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官職丞相

  在東漢,丞相是三公之一,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徵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丞相的來源

  丞:《說文解字》解釋道:“丞,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註釋說:“翊,當作翼。……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古代同音相訓,“承”“丞”古代都屬於古音的第六部,所以段玉裁用“承”來解釋“丞”並沒有錯。《左傳·哀公十八年》:“使帥師而行。請承。”承就是丞的意思。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丞拯》:“丞字象出氼上舉之形,乃拯之初字,而許君不知,乃訓為翊;上舉之訓,乃為後起加形旁之拯所據有。”其實楊樹達的說法還是有一點問題,現在根據甲骨文來看,“丞”的示意是“一人處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也就是說“丞”下面的“一”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臼”形的陷阱。丞的本義就有“幫助、輔助”之意,動詞。後來使用在官職裡,就變成了名詞,一般放在後面,表示“輔助……的人”,比如郡丞,就是輔助郡守的人;縣丞,就是輔助縣令的人。丞相的丞不是放在後面,那他就不是輔助相,而是輔助天子了。

  相:《說文解字》解釋道:“相,省視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仔細看”,這是“相”字的本義,如《詩經·鄘風》中的“相鼠有皮”,我們日常用語裡面還有這種用法的遺存:算命先生的“相面”,意思便是“仔細看臉面”。後來這個詞也用作“相瞽”之“相”,瞽就是瞎子,瞎子看不見東西,需要一個人幫助他看,這個幫助他看的人就叫“相”,於是“相”字在“省視”之意外又多了“幫助”之意,但仍沒有脫離“省視”的範疇。在周代,這個“相”在使用中又有了新的外延。周代頻繁舉行朝聘、盟會、享宴、祭祀等活動,這些天子、諸侯未必都嫻於禮儀,但又不能鬧笑話,這就得有一個熟悉禮儀的人在旁邊幫助指點,這個人就叫“相禮”,如《春秋左傳·宣公十六年》:“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相禮”也簡稱“相”,如《春秋左傳·桓公十八年》:“秋,齊侯師於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我們現在日常用語中也有這個詞義的遺留,結過婚的同志都知道,結婚的時候有“儐相”,就是這個“相禮”的“相”。春秋的時候,“相禮”之人一般都是主禮者的重要大臣、或者助手。於是“相”就完全脫離“省視”的本義,變為“上層人物的高階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後來“丞相”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