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文章
讀書筆記是一種將閱讀和寫作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文體,學生通過讀書筆記寫作,最能達到提升寫作水平,增進文學素養的功效。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讀書雜記
黑沉沉的天壓下來,讓你喘不過氣來。語文老師的絮叨,數學老師的責罵,還有英語老師對我們嚴厲的處罰。
“路長而漫漫,別在意那點兒小事,放開心情,好好玩玩。”呵,這小子還說風涼話。現在這個社會,學生以分為強弱,大人以金錢分富貧,都是這樣。
我無奈地搖搖頭,鋪開那張早以被唾沫沾滿的試卷,什麼也不想說,總感覺頭頂上似乎有什麼壓在我的頭頂上。
魯迅先生的文筆,高斯獨特的演算法,還有英國人那奇妙的語言。統統學不會。
好不容易捱到了這個星期五,沉重的書包終於被我扔回了家,統統見鬼去吧。今天好輕鬆。
那黑沉沉的天似乎沒有了,有的,只有鳥兒歡快的歌聲。
花兒更紅了,翠竹更綠了,藍天越美麗了。輕捷的麻雀忽地就從竹林躥了出來,長江上的漁船的聲音叫得更歡了。連那隻久不唱歌的小鳥也唱起了悅耳的歌聲。
甩著兩隻小手的我漫步在街頭,哼著小曲,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你還不回去做作業!難道你想考得比他差嗎?”正玩得高興的我當眾被老班羞辱了一頓,老班說的他,就是叫我玩的“小子”。“哼,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低下頭,嘀咕著。“什麼?”老班發怒了,看來想把我“K”一頓。“神氣啥,他不過比我多0。5分罷,你也不想想,人家是人,我是機器,會被你燒壞的!”我閉上眼默默地想。不過,老班挺器重我的,作業全往我身上攬,難怪我會考差。我努力地想著他的過失,不過他也在數落我。依稀聽見說什麼“不努力學習,只知道玩……”“你看××是多麼好,你看你……”“知道了,我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為祖國做貢獻……”這句話不知說過了多少遍,自己都聽煩了。
我別了老班,有往前衝,突然撞到了一人,便說:“先生***小姐***對不起了。”“沒什麼對不起的。”這聲音怎麼這麼熟悉,莫非……完了,果然語文老師屹立在這裡,如巨人一般。碰見老師總免不了數落。又是一陣狂風暴雨來臨。“來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半小時後,臉上已全是唾沫。
連玩也不能好好地玩,真是的!
當然,這本來完美的旅行卻並不快樂,因為總有一雙眼睛盯著你。
所以,好煩。
所以,學習也不全是好事,不是嗎?
:我的另一片天地
天下之大,人們總會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鳥兒有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蟲兒有屬於自己的那片綠葉;魚兒有屬於自己的那片大海。
我們在忙碌緊張的學習天地外,總是還有屬於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也許,是一款電腦遊戲;也許,是一本勵志書籍;也許,是一首美妙歌曲。我的另一片天地是書,無論什麼書都可以。
我喜歡讀書,喜歡買書。也許是對書太痴迷,以至於讀起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小時候,媽媽在我4歲生日時,送給我一本《格林童話》,我愛不釋手,天天睡覺前嚷著媽媽給我講。日積月累,我已對裡面的內容瞭如指掌,不過,由於時間差異,現在,我已幾乎忘卻了。每當再次拿起那本被我翻爛的書,仔細閱讀裡面的內容,仍百看不厭,大概是書的魅力無限吧。
如今,我仍一如既往。在學校裡,活動課時,我總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閱覽室讀書,有時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直到她催促我該去吃飯了,我才依依不捨的把書放回原處,放書時,還不是再瞟上一眼。在家裡,我更是如痴如醉,趴在床上,捧著一本書,痴迷的吸收其精華,這時,我彷彿進入書內的世界,與主人公暢心交流,一起歡喜憂傷。直到天暗了下來,我才起身去做別的事。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興致勃勃地看剛剛買來的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剛看到高潮,媽媽突然叫我去吃飯,我心不甘情不願,索性假裝聽不見,任由她喊叫;當第二次媽媽喊我時,我仍無動於衷,用紙團將耳朵堵住,一邊看一邊答應著她:“哦,知道了,馬上來。”就在這時,媽媽氣沖沖的闖進來,說:“好啊,我辛辛苦苦做飯給你,你可倒好,躲在這裡看書,你愛吃吃,不吃拉倒!”說著,把書奪了回去,走出了房間,我只好跟了出去,乖乖吃飯。吃飯時,我滿腦子全是書,想著下面的內容,媽媽見我心不在焉的,猜出了我的心思,便說:“想看書去月球上拿吧。”吃過飯,趁媽媽去刷碗,我悄悄地把書拿回來,溜進房間,將門鎖住,又津津有味地起來。
我愛讀書,因為他們可以讓我忘記一切煩惱的事,使我放鬆,將所有的事置之度外。
書是我的另一片天地。
: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在我國是盡人皆知的作品。隨便找來一個人也能說出些道道來。“溫酒斬華雄”、“赤壁之戰”、“空城計”等。我看時不禁拍案叫絕。仰慕關羽的神勇,欽佩諸葛亮的機智。可情節太好,看著看著就變了滋味。太玄了吧?
先說“溫酒斬華雄”,別人迎戰華雄都被斬了,關羽師出何處?哪兒來的絕世武功,帳中人一聽到賬外鼓聲震震就瞧見華雄人頭。關羽真是天神下凡,厲害到超聲速了。
再說“赤壁之戰”,此戰的關鍵所在便是孔明借東風。大冬天的,只見孔明披頭散髮,口唸咒語,站在七星臺上一陣作法,便掛起了東南風。古人迷信也不能把諸葛亮神話成這樣,讓人想起《西遊記》裡的妖怪道士,著實破壞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武形象。
其次便是“空城計”了。這一戰絕了。深刻地表現了孔明在敵方心目中不可比擬的偉岸形象。
“忽然飛馬來報: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此時孔明身邊也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嚇得失魂落魄。孔明此時不慌不忙地傳令下去:大門四開,禁止喧譁和出入。自個兒在那兒笑容可掬地焚香彈琴。想必那琴聲必定悠揚得很,把司馬懿這元大將騙得撤軍。這司馬家人才輩出,這司馬懿怎麼就不懂兵法。不進城來個擒賊先擒王不成麼?能清楚地看到孔明彈琴的樣子想必離的不遠,拿弓箭射下他不久軍心大亂勢如破竹了麼。就算這想不到,你那十五萬大軍吃乾飯的麼。在那城池周圍困他個把月,沒糧草供給,城裡人哪會不出。再說了,這打仗的年頭,大夥兒灑掃什麼城門啊?叫我看來,這孔明的戲也太假了。若不是要把他這個讀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再塑造得高大些,就是那司馬懿太傻了。
後來看《品三國》才得知。原來這空城計根本不是孔明的計謀。全是他晉朝的粉絲郭衝先生感覺大家對他的崇拜還不夠,就替他打了這場流傳千古的仗。事實上,司馬懿那會兒在很遠的地方做都督,哪能分身率15萬大軍來打他?
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三種面目。一是“歷史形象”,就是史學家主張的樣子。二是“文學形象,就是文學家主張的樣子。三是“明間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樣子。每個人對這段歷史都有自己的譜。於是幾千年下來便越來越邪乎。
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是超過史學著作的。於是《三國演義》不是真的三國,但人們就是愛看,並百看不厭。
話說回來,咱不用把三國瞭解得很透徹。堅持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愛聽戲的照舊,說書的仍靠這謀生計。畢竟歷史已經過去,把搞明白玄乎歷史的時間拿來創造新的歷史不是更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