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為什麼與胡適不和_錢穆與胡適不和是什麼原因
錢穆曾擔任過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雲南大學等多個高校的老師,他還創辦了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是當之無愧的學術界泰斗、“一代宗師”。至於流傳出錢穆與胡適不和,這是真的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錢穆與胡適不和的原因
錢穆與胡適二人的不和,根本原因是在於兩人的第一次見面。那個時候,錢穆還沒有出道,只是蘇州中學的一名老師。有一天,胡適受到蘇州中學的邀請前去演講。來演講之前,一位叫陳天一的老師向胡適推薦了錢穆,並對胡適說,如果去了蘇州中學,一定要見見錢穆。
演講當天,胡適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錢穆,於是便讓他上臺就座。當時錢穆向胡適請教兩本討論《史記·六國年表》的書,因為錢穆自己找了很久都沒找到,這才向胡適請教。但是沒想到這個問題胡適也答不上來,整個現場氣氛不免有些尷尬。當時出了這麼一件事後,胡適由於尷尬下午就離開了蘇州,兩人之間的不和諧也是就此開始了。
後來錢穆來到了北大歷史系教書,這與同在北大任職的胡適就要無可避免的發生正面衝突了。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關於老子出生時間的問題。錢穆與胡適都有自己的看法,兩個人都不肯想讓,在眾人面前爭得面紅耳赤。但是從這件事開始,兩人之間的爭論從學術問題上漸漸轉移到了人格功擊上,這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可理喻,畢竟他們二人都是為人師表的人。
錢穆與傅斯年
傅斯年曾是國學大師黃侃門下的高足,也是胡適最得意的學生之一。30年代,錢穆任教北大時,即與傅斯年相識。錢穆與他在學術觀點上又是同不勝異的。在錢穆看來,考古派迷信地下出土材料而將古代典籍拋之腦後,這做法與疑古派一味疑古、否定典籍同樣有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西南聯大時期,隨著錢穆自己史學理論體系的日漸成熟,對史料考據派進行了全面批評。為此,作為學派領袖的傅斯年對錢穆的攻擊自然不會高興。北大覆校,錢穆不在被邀之列,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二人終於未能成為真正的“同道”。至此,錢穆告別了北大,與傅斯年分道揚鑣了。
錢穆的人物概述
錢穆***1895—1990***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樑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八年,授課於燕京大學、北大等名校,並在清華、北師大兼課,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曆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絃歌不輟,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獲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臺,築素書樓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謝世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