發花、口脣和甲床紫紺、四肢溼冷、脈細速、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或無尿,有的還發生面板粘膜或內臟廣泛出血、多個臟器功能衰竭等毒血癥症狀。部分患者大關節有紅腫、疼痛、活動受限,關節腔積液或積膿,肝脾腫大,皮下膿腫,肺膿腫,肝膿腫,心包炎及骨髓炎遷徙病灶。

  由於新生兒及老年患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其敗血症亦各有特徵。新生兒的面板粘膜屏障功能、淋巴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尚不健全,補體尚缺乏,體液免疫水平低,細胞免疫也未完善;臍帶殘端為細菌入侵創造了有利條件,孕母泌尿生殖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等均可使新生兒敗血症發病率高、表現複雜、併發症多。臨床表現常缺乏“典型”症狀,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精神萎靡、嗜睡、煩躁、驚厥、面色蒼白、口周發青、呼吸急促、心率快、皮膚髮花、黃疸加重、拒乳、嘔吐、腹脹、腹瀉、肝脾腫大。老年人敗血症的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由於機體反應性差,早期臨床表現較隱蔽,熱型往往不規則;又因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常較嚴重,進展迅速且不易控制;老年人臟器功能多有減退或原有慢性病,敗血症極易誘發臟器功能衰竭。故新生兒及老年敗血症預後差、死亡率亦高。及時發現新生兒和老年敗血症,主要依據年齡特點和提高警惕。

  細菌感染疾病的治療

  一般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

  病原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應注意早期、足量並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週以上,或熱退後7~10天方可酌情停藥。

  區域性病灶的處理: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或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後區域性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關鍵在於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並予以休息及適量的營養。診斷基本肯定後應儘早治療,在培養未獲陽性結果前可根據細菌入侵途徑及臨床表現推測致病菌的種類給藥,若獲陽性培養而治療效果欠佳時,則可按藥物敏感試驗選用適宜抗菌藥物。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者可選用青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等;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則選用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頭孢菌素及半合成廣譜青黴素;厭氧菌感染則首選甲硝唑,也可選用青黴素、氯黴素、氯潔黴素等;敗血症確為真菌所致則應選用二性黴素。此外,正確處理區域性病灶及各階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腎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細菌感染疾病的預防

  經常保持面板和粘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或用針挑刺瘡癤,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發生。一切明顯的或隱匿的化膿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發生就可以減少。小兒時常見的傳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繼發較重的呼吸道細菌感染,從而發生細菌感染。對這類病兒,必須加強保護。對不論多麼細小的面板創傷必須予以重視,早作適當處理。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營養狀況及小兒保健工作的不斷改善,細菌感染的發病率必然會隨著下降。

細菌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