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聾發聵典故
振聾發聵的意思是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你們對振聾發聵的典故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張巨齡先生曾在《光明日報·文薈副刊》撰文認為,“振聾發聵”這個常用成語的“聵”字,是一個幾乎被所有人都在誤書的字。他寫道,“包括我們現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內”,都將“聵”字誤書了。他呼籲,“在語言規範化、標準化日益加強的今天,應當由國家語言文字的相關機構予以規範,將這個***指“振聾發聵”的“聵”字***被誤書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語,恢復本來面貌:振聾發聵。”
姑且不論這種註釋是否確切,單是“聵”字引起的誤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聵”的常用義項是“聾”。但是在這個成語中,前邊已經有了一個“振聾”,後邊的“發聵”,就不應該再表示同樣的意義了,正如“裝瘋賣傻”,“裝聾作啞”這樣的成語一樣。所以,我以為這個“發聵”,應當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見”,但“聵”確實當作“目”講。那麼,這個字就應當是另外一個同音形近字:“瞶”。其左邊是“目”,而不是“耳”。
筆者儲存著一份清光緒三十二年出版的《正宗愛國報》創刊號的原件,該號第5版在述及“本報的章程”時,就有一句關於歡迎“振啟國民聾瞶的讜論”的話,其中“瞶”,就是“目”字旁,表示“盲”的意思。
據查,“瞶”,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編,而由司馬光呈上的《類篇》一書中注云:“目無精也”。清代文人葉燮的《原詩》裡曾有所謂“其餘非戾則腐,如聾如瞶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聾”、“瞶”同時出現,就分別表示兩種狀況,即“耳不聰”與“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廣韻》、《篇海類編》、《字彙》等工具書裡對“瞶”的註釋,分別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風疾”等。總之,無一例注作“聾”。
應當說明的是,“瞶”也有過與“聵”,即“聾”相同意義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書·元稹傳》中的“不疾廢目毛瞶”和宋代趙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瞶之大”的話。其中的“瞶”,由於前邊已有表示“目無精”的“目毛”、“盲”這樣的字出現,所以就被通假為當作“聾”講的“聵”字用了。但是,通假並非“瞶”的本義,他處則不足為訓。
根據以上的分析,完全有理由提議,在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日益加強的今天,應當由國家語言文字的相關機構予以規範,將這個被誤書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語,恢復本來面貌:“振聾發瞶”。而其含義也應註釋準確,即:“使耳聾人能夠聽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見。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振聾發聵解析
[釋義]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語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正音] 聵;不能讀作“ɡuì”。
[辨形] 振;不能寫作“震”。
[近義] 醍醐灌頂 震耳欲聾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振聾發聵造句
1、儘管它缺乏振聾發聵的啟示,但是這份日記仍然是有益的。
2、他們往往變得更加富有同情心,有忍耐心和愛心,對周圍的人會產生振聾發聵的影響。
3、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本叫做"整個地球的目錄"振聾發聵的雜誌,它是我們那一代人的聖經之一。
4、這真是振聾發聵、極具創新的領導理念,展現出邁向全球化的巨大決心以及對中國市場在公司業務發展中重要地位的清醒認識。
5、在兒子不幸遇難之後,凱西·艾登正是靠著溫斯頓·丘吉爾這句振聾發聵的口號支撐下來的。
6、高科技非理性擴張的警醒雖然振聾發聵,但的確值得嚴重關切。
7、這篇報道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8、黃鐘大呂,振聾發聵!
9、秦觀在重大政治關頭曾寫過一些諷刺詩,數量雖少,但卻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使人看到他在靜穆之中又有著金剛怒目式的抗爭。
10、在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公眾信心莫名萎縮的這個冬天,呼喚青年創業的聲音顯得振聾發聵。
11、內心的啟示會逐漸變得清晰,最終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告訴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必須承受的風險。
12、當它咆哮到振聾發聵時,站在防彈玻璃窗戶外仔細觀察的工程師們開始檢測其功率輸出。
13、他又有超前於時代的科學創新才能,其廣義相對論至今無人超越,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弊端的批判仍然振聾發聵;
14、將財務監控與業務運營視為既相互影響、又密切配合,這種觀點可在企業的上上下下引發振聾發聵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