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為什麼退市
阿里巴巴退市一事在當時造成了一陣轟動,阿里巴巴的B2B業務部門非常費力地在香港上市,而五年之後,阿里巴巴為何又要以高於市值的代價退市?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阿里巴巴要集團上市,有人認為,這是因為B2B業務部門面臨業績下滑的現狀,馬雲無法面對股東的壓力。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阿里巴巴集團對其上市子公司阿里巴巴B2B的私有化操作,主要是考慮在集團實行戰略轉型升級期間,給小股東一個變現投資收益的機會。而戰略轉型將可能會在中短期內導致收入增長變緩,影響盈利預期。
據悉,阿里巴巴早年的業務模式著重於吸引製造商、貿易公司及批發商通過其網上交易市場銷售產品,從而迅速提升付費會員數,實現最大的收入增長。
然而從去年開始,阿里巴巴B2B公司實施了重大的調整,將業務重點從增加會員數向提升買家在交易平臺的使用者體驗轉移,這會令付費會員數的增長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緩。阿里巴巴在過往對外披露的資訊中,已提到這一重大轉變,並提醒投資者,雖然對此戰略的長遠前景充滿信心,但認為這很可能會對公司中短期內的財務表現帶來影響。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將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讓我們免於承受擁有上市子公司所需面臨的壓力,能夠制定對客戶最有利的長遠規劃。私有化要約也可為我們的股東提供一次具吸引力的變現機會,而不必較長時間等待公司完成轉型。”
阿里巴巴退市,其實早有預兆。馬雲在完成私募之後,有過多次發言闡述他自己的價值觀。對於阿里巴巴內部行事的優先程度,馬雲早就說過:阿里巴巴永遠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有一段時間,阿里巴巴還試圖加入另外一個要素,把這個順序變成“客戶第一,合作伙伴第二,員工第三,股東第四”。關於這個順序,馬雲還有明確的一些言論把它描述得很清楚,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後,馬雲說過:“不要認為在阿里巴巴投了一點錢,成了股東就可以隨便說三道四,以為是阿里巴巴的主人了,不是這樣的。在阿里巴巴,股東永遠只是一個孃舅的角色。”
敢說這個話的人,必須是一個英雄。馬雲在過去是這樣的一個英雄,他在網際網路的應用上,創新式地做出了“網上大市場”的概念。由於過去差不多十五年裡,中國製造是全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阿里巴巴B2B業務有效地降低了中國製造在全世界商界範圍內的認知成本,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問題,所以B2B部門作為解決國際間貿易的有效手段經歷了高速成長時期。
然而形勢在變,當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之時,中國製造已經面臨很大挑戰,到了當下,由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程序受阻,作為國際間貿易解決手段的阿里巴巴B2B部門增長乏力是一個必然的事情。可以說,作為上市博弈方的馬雲,在決定上市融資之時,已經贏了先手。因此他現在有權力在退市時做選擇,原價退市,免費使用股東資本五年,這是馬雲高調背後的實質。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馬雲從英雄的寶座上跌落。客觀而言,馬雲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後,是為股東打工的管理者,股東既然把錢投給了馬雲,就是希望他給股東帶來收益,最好是有超額收益。雖然作為管理者的馬雲在內地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可以有選擇來通過外部資本替代上市公司股東的資本,但是作為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的B2B部門退市對於股東顯然是失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