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茶道茶藝

  茶文化在京都興盛,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初座迎客。 茶事開始前,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格子門外跪迎賓客。一般來說,第一位進入茶室的客人是正客,最為尊貴。茶事分初座、後座兩段,中間要到茶庭休息一陣,謂之中立。

  進入茶室之前,要在茶室門外用長柄水瓢淨手、漱口,洗去凡塵,且將一方潔淨的手絹放入懷中。

  進入茶室後,主人與客人寒暄、問候。

  食物的排定、準備。 正式的茶道長達三四小時,需要準備一些茶食,在初座、中立期間供客人享用。

  抹茶是一種青綠的茶葉粉末,這種吃法也名“末茶”,起於唐代。南宋時,經聖一禪師、大應禪師傳入日本。

  茶道在技術上一定要用心,

  而在精神上卻講究一種無心的境界。

  茶師先用茶布仔細擦拭茶碗。

  舀水,不是為了沏茶,而是為了把茶碗洗的更乾淨。

  然後往碗中倒入淡綠色的抹茶粉末。

  再倒入開水,輕輕攪拌,茶就算沏好了。

  京都的茶道要素

  和:是指一種平和安寧的心態,拋卻世外的紛擾雜念。這也許是為何茶室多選址在花園內,由一徑小路通達。

  而奔赴茶道的客人從踏上幽祕的石頭小徑起,已開始慢慢沉澱清徹心境。

  敬:指尊敬、敬畏。

  從我的淺薄理解,敬貫穿在茶道儀式的始終。

  茶室的***多設計為十分狹窄的通道,大約半人高低,赴茶會的人必須要屈膝弓背才能進入。權貴諸侯與庶民在此處是人人平等,必須要放低驕傲,滿懷謙卑和敬畏之心。

  所謂茶道,就是通過品茶將人心連線起來。

  一旦進入茶室,主、客都是佛祖面前的眾生,平等無差別,在此處,大家彼此尊敬。主人從內心深處真心招待客人,客人也接受主人的真心,心存感激地品茶。這也是珠光改革茶室,將四張半榻榻米大小得草菴定為真正的茶室,並將它命名為“數寄屋”的原因:

  在這樣侷促幾乎捉襟見肘的空間內,主人與客人的距離非常接近,不僅可以更專注於品茶,也可以達到心靈的接觸。

  敬也體現在茶道的許多細微禮節處。

  茶道先生沏好茶,奉給客人品嚐,茶碗的正面指向客人以示尊敬。

  客人接茶後首先將茶碗置於下首尚未飲茶的客人與自己中間,表達:

  “不好意思,我偏禮了,在您之前我先品茶啦”***類似***

  接著客人將茶碗置於自己和上首已經飲完茶的客人中間,表達:

  “您已經品嚐過這好茶了,現在我也來品茶啦。”

  最後客人將茶碗置於自己和對面的茶道先生中間,鞠躬致謝,表達:

  “感謝您幫我沏茶。”

  終於要飲茶了,客人高舉茶碗齊眉,用右手將茶碗轉向,原本朝著自己的茶碗正面順時針旋轉成朝向先生,也是表示尊敬。接著分兩至三口將茶湯飲完,最後一口要撮嘴發出吸溜的聲響,以示對茶的讚美京都紀行--茶道篇

  下面來說第三個要素“清”。

  清是指潔淨清明。

  茶室的門口一定會設定蹲踞,這是一種石質的洗手池,給予赴茶會的客人在進入茶室前清潔自己的雙手。

  在茶道儀式中,沏茶前先生也會優雅地用麻布拭巾清潔茶具。

  通向茶室的小徑與茶室無論看起來如何陳舊,卻絕對是乾淨無比,成為茶道大師的首項基本功,就是要通曉打掃、清理、洗刷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