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好小學一年級孩子的數學

  一年級的小孩子才剛剛接觸數學,怎麼教好他們的數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這是我從教以來第二次教一年級,以我第一次教一年級時對學生的瞭解,我知道很多學生在幼兒園的老師或著在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下或在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已經掌握的十有八九,學生已經不是一張白紙。 今天是我的第一節數學課。第一節課我的目的就是要學生認識我這位數學老師,學會主動地介紹自己,學會如何進入小學生的角色。除此之外還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望著座位上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傢伙,我思量著,你們的數學學習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可要考考你們了。 在重點認識了兩位同學,認識了同桌這一概念後。我開始了以下活動:

  1、數數。在作自我介紹時,我告訴同學們,我姓臧,以後,要和你們一起學習數學知識。並把“數學臧老師”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學生齊聲回答5個,準確無誤。我順手拿起七支粉筆,讓學生數給我看,目的是瞭解學生能否建立數與物的對應。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被我難倒。

  2、寫數。我將1——10打亂順序報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寫,該學生全都寫對。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呢?測試繼續下去,學生躍躍欲試,經過三個輪迴的學生考學生,沒有一個錯誤。只有幾個學生書寫得不夠規範。

  3、幾個和第幾。我叫出了四個學生,讓他們站成一排。提出問題:前面站著幾個同學?誰排第一?誰排第三?接著問題接踵而至:你坐在你們組的第幾位?指出你們小組的第三位同學?從後面數你坐在第幾排?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水來土淹,兵來將擋,學生對答如流。

  這回該輪到我無所適從了,至少兩週的課大多數學生已經知道了,我該怎麼教?

  在進行以上的數學活動時,我注意觀察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只有少數的學生能較長時間保持參與的興趣,注意的永續性品質較好。

  2、有個別學生在課堂上隨意站立、走動,注意力很難集中。

  3、也有的學生缺乏小學生的意識,任務感較差。

  4、還有個別學生慵懶無神,對學習缺乏興趣。

  看來,教一年級的學生,除了讓他們掌握知識外,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教育他們樹立小學生的意識,學會怎樣進行課堂活動,適應課堂。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直接興趣。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教師的關心、關注。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進行必要的訓練。多給予激勵的評價,讓外在的物質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間接興趣。

  ***二***

  開啟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光靠一支粉筆和一張嘴來教學是不行的。在實際教學中,我除了運用資訊科技和多媒體教學以外,我還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注重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 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認識鐘錶》一課時,先讓學生再讓學生觀察鐘錶三兄弟的不同長短,後讓學生戴上12個數字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9加幾》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能運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題目。這時候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我不是這樣算的”“那你是怎樣算的?”,他把演算法說出來以後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演算法很多,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 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絡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認識人民幣》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什麼價錢把它記下來,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和“顧客”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買下來。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中。

  ***三***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徵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聽課,有的還認為是患了“多動症”。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於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形成大面積的後進層面,日積月累,延誤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上一年級課的老師,能夠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匪淺。

  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解決他們喜歡學的問題。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事物認識的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加以培養,它也可以因為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而逐漸消失,也可以通過幫助或輔導解決了困難而恢復。

  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進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積極作用,收到較好的效果。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一、故事開頭,創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腦袋裡想象著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樂,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匯入新課。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六七十個學生,單靠教師控制課堂紀律,教學秩序難以維持。但一說到講故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著耳朵聽講。故事講完了,孩子們還沉浸在故事裡,動腦筋為故事裡面的小動物想辦法解決困難,解答問題。小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例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裡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車,他們一大早就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13,小山羊的座位號是15。過了一會兒,小猴司機開著中巴車來了。小猴司機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給他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位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體展示,激發學生獲取資訊和學習新知識情感需求。

  在現代社會裡中,資訊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隨著媒體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能夠在一種媒體上表示、傳遞和處理多維化資訊的多媒體系統,它能夠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儲存和展示包括文字、圖形、聲音、靜態或動態影象、動畫等不同形狀的資訊在計算機上把圖、文、聲整合在一起使得各種媒體互補,傳遞資訊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多媒體計算機為小學生勾畫出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是實現學生獲取知識資訊最優化的通道。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不但資訊量大,而且圖文聲並茂,非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不但能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還給學生展現出無限的知識空間,激發學生獲取資訊和新知識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學習“10的認識”的課堂上,教師簡單地操作鍵盤,螢幕上出現了數字娃娃“0”,接著跳出“1”“2”“3”“4”“5”“6”“7”“8”“9”,同時出現畫外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 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師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螢幕一閃,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們緊緊吸引住了。教師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新課:“10的認識。”

  三、動手操作, 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識,培養思維品質。

  我國思維科學的開拓者錢學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維也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然後到抽象的”根據低年級好奇好動的特點,上課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每讓學生進行一種操作時,必須首先要求學生看清題意,再想一想,根據題目要求,你在操作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該如何做。堅決克服不經思考,盲目動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擺一擺,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要求擺的△比 ○ 多2個,在擺的時候,要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讓學生把自己擺得結果,到展示臺上展示。老師再在黑板上擺出以下圖形:

  ○○○○

  △△△△ △△

  4 2

  6

  通過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數量關係,圖和數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擺出來的6 個△,是由與○同樣多的4 個△和比○多2 個合起來的。

  在學生完成操作之後,要給學生一個反思的時間,讓他們對照自己所擺的結果想一想,我是先擺什麼,再擺什麼,得出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由“物化”的過程轉化為“內化”,兒童的思維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讓實際操作的全過程在學生頭腦中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在擺一擺和想一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擺的過程。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差,所以在學生講述時,一般先讓學生照自己所擺的學具,或是與同桌講講“悄悄話”,做到人人都有機會講,從而得到鍛鍊。然後,再讓好生帶著差生講,既突出個別,又顧及全班,從而使學生心明口明,思路順暢。

  通過擺一擺、想一想、講一講,再引導學生觀察驗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期中的數量關係。這樣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地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培養學生對學數學的興趣,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遊戲活動,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發展能力。

  心理學家艾裡康寧關於兒童主導活動發展階段的理論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遊戲活動型別和學習活動型別期的轉化過程。這個時期的孩子,藉助遊戲活動從初步學會理解人的某些行為,掌握了粗淺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象徵性機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過對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逐步瞭解並掌握客觀事物的特點及其規律的階段轉變。遊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遊戲教學為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鍛鍊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優良的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協調發展起來。


看過的人還:

1.怎樣教好小學一年級的數學

2.如何上好小學一年級數學課

3.一年級教師談如何教好一年級數學

4.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5.小學生學習好數學的好方法

6.小學一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推薦

7.教小學一年級數學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