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太極螳螂拳的特點

  太極螳螂拳法是古傳拳功,其拳功系依據《周易》之太極陰陽學說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講究陰陽、剛柔、進退、虛實。一是手法多;二是勁路奇。核心理論中的短打緊要歌訣:進退虛實、躥跳出入、閃賺騰挪、開合收閉、長短起落。手法綱目:翻車轆轤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七勢集連拳、總是十八湊、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萊陽太極螳螂拳內外兩家之長

  太極螳螂拳,外界不知者多認為是太極與螳螂的累加。螳螂藝傳至今,大多走了外家的路子,殊不知,螳螂拳是取內外兩家之長,得而兼之。何為內家?內家拳傳人王徵南《墓誌銘》中寫道:"範者應手輒撲"也就是講究後發制人,拿跌為主,練功方法上主張由鬆入緊,所出勁法為一觸即發的彈力,螳螂藝發展演化至宋子德一代,得到了宋師的完善,並將一脈相傳的螳螂藝與其他宗法分開,取名為《太極螳螂拳》,並將功法隱入亂接、崩補、巴肘套路之中將實用的螳螂手法舉一反三化為365手摘要。

  武功發展至今,世人多摒棄了古傳套路,殊不知套路是大成的階梯,要對敵必先使自身骨骼撐開達到觸一點而動全身的效果,一式之中有一式的變化,變化中骨骼處處著力,不偏不倚,則必功臻大成,當然這僅僅就骨骼而言,其神妙之處又何止骨骼而已呢?
 

  萊陽太極螳螂拳八大樁法

  螳螂藝有八大樁法,勁力皆由樁法中產生,如果不慣勤肢體,則勁力就不會活活潑潑,可想而知,就失於慢澀,從而不創人,不創人則不可稱其為拳,充其量也就強身健體,廣播體操而已,可見行功的作用是很大的,也就是必須操練捶掌,最簡接的方法是練習套路,在套路中求得勁力渾圓。

  萊陽太極螳螂拳的獨特練功法

  螳螂藝有獨特的練功方法,提到排打功一般人認為是為了練習人體的抗擊力,實際上是大錯特錯,抗擊力只不過是排打功的衍生功能,《三回九轉羅漢功》依據古傳宗法,徹底按照人體經絡循經排打,其中心功理為騰脈,何為騰脈?眾所周知,人有五臟六腑,各臟腑之間有隔膜分開,很熟悉的便是肺與胃之間的橫隔膜,經過鍛鍊橫隔膜可上可下的空間增大,從而無形之中增加了肺活量,增大了胃容量,傳統的功理講究內強才能外壯,而排打恰恰能將脈絡之中儲存能量的機能啟用,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下,激活了內環境的優化功能,從而達到五臟六腑強壯的目的。這僅從一方面加以論證,其中的演化過程是複雜的,難以用語言表述。

  習練螳螂藝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就如盲人騎瞎馬,無所適從。

  習武先修德

  練拳首重一個"德"字,俗話說"習武先修德"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

  試想,練功要平心靜氣,不靜則氣無由知,勁就不可得,功則不會加。你不重德,則心浮氣躁,離性命雙修之道遠甚,愈沉靜,感官越靈,超然於物外,則不被形累,即所謂"德高功成"之謂啊。

  大多有真功夫的拳家,一生難得動過一次手,一是怕傷人,二是知道練功不易,相互間的爭強好勝勢必造成一方的損傷,所以大多德藝雙馨,已經將練拳上升到了一個"修煉"的高度。

  萊陽太極螳螂拳現代無行家

  現在習練太極螳螂拳者,通家很少,拳譜所載,隻言片語提及的"空氣練功法",會者已了了矣,宋子德老師提及的"沉、託、分、閉、起、頓、吞、吐"八法知者也很少了,太極螳螂拳的四大要素:太極體、寒雞勢、***注意:此"勢"字絕非"步"或"式"*** 螳螂勾子、玉環步,能弄明白的也亦無幾了。

  太極體

  所謂太極體其實已隱入《巴肘》套路中,必須嚴格按照《空氣練功法》的規程,才能達到。昔傳與宋子德宗師交手者,少有能擋其一招半式,就被拋於尋丈外,如存害人心,只一下便致人於死地。筆者總結了九式靜練法,私下稱為"九宮樁",動式其實就是所謂"螳螂勾子"。

  螳螂手法

  "螳螂勾子"即"螳螂手法",螳螂手法開門曰"為行手",有兩總勢,一曰"虎抱頭",二曰"貓洗臉",是謂"立"。其餘手法皆自二總勢之中化出,現在所練單操手不出十二式,如"左右二陰陽""崩捶""翻車手""五行手""轆轤捶""爬山手""雙封困、叫、提""太極手""圈捶"等是謂"走",結合套路,隨意練習是 謂"演"。然而其中演化過程甚繁,非一日之功,今舉一例,試證之。太極螳螂手法之"崩捶"是顧打結合的典型代表手法,出手快,收亦快,初習要求放長擊遠,後足蹬,前足踩,有橫豎兩法,及熟則必含一撐提勁,敵若攻吾頭面,吾一崩捶則即湊功矣,再熟則太極出,極盡撐提、勾掛、裹纏之能事矣,再結合寒雞勢法,以玉環步統之是謂螳螂拳法之崩捶矣。

  "爬山手"既熟,則"竭海手"不難矣,"爬山手"是"身前一尺"下功夫,"竭海手"則"敵已壓境,吾以身法改危",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勁力一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