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畢業論文格式

  精彩的論文,其格式必然是嚴謹的。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摘要]實證 會計研究在我國已經有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探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將有利於我們對實證會計研究的理解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以下僅是我們所思考的問題和一些建議,希望對研究者有所幫助。

  近年來的實證會計研究給中國會計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它對中國會計學的 發展意義不可低估。目前,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己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我國的各種學術刊物上 發表了不少文章,從各個角度介紹和評價了實證會計研究,使我國的讀者對實證會計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可以說早期的討論對於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第二,一些敢為人先的會計學者首先開始了對實證會計研究的嘗試,他們帶動了一批學者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便研究人數逐步增加,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在包括財務、會計、 審計的各個領域都有實證研究的成果出現,雖然這些成果還只是初步的,但己經足以讓人感受到我國實證會計研究前進的步伐和廣闊的前景;第三,最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批接受過良好培訓的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學者,這是我國會計學界的一筆寶貴財產,雖然在目前他們所取得的成果還顯得稚嫩,但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會計改革的深入,他們將成為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主力軍,假以時日他們中或許會有大家出現;第四,目前的實證會計研究已經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同時他們也開始關注與實證會計研究密切相關的領域,如財務學理論、 經濟學理論、 計算機技術、 統計方法和 軟體、資料庫建設等,這些都預示著我們這一代人要為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打造一個紮實的基礎。

  一、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基本問題

  1.實證會計研究的本質。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規範會計研究所回答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實證會計研究所回答的是 “實際是什麼”的問題,實證會計研究的目的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規範會計研究的目的在於規範會計實務。一個簡單的類比是,如果你舅、一條河,實證會計研究告訴你的是以前人們是擺渡過去的,而規範會計研究告訴你的是應該從橋樑上過去,還是擺渡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證會計研究更重視科學性,規範會計研究更重視 哲學性。

  2.開展實證會計研究的原因。實證會計研究在美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瓦茨 ***Ross L. Watts***和齊默爾曼 ***Jerold L. Zimmerman***認為主要是需求推動的,這種需求主要來自三方面,***1***資訊需求,公司的許多利益相關者都需要做出與會計 報告有關的決策,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需要了解有關的實證會計研究成果;***2***教學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向學生解釋各種會計程式的差異,從而使學生容易理解,實證會計研究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3***政策需求,政府在制訂政策的過程中,各方面的人士都為了一定的目標不斷進行濤說,他們需要證明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實證會計研究也符合了他們的需要,有時研究人員並不是有意為他們提供證據的,卻被他們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我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對實證會計研究成果的需求沒有美國那麼強烈。在資訊需求方面,我國的投資者和證券市場的現狀決定了他們對會計資訊本身就不夠重視,更不用說是利用會計資訊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了;在教學需求方面,採用了實證會計研究成果教學的院校和教師還只是極少數,這方面的 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完成;我國在制訂政策過程中的遊說還很少,爭論的各方也沒有注意到實證會計研究成果的出現。這並不是說我國沒有對實證會計研究的需求,比如說學者們對學術成果的追求就是一個重要的需求。近年來在實證會計研究的供給方面卻出現了一些變化,證券市場的發展、資料的豐富以及相關學科的融大都為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礎,也降低了研究成本,尤其是一批年輕學者的加入更推動了實證會計研究的發展。所以,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是由供給推動的,而不是主要由需求推動的。

  3.對實證會計研究的態度。雖然實證會計研究己經取得了一些成果,從事這項研究的學者也越來越多,但人們仍然不停地間:實證會計研究到底有沒有用?我們猜想他們所關心的是實證會計研究對我國的會計理論和實務有沒有貢獻。回答是肯定的,只是貢獻的形式有所不同。有些實證成果對理論和實務是有直接貢獻的,但大多數實證成果不能直接作用於理論或實務,而只是有間接的貢獻。一項研究 ***如對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好比一堵牆,每一篇文章都只是一塊磚,有些磚會被埋在牆裡面,好像沒有作用,但如果整堵牆可以撐起高樓大廈,那麼我們就認為每一塊磚都是有貢獻的。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向前跨出一小步,“不積矽步,無以致千里”,所以,這些研究成果對理論和實務也是有貢獻的。我們相信 “真理”是存在的,但我們並不知道 “真理”在哪裡,“真理”到底哪裡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進步,在向前走。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客觀環境是錯綜複雜的,實證會計研究中所用的資料是對客觀環境的抽象,我們用這樣的資料來研究一個具體的問題,難免會顧此失彼,所以,每一篇實證文章都會有一定的侷限性,想做到十全十美是很困難的。實證文章應該允許批評,批評若能針對實證的過程 ***包括結論的解釋***,而不是以自己的邏輯對結論進行評價,則有助於實證會計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基礎是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它說明一個理論只能夠被證明是錯誤的,而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實證會計研究才會有向前發展的動力,才能夠不斷完善自己。對於實證會計研究,我們注意到人們對研究態度和數學方法兩方面的批評較多,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是依靠資料來說話的,但研究的選題、方法和結論往往也會受到研究態度的影響,一個嚴謹的學者得到的結論會更可信。研究結論不僅要讓別人相信,而且要讓自己相信,後者是一個比前者更難的過程。一些學者在實證過程中,先經過了多次試驗才找到最終的結果,而只對外報告最終結果,別人只看到最終結果當然容易相信,只有這些學者自己才知道選擇這個模型只是因為它符合自己的結果罷了。規範的實證會計研究過程是先提出假設,再收集資料進行檢驗,而有些學者經常是先收集資料進行檢驗,再提出假設,這個過程已經違背了實證會計研究的初衷。個別學者不端正的學術態度只是他的個人問題,而不能代表整個學術界,作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學者應該受到社會責任感的驅使,這樣的學者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研究結論。人們對實證會計研究的另一個批評是數學方法太過複雜,在做數字遊戲,這在美國也許比較突出,我國大多數實證會計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還很簡單,不存在過於複雜的問題,但這也提醒我們,數學方法是否簡潔與實證研究結論的可接受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4.實證會計研究的方法論。實證會計研究所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所使用的方法也越來越複雜,廣義的實證會計研究 ***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也稱為經驗會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方法:實驗室實驗 ***laboratory experiments***、實地試驗 ***field ecperiments***、實地研究或案例研究 ***field studies or case studies***、調查研究 ***survey research***和檔案研究 ***archival research***,所研究的領域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審計的各個方面。但狹義的實證會計研究 ***survey research***多指檔案研究 ***archival research***,主要涉及關於財務會計的研究,也有一些關於審計的研究。另一個相關的概念***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只是檔案研究 ***archival research***的一個分支,研究範圍比實證會計研究 ***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小得多,主要研究經理人員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問題。

  我國的會計學者對方法論的研究還很少,尤其是對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研究更少,但方法論的學習對實證會計研究是有益的。一般認為實證會計研究的方法論只能在實踐中逐步學習,通過動手才能夠掌握,而不能從書本中直接獲得,但在方法論上的指導無疑對研究者是有幫助的。目前我國的研究者在實證會計研究過程中主要參考己有文獻中的研究方法,但這些文獻只能教研究者們怎麼做,而不能教會研究者們為什麼這樣做和這樣做對研究結論的影響,對於一項深入的研究來說,僅僅知道怎麼做 ***how***是不夠的,還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做 ***why***,只有這樣才能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再向前走。目前,我國還很缺少在方法論上對研究者們的指導。

  5.實證會計研究發展的條件。在美國,實證會計研究自1968年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與美國的經濟環境是分不開的,比弗 ***Willian H. Beaver***認為美國實證會計研究空前發展的原因在於:***1***財務學和經濟學的發展;***2***證券市場在經濟中佔重要地位;***3***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了積極的監管,報告環境不斷變化,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經常提出新的課題;***4***上市公司的股權比較分散,而且機構投資者佔很大比重;***5***計算機技術和資料庫的發展;***6***大學的晉升制度和學術刊物的影響。

  和美國相比,在我國進行實證會計研究的條件還不是很好:***1***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學和財務學理論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不僅是實證會計研究所面臨的問題,整個中國經濟學界都面臨同樣的問題;***2***證券市場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在1998年底我國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佔國內總產值比例只有24.3%,其中還包括了大部分非流通股,流通股總市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有7%***中國統計年鑑1999***,截至2000年底這兩個比例分別大約為50%和19%左右 ***全景網路***,而美國在1996年底和2000年底股票總市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15.6%***國際統計年鑑98***和200%左右 ***全景網路***。並且我國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比較好的公司,和整個國民經濟狀況會有一定差距,而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進行的,但針對上市公司所得到的結論能夠說明整個國民經濟的狀況嗎?如果不能,那麼結論的有用性就會大打折扣;***3***資料庫建設不夠完備,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取得資料的成本還很高,會消耗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存在著重複勞動和資料利用率低等問題,研究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有利於降低取得資料的成本,我們建議已發表文章的作者可以讓其他人分享他們所收集的資料。僅就資料本身而言,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資料庫的建設可望在最近幾年內有所成就,在以後的實證會計研究中取得資料將不再是一個主要的障礙,但學會運用資料可能更為重要;***4***機構投資者太少,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不注重會計資訊,這會直接影響到會計資訊的有用性,也會影響實證會計研究的成果,當然這並不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問題而是證券市場本身的問題,只是說明在我國對實證會計研究的需求還沒有像美國這樣一些國家迫切;***5***大學的晉升制度還是以論資排輩為主,“能上不能下”的體制很難說對學術研究是有利的;對於學術成果的評價也主要以數量為主,而忽略了對質量的要求,而且評定週期相對過短 ***一年或兩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研究出高水平的成果是很困難的,這也導致了學者們急功近利的傾向。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已經具備了做實證會計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條件。證券市場的發展及其規模的擴大都為實證會計研究提出了很多課題,也提供了資料上的可能。另一方面,正是中國的特殊環境為我們提供了中國特有的研究課題,如中國的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和投資者結構等,我們要研究的一些問題是其他國家從來未曾遇到過的。

  6.實證會計研究的取向。每一篇實證文章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實證會計研究在美國已經有了3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成果是建立在這30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的。而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剛剛起步,研究成果還很少,我們的研究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我們面臨著兩個選擇:其一是像美國那樣從頭開始,把他們研究的問題在中國再做一遍,建立屬於自己的研究基礎,但這樣會花費很多時間,成本很高;其二就是借鑑美國現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直接向前走,但美國的研究結論卻不一定會適合中國的國情,我們己經看到了中國和美國在經濟環境方面的巨大差異。如果我們從頭做起,也許在半路就會與美國分手,走上不同的道路,就像一棵樹,中國和美國可能是不同的樹枝。如果我們採用第二種思路很有可能會遺漏一些有意義的課題,甚至走更多的彎路。類似的問題是在我國實證文章的選題應該側重於模仿還是側重於創新等等。就我國當前的情況而言,我們覺得模仿,借鑑,繼承,創新都值得鼓勵,作研究的視角也儘可以不同,因為國內的實證研究還很少,我們需要積累,各種研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上述這些問題的解答就會變得明朗起來。當然如果要拿研究成果到國外去發表,就需要創新了,如果模仿能夠得到不同的結論也是可取的。

  7.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的關係。我們主張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並重。規範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是有區別的,但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證會計研究並不會削弱規範會計研究的重要性,實證會計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會計實務的解釋和預測,主要可以滿足會計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和教學的需求等;而規範會計研究的目的在於規範會計實務,例如能夠滿足準則制訂過程中的政策辯論的需求。二者可以滿足不同需求者的不同需求,可以互相結合、互相補充、共同說理。另外,實證會計研究和規範會計研究沒有對錯、優劣之分,都需要大力發展,只是要想達到國際水平,規範會計研究可能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二、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具體問題

  l.資料不可比。首先,最近幾年我國的巨集觀經濟狀況波動很大,比如1994的通貨膨脹率 ***零售物價指數***達到了21.7%,而1998年獻出現了通貨緊縮,為-2.6%***中國統計年鑑1999***,這兩年的會計資料尤其是一些增長指標會存在很大差異,所以說通貨膨脹會導致資料不可比,雖然我們可以應用物價指數對通貨膨脹情況進行調整,但如果1994年時沒有通貨膨脹,那麼企業的投資決策和經營活動將是另一種情景了,這是無法調整的;其次,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正在建設的過程中,每年都會有新的準則和制度出臺,1997年是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準則、1998年是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準則、1999年是投資等準則和四項準備計提政策等,這些準則和制度都會導致各年度之間的會計資料缺乏可比性;最後,我國上市公司存在操縱會計資料和關聯交易比重較大等現象,這些行為都是不可持續的,也會導致資料不可比。資料不可比會對樣本的選取產生很大影響。

  2.樣本問題。在實證會計研究中使用一年的資料只能得到一個特殊的結論,不具有普遍意義,為了使研究結論適用於一般的,情況,在選取樣本時我們一般要選擇多年度、多行業的樣本,但由於資料在不同年度之間又是不可比的,這會對統計檢驗的結果造成一定影響,此時我們就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一個不“十分可信”的一般結論和一個 “十分可信”的特殊結論。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根據研究的具體問題和研究目的來選取樣本,不同年度的資料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但使用時我們要特別小心。另一個問題是選擇偏見,使用樣本來推斷總休的前提就是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概率分佈,或者說樣本是隨機選取的,但這一點很難做到,在很多研究中都存在選擇偏見問題,在美國也是如此,這就便研究結論的有用性受到質疑。

  3.理論基礎。實證會計研究中提出假設和解釋結論最好能夠依據一定的理論來進行,在我們使用線性模型進行假設檢驗時,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應該能夠說明變數之間存在著線性關係,只能說明相關性而不能說明線性關係的理論也可以作為理論基礎,但不夠堅實,另一些實證會計研究還可能沒有理論基礎。在中國尤其是面對中國特有的問題時,找一個適合於中國現狀的理論基礎是很困難的,所以,目前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除了直接引用國外的模型之外,多數都是依靠“推測”來提出假設和解釋結論的,同時,國外的理論能不能解釋中國的現實也是一個問題。

  4.市場組合。在實證會計研究過程中,尤其是涉及到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或市場模型時,經常會用到市場組合的收益和風險水平,理論上可以證明市場組合是存在的,在實證會計研究過程中一般用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來代表市場組合,但由於這兩個指數本身存在的缺陷,使我們對它們能否作為市場組合的有效替代產生懷疑。另一方面,我國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股票指數,這也給實證研究帶來了不便。能不能設計一個更合理的統一指數來代表市場組合,有待於我們的進一步研究。

  5.哲學基礎與統計檢驗的“巧合”。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基礎是證偽主義,它說明了一個假設只能被證偽,而不能被證實,原因在於要想證實一個假設需要研究無限多個個體構成的總體,這是無法做到的,而要證偽一個假設只需要一個樣本***或個體***就足夠了。在實證會計研究中廣泛應用的統計檢驗恰好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只能夠拒絕或不拒絕一個假設而不能接受一個假設,不拒絕並不能等同於接受。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研究者在開始使用統計檢驗時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統計檢驗恰好適合了證偽主義的要求,從而在實證會計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6.樣本還是總體。由於我國的證券市場出現的時間還很短,能夠利用的資料也很有限,所以,在研究很多問題時,學者們都選取了全部樣本即總體作為研究物件,例如配股、預虧等事件都可以不太難地收集到到目前為止的全部樣本,問題是此時通常採用的統計檢驗方法還是否適用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觀點,其一是統計檢驗方法是針對樣本的,只有在以樣本推斷總體時才能夠採用,對總體的研究只需要估計就足夠了,不需要再作統計檢驗;其二是雖然研究物件是總體,但統計檢驗的方法仍然可以採用,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雖然我們選取了全部樣本,但可以想象另外還有很多同類事件,只是我們沒有觀察到,這樣我們的研究物件就可以看成是更大總體的一個樣本;另一種解釋是雖然我們選取了全部樣本,但我們所要研究的是一個隨機變數,任何隨機變數都可以採用統計方法進行檢驗。我們支援第二種觀點,認為雖然研究物件是總體,但仍然可以採用統計方法進行檢驗。

  三、對實證會計研究者的建議

  1.熟悉己有文獻。實證會計研究的選題、假設、檢驗和結論都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熟悉了已有的文獻之後,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應該寫什麼,就好像知道了別人走過了的路之後,才會知道到哪裡去尋找寶藏。已有文獻不僅包括國外的文獻,還包括我國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已有文獻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對我國特有問題的思考和解釋。

  2.掌握基本理論。財務學和經濟學的學習對實證會計研究是有好處的,也是一項深入的研究所必需的。另一方面,方法論的學習也是必要的,我們不僅要知道實證會計研究是怎樣做的,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和這種做法對結論的影響,不過應該強調的是方法論的學習需要通過實踐來完成,我們不可能只通過書本來掌握它,雖然有些書本對於學習方法論是有益的。

  從網際網路上收集資料。目前我國的資料庫建設還很不完備,資料收整合本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從網際網路上收集資料是較為可取的一種方法,網際網路上有豐富的關於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的資料資料,而且收集資料的成本也比較低。但這些資料可能會存在一些誤差,需要進一步複核。

  4.學習統計方法。統計方法的學習是實證會計研究所必需的,我國目前所使用的統計方法還都比較簡單,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複雜的方法比簡單的方法更有用,重要的是選擇更合理的方法。在美國的實證會計研究中統計方法的改進顯得十分重要,而在我國還沒有那麼迫切,原因是我們處在不同的研究階段,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國對統計方法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主要參考文試

  1陸建橋·我國證券市場中會計研究的實證發現·會計研究,2000;8

  2瓦茨,齊默爾曼著,陳少華譯·實證會計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 Ross L. Watts and Jerold L . 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0 January

  4 Bob Ryan, Robert w. Scapens and Michael Theobald. Research method And Methodolgy In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Academic Press Limited 1992

  5威廉·H·比弗著薛雲奎譯·財務呈報:會計革命·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6William. R. sco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Hall,Inc.1995

  篇二

  會計資訊複雜性與財務估價修正

  「摘要] 會計資訊的複雜性正日漸遮蔽投資者原本清亮的目光和對 經濟事實真正的呈現與表達。本文首先檢視了會計資訊複雜性的各種表現,分析其成固;然後收集會計資訊複雜性對公司價值產生負面影響的實證證據,進而提供了對財務估價模型進行修正的解決思路;最後,給出降低會計資訊複雜性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會計資訊;複雜性;財務估價;修正

  引言

  安然***Enron***事件表明,財務會計的闡釋功能已經消失了,它的使命和責任停留在謊言與真實之間,會計資訊自身的複雜性使其在客觀上參與了偽裝資訊的活動。既然會計沒有改變現狀,它就得改變自己。會計理論與實務應該為此而深刻反思。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諮詢理事會***FASAC***在2001年年度調查中發現,會計準則的繁雜包括如下幾個相關的方面:***l***準則制定活動的數量與來源增加;***2***會計準則文獻資料分散,末能按主題系統地歸集;***3***會計準則的複雜性***過分細化***;***4***會計披露過於繁雜。2002年1月9日,FASB宣佈批准對三項重要議題的研究 計劃,其中一項為“會計準則、文獻的編纂整理和簡化”,這是應對越來越多的對美國會計準則的批評而提出的,其主要目標是提高會計資訊的使用效果。FASB決定採取行動以提高會計準則的有效性及可用性:***1***評估制定基於會計基本理念的準則***減少細節、例外及選擇餘地***的可行性;***2***與 EiTF、AICPA、SEC等合作,以更清楚地界定各自在制定相關準則時的角色定位;***3***提高制定準則的成本/效益分析的質量。

  F EI***Financial Executives International***和普華永道***Price Waterhouse&Coopers***於2001年11月8日至12月7日分別就財務 報告的繁瑣問題進行了網上線上調查。88%的被調查者反饋現行會計和報告的標準過於複雜,難於理解,執行成本太高。調查顯示導致會計資訊複雜的主要因素有:***l***準則過多;***2***解釋性指南氾濫;***3***披露內容過多。調查結果還表明,其他的五個因素也是導致會計資訊複雜的重要原因,分別是:***1***詳盡的“炒作賬簿***Cook-book***”規則;***2***經營業務的複雜性;***3***挑戰性的法律 環境;***4***為避免重新編報而過分強調詳盡;***5***對準則的不恰當解釋。該項調查同時也就財務報告複雜性的解決辦法詢問了受訪者,大致可歸納為:***1***準則制定者不應徒勞地試圖去滿足所有方面***業務的表面形式***的需求,而應專注於 發展能夠反映業務和交易的經濟實質的準則;***2***監管方應鼓勵財務報告提供者及 審計師的專業判斷;***3***所有的新準則必須符合成本/效益原則;***4***所有的新準則都應是以會計原則為基礎和導向的。實質上,***l***、***2***與***4***是關聯的。如果“以原則為基礎”編報,則在涉及到公司具體實際時,允許在準則約束的框架下進行合理的專業判斷。以原則為基礎的準則更注重經濟事項的實質,而不是形式上的細微差別。其他的解決建議還有諸如簡化披露模式、裁減冗餘資訊、對核心資訊增大披露頻率;簡化整個會計披露模式,以公允價值全面取代當前的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並存。

  當前,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以具體規則為基礎***Detailed Rules Based***,認為以基本原則為基礎***Basic Principles Based***的國際會計準則太抽象和原理化,需要會計執業人員具有較高的判斷力,不易操作。因而,FASB對準則規範得比較細,對會計估計和會計判斷提出了較多的數量標準和判斷標誌,但企業仍然可以精心策劃“業務安排”和“ 組織設計”以繞過規則的束縛,並利用會計資訊的複雜性掩蓋經濟真實。據安達信***Jonathan,2001***的一項調查,2000年度美國230家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報告因為存在嚴重的會計問題,而不得不重新編報。而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不管會計準則***規則***多麼詳盡,會計資訊仍然誇張地失真,會計資訊的複雜難懂使得會計退落成“黑箱會計”***black-box accounting***。無論是作為一種被迫的 經驗還是一種選擇的明智,會計資訊必須實現由複雜性嚮明晰性的迴歸。

  一、會計資訊複雜性的表徵及成因分析

  1.會計資訊質量要求

  與會計資訊複雜性截然相反的另一面就是會計資訊的明晰性。可以從探討會計資訊明晰性這一逆向角度,來研究會計資訊複雜性問題。會計資訊的質量要求包括相關性、重要性、明晰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性、中立性以及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這些質量要求相互依存,共同對會計資訊以至整個會計體系發生作用。會計資訊各質量要求之間永遠具有共生互動性。會計資訊需要通過財務報告來呈現,如果表述不清晰,將影響資訊的決策 有用性。我國財政部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寫道,“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應當清晰明瞭,便於理解和利用”。隨著會計資訊使用者的範圍急劇擴大,資訊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解讀能力參差不齊,從客觀上對會計資訊的明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財務報告中應該用通俗易懂的概念、簡明的陳述及形象化的圖表,以增進會計資訊的可理解性,並在簡潔與充分上取得適當的平衡***簡潔並不意味著不充分***。會計資訊明晰性原則要求在會計資訊的確認、計量、賬務處理、成本計算、收益分配到最後生成會計報表等一系列過程中均清晰、簡明,易於為資訊使用者所理解和利用。如果某項會計資訊的提供要經過諸多繁雜不堪的程式,多層次的會計處理及處理方法晦澀難懂,繁瑣複雜,其間又不可避免地夾雜會計人員個人的主觀判斷,這樣複雜的資訊對於資訊使用者而言,由於無法理解而變得無用。

  2.會計準則

  ***l***會計準則的複雜性。“30年前,會計準則的文獻資料僅僅有兩卷,並且很容易就能裝進公文包攜帶,從那以後,會計準則文獻資料數量呈指數速度迅速增長,現在需要用帶有很多隔層的櫥櫃***書櫃***才能容得下”***Steve Liesman,2002***。FASB133號公告“衍生金融工具與套利活動”,負數為200頁,而修訂後為804頁。SEC前主席Paul Volker***2001***諷刺道,“根本就沒有一個活人能搞懂它”。還有FASB第141號“公司合併”、142號“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144號“長期資產減損及處理”等都非常繁瑣。每一條新準則都試圖充分考慮交易的各種可能,為了防止因準則疏漏而被鑽空子,又得不斷補充新的更詳盡的規則,以及解釋性指南正依靠解釋而逐漸成為“準則”,最終導致準則越來越複雜。為遵循FASB日益複雜的會計準則,財務主管們不得不僱傭高專業水平的會計師,要真正理解準則已成為一件令人氣餒的事情。美國的會計準則已然使眾多的CPA們陷入了困惑的境地。

  關注會計教育的研究人員同時發現,複雜難懂的會計準則已使會計從業人員越來越少。Schiff***2002***說,“我寧願回到70年代的概念框架,也不願接受現在枝節繁褥的規則”。Parke***2002***則說,“我們更願意接受簡明、準確、一致、可理解的準則。當前的準則已經演變成關於特定交易的純理論的會計學術論文,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解釋和依據其進行簿記”。據AICPA***2001***的一項調查揭示,會計專業學土和碩士的數量,從1995年以來至2000年正逐年減少。在1999-2000學年,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數量已減少了10%,即使碩士,也減少了6個百分點。

  ***2***會計準則的不一致性。會計準則為適應經濟環境變化而進行的即時調整儘管本意是好的,但卻產生了一些準則間的不一致性。如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股票期權在行權時才確認為費用***、無形資產***如將研發成本在發生時計作期間費用,而不予以資本化***及租賃的確認和計量***經營租賃在表外反映,而從財務管理的角度看,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的實質是相同的***等。這種不一致性會被公司利用以隱瞞資產或負債。

  ***3***會計靈活性。會計資訊在某種程度上是主觀判斷的產物。權責發生制下的應計、預提和待攤專案;穩健性原則下的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得***缺乏具體的剛性標準***;重要性原則下如何界定重要專案與不重要專案;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可選擇性等,都使得會計資訊複雜難懂。會計靈活性常被利用進行盈餘操縱。

  3.混業經營

  混業經營公司的財務報告要比單一業務公司複雜得多。安然公司曾是世界頭號天然氣交易商和美國最大的電力交易商,它還從事煤炭、紙漿、紙張、塑料和金屬交易,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金融和風險管理服務。通用電器***GE***涉足超過10多個截然不同的行業,每種業務的風險和邊際收益相差很大。分析GE的財務報告顯然要比分析Adobe Systems***專業提供Acrobat Reader的軟體公司***的困難得多。安然事件發生以後,引發了投資者對那些業務複雜的大公司的普遍懷疑,於是更加仔細地檢視它們的財務報告,結果驚訝地發現,諸如Ford、HP、GE、IBM、Coca-Cola等知名大公司的財務報告也一樣是令人費解的。

  2002年1月24日,Tyco International宣佈了一項驚人的計劃,將公司分為四家獨立的公司。近10年來,Tyco不斷地通過購併而由最初的生產防火器材的小公司,成長為當今年收入38億美元、股票市值達到95%億美元的大型公司。投資者擔憂的是Tyco提供的會計資訊的透明度。在Tyco的會計資訊由於複雜而被市場懷疑時,從2002年1月1日起,其股價在不到3周的時間內下跌了近25%,市值縮水近30億美元。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 Kozlowski坦言,“將Tyco分立,投資者將因此而獲得各個獨立公司更加簡潔***simplicity***、清晰***Clarity***和透明***transparency***的會計資訊”。Tyco的分立標誌著當前財務會計領域的一個最新動向就是,投資者與監管方越來越傾向於要求上市公司向公眾提供簡明和易於理解的財務資訊。

  4.組織結構設計與關聯方交易

  與控制相聯絡的公司間的相互交叉持股***包括子公司反向持有母公司股份***,給會計資訊帶來了很大的複雜性。特別目的實體***special pupose entities***是指,通過契約或其他商業約定的形式設立的,被用來融資、提供流動性、分散風險、信用支援、套利、研發等的組織***包括虛擬組織***。安然公司擁有錯綜複雜的龐大合夥企業網路組織,為特別目的設立了約3000家合夥企業和子公司,利用合夥企業網路組織,自我交易,涉嫌隱瞞鉅額損失***葛家澍等,2002***。如此之多的特別目的實體真正形成了永遠無法探明的財務“黑洞”。通過特別目的實體將資產或債務轉移到表外,以及由於關聯方交易注重法律形式而不顧經濟實質,因而通過關聯方之間的剝離、重組等製造了大量假象。

  在美國,許多在職的經理人員害怕敵意收購,因為收購後他們將失去權利和待遇。為了阻止敵意收購,於是先入為主,通過交叉持股,並且創造一些證券,如具有不同投票權的普通股,以製造複雜的股權結構和控制權結構,使得潛在的收購方難以檢驗目標公司的盈利狀況和真實投資價值;而且,如此複雜的股權結構也使潛在收購方難以駕馭和控制。另外,交叉持股和分部的建立,或許是出於各個分部所處地區稅率不同的考慮,但稅法的複雜性也使財務報表變得複雜。

  5.融資創新

  名目繁多的衍生證券***混合證券***的出現,使得資產負債表愈加複雜難懂。公司常使用各種金融工具和債務創新,以將負債拋在表外。安然公司在處理資產的方式上,“玩”出了許多新手段***衍生金融工具***,而這些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對審計師、投資者等甚為陌生。在判斷這些交易是否合理時,會計師常表現得無能為力。安然公司幾乎把所有的資產都轉化成衍生金融工具,而這些是以未來不確定性交易為特徵的。由於創新,使安然公司會計利潤大幅增加。事實上,這些利潤也是不確定的,而會計師要評估其利潤,就缺乏一定的標準。

  6.資訊不對稱與道德風險

  會計資訊的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內容上的資訊不對稱。與公司管理當局相比,資訊使用者明顯處於資訊劣勢。管理層為追求實現財務、經營目標,增加了不恰當會計處理的道德風險。管理層極有可能利用會計自身的弱點,在複雜會計資訊的遮掩下,蓄意杜撰虛假的資訊欺騙資本市場和資訊使用者。

  過於詳盡和麵面俱到的資訊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資訊,財務報告甚至成為資料“垃圾桶”。安然披露了大量的資訊垃圾,如僅報表附註就長達16頁。安達信的CEO Berardino在“我對安然審計的反思”一文中寫道,“反思我們的會計準則,就像稅法一樣,為了把一門藝術變成科學,會計準則不僅在數量上與日俱增,而且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鼓勵這一種技術的、立法的路線,而這一路線卻使得我們有時更關注所報告內容的形式而不是實質。安然就是這方面很典型的一個案例,如此正宗地用了會計標準卻使得投資者更難於理解業務的真相”。

  二、對會計資訊複雜性的度量

  1.財務報告的頁數

  按美國的財務報告格式標準,IBM2000年度的財務報告為353頁,GE為410頁,Pfizer為460頁,AIG為720頁,Citigroup更是多達1026頁。財富500強大公司中最少的也在200頁以上。試想,又有幾個投資者真正能讀懂如此複雜的報告?通過財務報告的頁數,可以大致地衡量會計資訊的複雜性。

  2.會計資訊“不透明”指數

  不透明指數由普華永道所創造,其表示式為:

  Oi=l/5 x***Ci+Li+Ei+Ai+Ri***

  式中,O代表綜合的不透明指數;C指腐敗的影響;L指法律、司法的不透明性***包括股東權利***;E代表財經政策的不透明性;A指會計資訊心司治理的不透明性;R代表政府管制的不透明性及不確定性和隨意性。2001年1月,普華永道釋出了一份關於35個國家***地區***“不透明指數”的調查報告,從上述五個方面對不透明指數進行評分和排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不透明指數的五個方面中,包含了會計資訊/公司治理,因此,可以借用該項指標來反映會計資訊的複雜性。在此,可近似地認為,在公司業務、規模、資本總額、財務槓桿、股權結構等各個方面都非常相近的兩個公司,誰提供的財務資訊越複雜難懂,則其會計透明度就越低。普華永道在測定會計不透明指數時,總共調查了12個大問題,其中相對較為重要的問題有:***l***會計準則的一致性;***2***與會計準則有關的不確定性;***3***國有企業對會計準則的遵循情況;***4***獲取公司現金流量資訊的難易程度;***5***獲取公司經營風險水平的難易程度;***6***獲取公司當前資本結構的難易程度;等等。

  3.會計資訊複雜程度分數***ComPlexity score***

  還可以結合財務估價模型的輸入變數,對每個變數所對應的會計專案***會計資訊***分別進行復雜性程度分析。通過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依據重要性原則,對展開的各個會計專案的複雜性給出一個衡量分數,最後就可以彙總得出一個會計資訊複雜程式的總分數。分數越高,資訊複雜程度就越高。

  三、會計資訊複雜性影響財務估價的實證證據

  普華水道***2001***的研究報告發現,會計透明度與資本成本之間存在直接的關係。不透明係數越高,其資本成本就越高;會計資訊越透明,資本成本就越低。而資本成本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財務估價。

  有證據表明,資本市場對跨行業經營的大公司的價值,相對於業務單一的公司的價值要打一定的折扣***減***。原因是,一方面因為業務分散,鋪得太開,漫漶了著力點,缺少主業從而致使經營效率低下;另外就是由於會計資訊的複雜性導致投資者對財務資訊的懷疑。如果價值折減是由於會計資訊複雜性使然,若集團公司分解為各自獨立的業務實體,各分部獨自報告財務資訊,則這種分立將消滅或減少價值的折減;如果是由於管理效率低下,則分立仍然不能消滅價值折減。證據表明,市場對母公司收回子公司全部股本使之脫離的作法,一般的,反應是積極的。這與前面的證據不謀而合。

  資本市場許多實證結論表明,投資者對會計資訊複雜的公司的股票反應冷淡。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2001***在一份關於公司年報的研究中發現,公司收益率與年報負數呈反向關係。在檢查的樣本中,那些年報較長的公司股票收益率相比年報頁數少、資訊簡明的公司的收益率要低。這表明公司年報常因為一些無用的細節而遮蔽有價值的資訊,最終影響公司估價。新興資本市場通過改變會計準則,對不斷變遷的經營環境、經營方式做出動態反應,以增加會計透明度,市場對此反應是積極的,願意支付更高的買價。

  與股票回購、公司分立、剝離等相關的市場積極反應,也可以視為市場對會計資訊透明度提高***複雜性降低***的回報的間接證據。Linn,Rozeff***1984***檢查了1977年至1982年間股價對77起公司宣佈剝離的反應,結果平均提高股票報酬率達1.45%;而且,他們同樣注意到一個有趣的對比,即凡是宣佈剝離時的交易價格和動機的公司與未宣佈的公司相比,前者的市場反應比後者積極,逃避披露剝離原因的公司往往受到市場的懷疑。顯然,市場對透明的會計資訊***複雜性低***是歡迎的。

  Schipper,Smith***1983***檢查了1963年至1981年間93家宣佈收回子公司股權的公司收益率變化的實證證據,表明在交易宣佈日的前後兩天,平均提高股票收益率達2.84%;而且,有證據表明收益率隨著被收回公司的規模增加而增加。

  有效市場假說***EMH***認為,在強式效率市場,資訊迅速並且可信地傳播於資本市場。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經營者***或資訊提供方***在提供資訊時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設定許多阻礙,使資訊變得複雜,迷惑誤導投資者,或封鎖資訊或推遲公佈,尤其在包含利空訊息時更是如此。penman***1987***在關於收益公告情況的研究中注意到那些包含最壞訊息的公告書相對於預期的公告日期總是拖延得最久。

  四、財務估價修正

  1.DCF***Discounted Cash Flow***估價模型

  ***1***現金流量。指流向股東和債權人的現金流量合計,即息前稅後利潤在滿足再投資需求之後的剩餘現金流量,又稱公司自由現金流量***FCFF,Free Cash Flow to the Firm***。

  公司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X***l-所得稅稅率***-***資本性支出-折舊***-非現金營運資本變動

  資本性支出即投資於***或購買***長期資產的支出;資本性支出一折舊一淨資本支出;r反映融資組合成本與風險的折現率;N表示估價期限。

  淨資本支出及非現金營運資本的增加,代表著為產生當期及未來收益增長而進行的再投資,故可將這兩項合併用“再投資率”表示,從而,

  公司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X***1-所得稅稅率***X***1-再投資率***

  ***2***預期增長率。營業利潤的預期增長取決於再投資率和再投資回報水平。

  營業利潤的預期增長=再投資率X資本收益率

  資本收益率=息稅前利潤X***1-所得稅稅率***/投入資本

  再投資率=***淨資本支出+非現金營運資本變動***/[息稅前利潤x***1-所得稅稅率***]

  2.估價模型與會計資訊

  DCF估價模型的基本輸入變數有: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稅率、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息稅前利潤的預期增長率、資本成本、資本收益率等。將上述基本變數進一步展開,我們可以得到一系列會計專案,並將這些專案與會計資訊複雜性聯絡起來考慮,估計其複雜程度。降低會計資訊複雜性,將有助於公司的真實價值被市場發現和認可,降低其在市場中執行的成本與風險。例如,根據DCF模型,公司的預期增長應是再投資率與投資回報率的函式。如果公司通過特別目的實體掩藏投資,則財務估價模型的輸入變數之一預期增長將無法得到,則無法真實地評估公司價值。為估計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需要知道公司債務的成本。如果公司通過製造複雜的會計資訊來隱藏其債務,則將低估公司的違約風險,從而虛假地降低其資本成本。這也意味著會計資訊複雜性影響著公司的真實價值。

  3.價值修正係數

  根據上述分析,出於謹慎性考慮,投資者、財務分析師等利益相關方在衡量公司投資價值時,應對傳統的財務估價模型依據會計資訊的複雜程度進行適度地修正,以合理地保證預期股價***基於公司內在價值***的準確性。

  一種思路是,依據財務估價模型,對模型的各主要輸人變數分別進行調整,以反映會計資訊複雜性對各個輸入變數的影響。但這樣分別調整變數後再輸入模型,會使估價過程變得很繁瑣。

  另一種可行的方法是,在同一行業內,比較會計資訊複雜公司與會計資訊簡明公司***以資訊透明度最高的公司為參照***的相對估價,通過觀察和迴歸得出市場對會計資訊複雜性高的公司價值的調整係數。

  若公司具有較多的跨行業經營分部,其中有業務簡單與複雜之分,則對於業務簡單、資訊透明度高的分部不必對其價值進行調整;而對於業務和會計資訊複雜的分部,則需要依據其具體的複雜程度調整該分部價值。若公司經營業務較為廣泛,則可以將各種業務分開分別運用可比公司進行相對估價。如果公司整體的會計資訊對某部分業務披露和揭示得不夠充分,則對該業務的估價相對要保守一些,如可將收益和高風險及低成長率聯絡起來,以獲得一個價值調整係數。

  普遍適用的思路是,將各主要變數進一步展開為更多的相關會計資訊或會計專案,分別進行復雜性與估價影響分析,然後彙總計算出一個綜合的加權平均複雜分數。將這些綜合分數與參照分數***會計資訊透明度公認最滿意的***相比,就可以獲得最終的價值修正係數***adjustment index***。

  為便於操作,可設計一個會計資訊複雜性調查問卷。首先將所有展開變數按重要程度給出各自的分數域值***結合目標公司實際***,然後就每項展開變數設計特定的問題及答案分數。據估價模型,基本的輸入變數有: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稅率、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息稅前利潤的預期增長率、資本成本、資本收益率等。例如,對資本成本一項,其總分最高為***資訊最複雜的情況***15分。將其分解為若干問題,然後就每個問題的不同回答設定相應的分值。具體可調查下列問題:***l***多種經營業務***佔總收入10%以上的業務***的數目,業務越多,複雜分數越高。業務數為2以上低於5的,分數為2,業務數超過5低於10的,分數為4,超過10的分數為6;***2***是否經過評級機構評級?若是,則分數為0,否則,為3分;***3***是否有表外負債?若無,分數為0,若有,再根據表外負債佔債務總額的比重給出不同的分數***其他問題不—一列舉***。彙總所有專案的分數,得出會計資訊綜合複雜分數,將此分數與參照分數相比較,從而求得估價修正係數。我們也可以借鑑債券評級機構的評級設計思路,並在一些主要變數方面逐步規範化。

  對每個基本變數需關注的重要問題大致有:***1***息稅前利潤。具體關注業務種類的數目、一次性***one-time***收入和費用佔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末特別指明來源的收入佔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利潤表中不穩定***易變的專案,如委託理財收益***專案佔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2***所得稅。具體關注收入來源於不同稅率地區的數目、是否雙重簿記、總部是否設在避稅港、稅率是否變動;***3***資本性支出。具體關注資本性支出專案是否確定、有無頻繁的大規模購併、股權投資關係是否複雜;***4***營運資本。具體關注有無未特別指明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有無易變的營運資本專案;***5***期望增長率。具體關注有無表外資產/負債***金額較大的***、資本收益率是否穩定、有無本能持續的、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資本收益率;***6***資本成本。具體關注所跨行業的數目、公司債可否公開交易、是否經過評級、有無表外負債、β係數的可靠性及穩定性;***7***其他方面。具體關注長期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的計價、存貨減值核算。收入確認的標準、會計估計的假設、遞延稅款、預虧公告、重組費用、員工股票期權、經營風險、會計政策變更的披露、資產負債表附註的內容、證券投資損失的確認、退休金核算假設等。 將根據財務報告計算出來的公司價值,除以價值修正係數,即為經過會計資訊複雜性調整後的公司價值。而這一價值從理論上近似地接近目標公司的真實價值。

  總之,降低會計資訊複雜性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會計原則”為基礎制定會計準則;強化審計的正直性及監管立法;建立對複雜資訊的懲罰機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誠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