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里千家的歷史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茶道里千家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為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都人認為“就算是在自己家裡,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只要隨時隨地的從內心去體認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瞭解到和的真諦。

  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儲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著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的確,現代人的我們對於自然的感受是被動的,但是人們卻擁有對於美的極纖細的感受性。然而將此心性再加以提煉,就是所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以及種種佈置,擺設以及茶之湯,果子等,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許多人認為茶之湯中,一定要使用古老的器物,注重是那個時代的哪個大師所做,以及是否是那個時代的那個名人所用過,總是把古老擺在所有事物之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最注重的應該是清潔,在利休百首中也詠道“水與湯可洗淨茶巾與茶筅,而炳杓則可以洗淨內心”。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裡,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始祖 ・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1522-1591***

  二世 ・少庵宗淳***しょうあんそうじゅん******1546-1614***

  三世 ・元伯宗旦***げんぱくそうたん******1578-1658***

  此人之三子紛表成立了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

  四世 ・仙叟宗室***せんそうそうしつ******1622-1697***

  五世 ・常叟宗室***じょうそうそうしつ******1673-1704***

  六世 ・泰叟宗室***たいそうそうしつ******1694-1726***

  七世 ・竺叟宗室***ちくそうそうしつ******1709-1733***

  八世 ・一燈宗室***いっとうそうしつ******1719-1771***

  九世 ・石翁宗室***せきおうそうしつ******1746-1801***

  十世 ・認得斎宗室***にんとくさいそうしつ******1770-1826***

  十一世 ・玄玄斎宗室***げんげんさいそうしつ******1810-1877***

  十二世 ・又玄少斎宗室***ゆうみょうさいそうしつ******1853-1917***

  十三世 ・圓能斎宗室***えんのうさいそうしつ******1872-1924***

  十四世 ・淡淡斎宗室***たんたんさいそうしつ******1893-1964***

  十五世***當代***・鵬雲斎宗室***ほううんさいそうしつ******1923-目前***

  日本茶道宗師

  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菴。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菴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菴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慾望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髮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寂”就是凝神、摒棄慾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鑑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