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徐志摩描寫日出的詩
1916年秋,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內容,歡迎閱讀!
徐志摩 《泰山日出》原文
振鐸來信要我在《小說月報》的泰戈爾號上說幾句話。我也曾答應了,但這一時
遊濟南遊泰山遊孔陵,太樂了,一時竟拉不攏心思來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現在期限
快到,只得勉強坐下來,把我想得到的話不整齊的寫出。
我們在泰山頂上看出太陽。在航過海的人,看太陽從地平線下爬上來,本不是奇事;
而且我個人是曾飽飫過江海與印度洋無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頂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
頂上,我們無饜的好奇心,當然盼望一種特異的境界,與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
們初起時,天還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鐵青,東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
舊詞形容——一體莽莽蒼蒼的。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
時約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覽時,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因為眼前只是一個見所未見
的境界。原來昨夜整夜暴風的工程,卻砌成一座普遍的雲海。除了日觀峰與我們所在的
玉皇頂以外,東西南北只是平鋪著瀰漫的雲氣,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
綿羊,交頸接背的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那時候在這茫茫的雲海中,我獨
自站在霧靄溟濛的小島上,發生了奇異的幻想——
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
長髮在風裡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
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
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互動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麼?
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了,到了,在這裡了……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雲底工作;
無數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雲堆。
一方的異彩,揭去了滿天的睡意,喚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雲海也活了;眠熟了獸形的濤瀾,又回覆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
染青饅形的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盪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
歡欣之臨蒞……
再看東方——海句力士已經掃蕩了他的阻礙,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生,
展開在大地的邊沿。起……起……用力,用力。純焰的圓顱,一探再探的躍出了地平,
翻登了雲背,臨照在天空……
歌唱呀,讚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橫亙在無邊的雲海上,已經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裡;
現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採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這是我此時回憶泰山日出時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爾來華的頌詞。
***原刊1923年9月《小說月報》第十四卷第九號***
注① 振鐸,即鄭振鐸***1898—1958***,作家、編輯、文學活動家。他是文學研究會
發起人之一,當時正主編《小說月報》。
徐志摩的詩 《泰山日出》賞析
有才華的作家跟一般的作者相比,就是有點不一樣,那怕是應命而作,那怕是匆促
成章,也總會顯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來。
《泰山日出》是篇應命之作自不待言,這在文章的小序中已有說明***第一段即小序***。
更重要的是,泰戈爾作為東方文學的泰斗,不僅有“天竺聖人”之譽,還是獲諾貝爾文
學獎的第一位世界性詩人。在他一九二四年來華訪問前夕,“泰戈爾熱”已來勢洶湧。
為“泰戈爾專號”寫頌詞,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
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個卓越的比喻。
這是何等傾心的盼望、何等熱烈的迎候,何等輝煌的蒞臨!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象和
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
我的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
長髮在風裡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
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
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互動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麼?
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了,到了,在這
裡了……
這裡的想象和構圖都是不同凡響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寫的只是泰山
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歡迎泰戈爾來華只在結尾提到。詩人的瀟灑,詩人的才華都體現
在這裡:徐志摩並不把為泰戈爾來華寫頌詞的大事,當作一項精神負擔,照樣遊山玩水,
樂而忘返。他不想為文苦吟,而是興之所至,全憑靈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經驗感受調動
起來,融入一種更有意味和張力的藝術創造,即使偷懶取巧,也表現出偷懶取巧的才氣,
不失基本的藝術魅力和奇思妙筆。正因為此,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頌詞要
高明十倍。這不僅體現在作者筆筆緊扣泰山日出的奇偉景觀,卻又每筆都蘊含著歡迎泰
戈爾的情思與讚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獨特的個人經驗與普遍情感的融合方面。特別是前
面長風散發的禱祝巨人的描寫,以及臨結尾時寫這巨人消翳在普遍的歡欣裡,叫人產生
許多想象和聯想,最能體現徐志摩的才情和創造性。
然而,這究竟是匆促成篇之作,詩人的才氣也未能遮掩藝術上的粗糙。首先是這篇
文章的文體感不強,前面一大段是散文的文筆,是細緻的經驗與感受的實寫,而後面的
文字語氣則明顯是散文詩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這兩種文筆雖然各自都很美,
但放在一起則很不和諧。本來,傳統的、經驗的文體感不強也不要緊,偉大的作家往往
是新文體的創造家,只要自成一體,具有自身氣脈、神韻的貫通和完整性。藝術創格是
好事。但問題在於這篇《泰山日出》恰恰氣韻上前後不夠貫通,沒有渾融境界,不能自
成一格。藝術創造畢竟不是一種可以矜才使氣的工作,它需要的不僅是才華,還有全神
貫注的精神投入和艱苦的藝術經營。完美的作品,總是才華與自覺藝術經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