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太極高手的訓練週期

  太極源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它獨特的技擊、健身魅力感染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歡迎。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體育部門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太極拳是中國練習人數最多的一項健身運動。國際武聯人士介紹,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愛好者。太極拳幾乎已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紮根,最少有1億人練習。但在過億的習練者中又有多少人可以練好太極拳,成為真正的太極高手呢?回答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拳界素有“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說法,說明練好太極拳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何練好太極,成為一名太極高手呢?縱觀武術界現狀,可以把高手定義為兩類,一類是學院派,也叫競賽派;一類是民間傳統派,也叫技擊派. 兩派各有自己發展的道路,又各有其理論高手。造成這樣分類的原因是現行的太極拳比賽造成的,是特定的太極拳比賽規則造成了這樣的分類。目前太極競賽中主要是根據運動員形體和動作上的表現實施評分制度。另一方面,在競賽套路編排中又過度強調太極的表演性,過分的追求高、難、美、新。這就忽視了太極作為武術靈魂的技擊性。民間派又過於保守,剛愎自用,在傳授上一味採用“這樣做,那樣做”的教授,拳師故有一身功夫,但苦於組織表達不出來,加上缺乏科學的理論與訓練,不能根據學生的身心水平特徵給與科學訓練,使學生不知其然,更談不上知其所以然。太極這樣的分類就導致了太極習練者從一開始就進入了一個不健康的學習環境之中,都不足以培養出合格的太極高手。要成為一名太極高手需要經過一個科學、系統的多年訓練大週期。但僅通過訓練還是不夠的,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是靠腦子、智慧戰勝了凶猛的野獸,武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名真正的高手不僅要技藝超群,而且要在思維上更勝一籌。太極不僅是一門武術,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太極拳形成的過程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彙集,它以儒家思想、道家養生理論、中醫經絡學說、兵法和其它武學豐富的理論與經驗為基石,並加以創新,經過歷代大師們的嘔心瀝血和無數英銳心血的灌溉,它才能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所以一名太極高手不僅要在技擊上精益求精、不斷超越,還要在文化理論方面博學廣讀,充實提高。歷代太極高手中成大家的無不熟讀精思,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孫祿堂、陳發科等前輩都是學博德厚,文武雙全的大家。學拳講究悟性,悟性從哪裡來?不僅要靠興趣愛好和天賦,還要靠博覽群書,獲取知識,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太極真諦!這樣不僅有助於更好的理解太極的文化底蘊,練好太極拳,而且還可以陶冶性情,加強武德修養。

 

  筆者根據多年訓練、教學經驗,依據運動生理學人體發育成長規律提出了一套太極高手十年週期訓練計劃,以求彌補兩派的不足之處,真正將競賽與技擊相統一。十年內受訓者不僅可以出去比賽交流,取得成績,而且通過國學的文化薰陶真正掌握太極的真諦,成為一名副其實的太極高手。本人將週期定為十年,分五個階段進行訓練,並在各階段加之抖杆訓練,不同階段由不同教練訓練,形成一個教練組,真正做到科學、具體、系統的訓練。假設一名習練者從十歲起習練太極,以下是此人的訓練週期安排:

  一、 基礎訓練階段***10---11歲***

  本階段可由思想開放、在基礎教學訓練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太極教練帶領訓練。十歲時的兒少處於柔韌、靈敏性高度發展時期,這兩年主要是基本功訓練。基本功包括下叉、壓腿、踢腿、下腰、壓肩等。訓練以遊戲、直觀教學為主,主要訓練習練者的柔韌、靈敏素質。本階段不進行力量訓練,因為兒少心肺等機能發育還不完善,力量訓練容易造成損傷。所以在基本功教學階段還要進行太極內功練氣、養氣、調氣的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加快疲勞恢復,而且可以預防損傷,太極內功的修煉要貫徹到每個學習訓練階段,從而可以保證受訓者以後的大運動量訓練。本階段可以學習一些簡易套路,因為神經系統是人體發育最早和最快的系統,兒童具有較優越發展神經系統的條件,太極拳套路的學習可以加強兒童的記憶,鍛鍊其靈敏性與穩定性。本階段進行太極推手啟蒙教學,例如可以讓學生互相推、打,使受訓者從小樹立起攻防技擊的意識,並鍛鍊了大腦反應能力及身體觸覺感應。慢慢形成攻防技擊的思維,養成了習慣,漸漸就知道對方一出手要打什麼動作,自己該怎麼去應對。該階段可以抖小杆,如1.5公斤重,1.8-2.2米長的紅纓槍,每天抖杆800次。本階段要讀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宋詞、簡裝四大名著。這些著作淺顯易懂,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它是國學的基礎,兒少此階段可以適應此類讀物,這樣不僅培養其從小愛讀書的習慣,而且自幼受國學的薰陶,潛移默化加強了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

  二、 發展訓練階段***12—13歲***

  本階段進入專業武術散打訓練隊,由專業散打教練指導訓練。此階段訓練者身體發育處於高峰,在保持其柔韌、靈敏的基礎上加強速度、一般耐力及一般力量訓練,負荷量及強度不易過大。速度訓練採用變速跑,短距離跑等方法,可以提高訓練者的心肺功能。本階段訓練者正處於發育期,不應進行大強度、大負荷訓練。力量訓練主要採用對抗自身體重訓練,例如俯臥撐等。一般耐力可採用站樁等訓練。本階段是身體素質的發展訓練期。該階段要掌握散打的基本技術動作,通過前階段推手的啟蒙,使受訓者在技戰思維上能更好的體會散打動作的運用,在實戰時能快人一拍,先發制人。此階段的抖杆訓練要抖3公斤重、3米長的杆,每天800次。本階段要讀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史記等著作,樹立受訓者“忠、義、禮、智、信”的人格情操。培養習武者“尊師重道”的武德修養。

  三、 加強訓練階段***14—15歲***

  本階段為加強訓練階段,由思想開放、在太極推手訓練方面卓有成就的教練執教,可輔助一名體能教練加以訓練。該階段在習練太極拳的同時進行對抗性推手訓練。此階段以發展習練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的體能訓練為主。此階段身體素質已經得到比較充分的鍛鍊,前期主要加強模擬實戰訓練,使受訓者完善對抗性推手及搏擊的技戰術,並加強訓練,使這些動作規範、自動化。在掌握技術的同時,要進行對抗練習,起初先可由教練“喂手”使受訓者對動作的使用更加具體化,以加強其自信及應用能力。另外還要進行“空手奪白刃”的訓練,因為搏擊格鬥不是約定俗成的規則,要讓受訓者轉變思維,不論對手是拿刀拿棍,都可以從容應對,訓練初始可由纏布條的木棍代替,逐漸過度到真刀真槍。真正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舊力已死,新力未生”的思想貫徹到練習訓練中,使受訓者能避實就虛、引進落空,進而制服對手。該階段要參加各類推手比賽,以檢驗訓練成果,從而更好的指導訓練。此階段要抖4公斤重、3-4米長的大杆,每天800-1000次。本階段要讀古文觀止、漢書、戰國策等一些正史類著作,另外,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等兵家著作是必須要讀的。讀史可以明智,兵書則是武術理論的一個淵源。

  四、 提高訓練***16—17歲***

  進入專業散打隊訓練,該階段由技術全面、經驗豐富的散打教練執教。本階段受訓者已經有紮實的身體素質做基礎,而且大腦發育趨於完善,在保持前階段技戰術水平的基礎上,要進行一些高難技戰術的掌握。從而使之全面而特長。此階段受訓者心肺功能、身體素質都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從而可以適應激烈的對抗練習。本階段除了要進行技戰術方面訓練,還要加強技戰思維的訓練。訓練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受訓者熟能生巧、積累經驗,更重要是將技戰思維定型。本階段要參加一些大型國內、國際比賽。進步完善受訓者賽場技戰術發揮水平。此階段要讀大量太極拳譜、拳經等著作,如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孫祿堂著《太極拳學》等。以求更好的理解太極,掌握太極拳技擊真諦。

  五、自如階段***18—19歲***

  此階段為一名太極高手的運用自如階段,即做到周身上下處處是拳。其意不僅是指各種技戰術運用自如,隨即而發。更重要的是太極的思維定型,不單是聽勁走化***聽勁,其實是耳聽、眼觀及周身肌膚觸覺,覺察和心靈、神經系統的感知,走化是在聽勁、懂勁的基礎上感知對方來力,從而鬆卸掉對方的來力***,還要做到主動出擊、先發制人。在對方還不及進攻之時已將對手擊敗。做到寧靜致遠,神志專一。此時攻防技擊已經成為一種良好習慣和潛意識的本能動作,真正做到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要做到這一步,不僅要反應快,速度力量到位,還要把握好戰機。真正做到“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快打慢、以柔克剛”。此乃“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是為太極高手之所在也。本階段除了參加大型比賽外,還要多進行交流學習。本階段的抖杆訓練要抖3-4米長、5公斤加1.5-2.5公斤槍頭的大杆,每天600次。此階段還要學習中醫,中醫是和太極一脈相連的,都是以中華傳統思想為基礎。中醫的經絡學說、道家的養生理論的學習能使受訓者更深層次的瞭解太極文化。另外還要看大量近現代的文學著作,以豐富受訓者的文藝造詣,從而可以將自身的經驗體會整理成冊,書寫表達。

  雖然經過十年訓練後,受訓者在技藝、理論、武德方面都會有很高造詣,但是此時的高手並非一輩子的高手,他需要國學更深層次的歷練,國學是什麼?一國所有之學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成為終身的太極高手需要繼續進步,不斷學習。受訓者需要進大學,以及往研究生方向繼續深造,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傳承與發展。有許多習武人,秉承祖業,自幼習武,但當而立之年卻又該行換業、半途而廢,這種現象對太極的傳承和發揚都是很不利的。真正的太極高手是文精武傑,德厚學博的大家,需要窮盡一生去追求實現。太極的發揚還要注入新的血液,更需要跨學科,多方位發掘研究。現在我們的國家欣欣向榮、國力富強,黨中央又提出要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正是太極文化的核心。和平發展的環境給了太極發展空前的契機,面對機遇與挑戰,需要同仁們為之奮鬥,通過我們的努力,越來越多的太極高手會出現,太極的明天也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