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入手於心成就於身

  太極拳的本質是門武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具有養生功效,也有健身的作用。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柔和緩慢,沒有人群限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如何理解太極入手於心和成就於身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每個階段學習中,都會有不同的要領,掌握太極拳的精神要領,提高太極拳技擊能力。

  太極者,借力而生,在眾人眼中一直都是武俠小說裡的絕世武功,會者皆仙風道骨。當年一提到太極,就不禁讓人想到張三丰,而現在的話可能想到最多的是公園裡眾人學習太極時輕柔健體的姿態。

  李老師說太極拳對人的改變,可以概括為“入手於心,成就於身”。太極拳是內家拳,即它注重的是內在修煉,古人講:“養生莫善於養心”,太極拳將思想、精神和心理狀態的調整作為修煉的基礎,非常強調心的修煉。

  修煉太極拳貴在領悟,堅持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素質,同時還能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太極拳對人類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太極拳之心的修煉,不是無端的苦思冥想,其方法是“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即採用“象思維”的方法來進行。簡單地說,就是藉助“象”來達到一種詩意盎然的境界,從而中止邏輯思維,排除雜念,達到“身心合一”的養生效果。

  專家說:“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外或之間,更有一個‘形而中’者,它謂之象!”“象”是臨時借用的,是溝通形下和形上、溝通身心的橋樑,是從“人心”向“道心”轉化的媒介。

  我們追求最高境界是無形無象,所謂“大象無形”。然而,這種心的修煉,並非單純的修心,而是落實於身體動作的操作過程之中的。通過這種以“心為主宰”的修煉方式,在身體上表現出來的效果是易筋、易骨,即筋長、骨堅。

  太極拳運動要求以腰為軸,用意念帶動四肢,保持身體立身中正,不偏不倚,這樣才能拉伸筋骨肉。

  “筋長一寸,力漲千斤;筋長一寸,延壽十年。”筋要練得不僅要長,而且要粗,有韌性,柔弱無骨一般。同時改善骨質、增加骨的密度和硬度。中醫講,肝主筋,腎主骨,筋骨強勁就說明肝腎功能強,那麼人體生命力就強,身體自然健康。

  所以太極拳對人的改變,是“硬體”***即身***與“軟體”***即心***相耦合的過程,也就是說既修身養性,又強身健體。

  李老師說太極拳是內家拳,主張內煉內養、以內導外。舉個例子說,五臟六腑屬於內,筋骨屬於內,而肌肉屬於外,相對來說,太極拳更注重臟腑功能和筋骨質量的訓練,而並沒有刻意去訓練肌肉。

  按中醫的說法,內是本,外是表。如果五臟六腑的功能強盛,筋長骨堅,那麼就能股本培元,氣血旺盛,人的生命力就強大,肌肉也自然會有彈性、有力量。

  就跟汽車一樣,其內臟***發動機***是決定車的好壞的最關鍵因素,發動機不好,外形再漂亮,那也談不上是好車。人也一樣,不可本末倒置。年輕人適當訓練肌肉,有利於健美和健康,不提倡過度訓練,因為過度訓練,容易對心臟造成傷害,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太極拳是遵循道家哲學的拳術,又稱“哲拳”,處處體現了道家“反者道之動”的思想,也就是“反向相求”,比如欲求剛先從柔入手,積柔成剛;欲求快先從慢入手,以慢導快;欲求動如脫兔,先從靜如山嶽入手,同樣,欲求力大而懂勁,先從不用力入手。

  這樣,我們找到了“又柔又慢”“不用力”的邏輯起點。這是符合陰陽理論的,陰極而陽,陽極而陰,所以才有“極鬆柔”,然後“極堅剛”。

  鬆、靜、柔、勻、緩是訓練手段的特點,為的是追求其相對應的另一個極點緊、動、剛、變、疾,這樣才能在實戰中能鬆能緊、能靜能動、能柔能剛、能勻能變、能緩能疾,所謂陰陽相濟也。這些陰陽要素變換自如、得心應手了,即可實現在實戰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以柔克剛,以慢打快的太極在實戰中還是很有作用的。

  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一、頭正項豎,頂勁虛懸

  頭為六陽之首,一身為主,頭正則身軀自然中正端凝;項豎則腦後二大筋自然豎直,腦後二大筋間乃佐中氣上下流通之路;頂勁虛領則全身精神自然領起,中氣貫注神貫頂。虛懸者,虛虛領起,如懸,掛在空中一樣,不可頂過,過則根浮,但領不起則倒塌。

  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

  心要虛靜,胸要鬆空,心虛則胸空,胸空則胸氣下降。左右兩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實,氣下沉于丹田,則上虛下實,上體鬆活圓轉,下體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靜氣,使濁氣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氣自然上升至頂心,清升濁降,陰陽分清。

  太極拳是一項完美的養生運動,修煉太極拳可以增強抵抗力,也會讓你保持身心愉悅。

  三、塌腰斂臀,脊柱豎直

  腰為上下體之樞紐,腰勁下不去,氣不能歸於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於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後陶道、身柱、靈臺左右,橫氣亦皆填塞飽滿,而前後胥滯澀矣。

  蓋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則襠勁輕浮,足底不穩,上體亦不空靈。所以,腰要鬆,又要虛,腰能鬆虛而後能塌;塌腰又須斂臀,臀部不收斂便不能塌腰。斂臀勿忘提會陰,會陰上提則氣不下漏。

  塌腰斂臀則腰勁下貫,上體虛,中部活,下體沉穩。全體之勁能合於丹田。斂臀則骶骨有力,尾閭中正,再配合虛領頂勁,則脊柱自然豎直對準,後腰命門處自然開張,中氣貫於脊中,上自百會,下達會陰,如一線穿成,則身弓備也。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現象,否則會影響太極拳的健身功效。

  四、沉肩墜肘,勁貫肩背

  兩臂能否圓轉全在兩肩,肩為臂之樞紐,兩肩不能鬆開,則轉關不靈,兩肩應放鬆下垂,功久骨縫自開,兩臂應如在肩上掛著一樣,肩及自然能鬆開。

  中氣貫注於兩肩骨縫之中,則肩自沉,氣由兩肩骨縫而行於兩肱之中,則兩臂能沉著虛靈,肩背之勁也自然貫足。沉肩又必須墜肘,肘不下墜則肩不得沉,氣及上浮而不得力。

  周身之勁合不住,且影響軀體之中正。所以,墜肘有助於沉肩,肩、肘、手三節能節節貫通,達於指梢則臂弓備也。總而言之,無論兩臂兩手如何運轉,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須沉肩墜肘。

  五、坐胯屈膝,垂直相對

  兩腿的樞紐在兩胯,兩胯在太極拳運動中十分重要。腰勁能否下貫,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隨,中氣能否貫通,虛實能否靈活轉換,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準皆在兩胯。胯和腰是相關聯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稱之為“腰胯”。

  首先兩胯要鬆開,胯能鬆開則襠能開圓,拳論所講開胯圓襠即是此意。兩胯鬆開並非岔開,如兩胯骨縫不鬆開,則雖兩腿岔開襠仍不會圓,圓襠訊息在外腎陰囊兩旁,襠圓則迴轉皆靈,上下亦能合住勁,又要鬆胯下坐,能坐胯則足能平實踏地。

  沉氣直達足底,自然穩重如山。若足不能平實踏地,則須從胯中調整。要點在於落胯,坐胯為實,胯為虛,能坐能落,有實有虛,有虛實自能輕靈,一身重心首繫於此,而後大於足底。

  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程度應由坐胯的程度來定,總須垂直相對,留有伸屈變化的餘地而轉動皆活。屈膝不可過,襠部、臀部低於膝部是為過。

  膝尖超出足尖亦謂之過,過則有失中正,易受制於人;過則轉關不靈,無所適從;過則膝部受損,久之則成傷;過則氣憋不通,難貫足底;過則勁路隔斷,不能完整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