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國是什麼家和什麼家

  孔子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那孔子是中國什麼家和什麼家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是什麼家和什麼家,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是什麼家和什麼家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拜師的故事內容

  孔子年輕時即使已經是非常有名的老師了,他仍然覺得自己的學識還不夠,還需要學習。於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為拜師離開家鄉,前往洛陽尋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鄉與洛陽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孔子一路風塵僕僕,日夜趕路,終於在幾個月後走到了洛陽。在城外,孔子看到一個身穿長袍站在馬車旁的七十多歲老人,頭髮鬍子都花白了,看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孔子覺得這樣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師了,就上前行禮並詢問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對於自己一眼就被人認出來很納悶,在聽到孔子說想要拜他為師學習學問時,更為納悶,就問孔子的學問不比自己差,為什麼還要拜他為師。孔子聽後再次行了一次禮,回答老子學無止境,老子先生學識淵博,拜先生為師,自己肯定會有所進步。從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隨時隨地向老子請教他的疑問,而作為老師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全部教授給了孔子。

  不論是孔子拜學問不比他差的老子為師,還是在傳聞中他拜一個七歲孩童為師,在孔子的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不恥下問的品德,以及他對學問的熱衷追求。

  孔子逸馬的典故

  孔子馬逸這個故事出自於《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部秦國時期的丞相呂不韋主編的歷史鉅著。這個故事主要講述有一次孔子的馬在掙脫束縛後吃了一個農民的莊稼,在農民把馬牽走後,他的兩個弟子分別取遊說農民歸還馬匹的事。

  有一次,孔子走累後在路邊休息,他的馬掙脫了繩子的束縛,還吃了別人所種的莊稼,因此那個農民就把那匹馬給牽走了。孔子的一個名叫子貢的弟子,他以能說會道、辯論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請求讓他去說服農民歸還馬匹,然而他說盡了能說的話,那個農民卻不聽他的。之後有個剛開始在孔子門下學習的人,為人比較粗俗,他請求讓他去說服農民。他對農民說:“您在東海種地,而我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去吃您種的莊稼呢?”農民聽後很高興,就說:“說話就是應該這要簡潔明瞭,怎麼能夠像剛才那個人說話那樣。”並把馬歸還了。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不論是處於什麼樣的文化層次、屬於什麼樣的種族還是位於什麼樣地方,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也許有的事情在別人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那並不能代表我們就能主觀輕率地去判斷別人就是錯誤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來,中醫是他們無法理解的東西,但實際上,中醫曾經救治了中國人幾千年。因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去輕視別人的思維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