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脾胃虛寒脾胃虛寒的預防

  脾胃虛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亦有認為單指脾陽虛***,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脾胃虛寒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脾胃虛寒的病因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脾胃虛寒也可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濟生方·脾胃虛寒論治》:“夫脾者,足太陰之經,位居中央,屬乎戊己土,主於中州,候身肌肉,與足陽明胃之經相為表裡。表裡溫和,水谷易於腐熟,運化精微,灌溉諸經。若飲食不節,或傷生冷,或思慮過度,沖和失布,因其虛實,由是寒熱見焉。方其虛也,虛則生寒,寒則四肢不舉,食慾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嘔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腸鳴,時自溏洩,四肢沉重,舉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夢見飲食不足,脈來沉細軟弱者,皆虛寒之候也。”總括以上諸因,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導致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形成脾胃虛寒證:一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二因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胃陽。

  脾胃虛寒的臨床表現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若以脾陽虛衰證候為主時可見: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水溼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洩,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溼下注。

  脾胃虛寒的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採用溫中健脾,代表方劑為理中湯。但在中醫不少書籍中,人們常常將小建中湯證、理中湯證、香砂六君子湯證、香砂養胃丸證統稱為脾胃虛寒***中焦虛寒***證。這四個方證雖然相似,均表現胃痛喜溫喜按,或飢時痛甚、得食暫緩。不思飲食,乏力、苔薄白、脈虛等共同症狀。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視的小異。

  香砂六君子湯證,屬氣虛,氣不足便是寒,但寒輕微,且兼痰溼、氣鬱,痛喜輕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脹悶,噯氣吞酸,便溏、苔白潤等。胃脹甚於痛,重按痛增為辨證要點。

  理中湯證,乃中陽不振兼寒溼,症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食,得冷則痛劇,脘腹痛比前香砂六君子湯證為重。痛甚於脹是辨證要點。

  小建中湯證,系中陽虛兼營陰弱***即中焦陰陽兩虛症***,症見痛喜重按,口稍幹,大便正常或稍幹,手足心熱與喜曖畏寒徵象並存,以痛喜重按為辨證要點。

  上述藥方同治脾胃虛寒證,但同中有異,臨證不可混淆。屬陰陽兩虛者用小建中湯,為溫潤法***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亦屬此列***;理中湯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則溫中之力更強***為代表方,若小建中湯證誤用理中湯則溫燥傷陰;若該用理中湯反錯投小建中湯,則柔潤戀寒溼。同樣,理中湯誤用於香砂養胃丸證,則不能健脾袪溼、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除滿。臨症當辨析無疑而後用之,方能藥證合拍,共奏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