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3個
父母教育子女難免求好心切,但不可揠苗助長,以免收到反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歡迎閱讀!
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1:
“別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過就咬。”“咱們寧可賠錢,也不能吃虧。”這是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時經常說的話。為了糾正父母這一錯誤觀點,專家提出:不能忽視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特別是孩孩子們的母親,要用自己的愛,教育孩子“從善如流”,讓孩子從小培養博愛、同情、寬容等品德。
生活中,許多父母往往對給孩子進行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灌輸“社會如何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如何勾心鬥角”等。***改善性愛質量必備的八大準則***也許父母的本意沒有錯,即告誡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小心上當。可是,這種教育的尺度卻很難把握,試想如果在父母本身帶有偏頗甚至錯誤的情況下引導孩子,那麼,我們將在孩子心中埋下什麼樣的種子?
或許在父母看來,“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讓父母們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而專家卻表示:沒有善良心的孩子更無法很好地保護自己。因此,作為父母,絕不能放棄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
專家表示:善良教育的容包括四個方面:
1、保護自然環境和動物;2、同情並幫助弱者,創造機會讓孩子幫助有困難的人;3、包容他人有寬容心;4、唾棄爆力,不給孩子提供爆力玩具,遠離爆力鏡頭,在處理問題時不用爆力行為。
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家庭教育,一般在一個家庭之中,存在著四種不同關係、不同性質的愛,只有當孩子生活在這種健全的愛的環境中,才能享受關懷,培養出一顆善良之心。
子女之愛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對其所受到的父母之愛的迴應,其自尊、自愛、孝順、負責任等素質都是從父母的日常表現中獲得的,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正確的愛,正確的榜樣作用。
同伴之愛
看到父母及其他長輩愛他們的同伴,孩子也會學著愛自己的朋友。目前我國家庭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缺少同胞兄弟姐妹之愛的實踐機會,這個階段愛的學習就只能由幼兒園、學校或社群環境加以彌補了。父母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同伴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孩子會從中學會理解、分享、團結、幫助。
夫妻之愛
夫妻關係的和諧美滿,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孩子可以從夫妻的相互關心和愛護中學會理解、接納、欣賞、真誠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質。夫妻之愛給孩子傳遞的另一個觀念是忠誠。這也是培養孩子善良之心的關鍵。
父母之愛
當孩子在接受了以上三種愛的教育以後,他們就會成為一個善良、有健康品質的人,當他們成為父母時,才能把正確的愛、善良的心傳遞給他們的下一代,所以,這種教育是生生不息的。
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2:
我很著急,可孩子對待學習總是不急以前在我們培訓中心疏導過一個孩子叫小勇,他母親領他到我工作室諮詢的時候剛剛讀三年級,面前的孩子瘦小而蒼白,缺少了活潑與靈氣。他的母親顯得剛強麻利,可臉上充溢了憤怒和無奈。母子落座後沒等我開口,這位媽媽就開始滔滔不絕:“孩子七歲開始上小學,我雖然也是老師,但我們學校的條件差,所以我通過關係把他送進了市裡最好的小學,雖然學校離家遠,但為了他將來有競爭力,我吃些苦也是值得的。他一年級成績還可以,一直保持班裡的前十名,可到了二年級,成績就滑下來了,老師也說他像變了一個人,上課小動作比以前明顯多了,剛開始教育教育還有效,可現在臉皮厚的像城牆。老師越說我心理越急,回到家對他管的更嚴了,結果事與願違。我對他哄也哄了,誇也誇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用了那麼多方法,可是他身上的毛病越來越多,連老師都不願意管他了,讓孩子轉學或退班已經說好幾次了。二年級下學期,我在他身上沒有少費勁兒,連上下學的時間都用上了,可他變的越來越不爭氣,在學校也不學了,總跟幾個壞孩子貪玩兒,在家裡更是軟硬不吃,我最怕出現的結果最終變成了現實,二年級期末升級考試,語文和數學加起來才考了90分,他在斑里名列倒數第六。他爸爸這次也真生氣了,脫下皮鞋揍他,他居然還哭著嚷:“班裡還有比我差的,還有考20分的呢!”他的表現簡直令我哭笑不得,王老師,難道我們做老師的真的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嗎?
這位母親嘮嘮叨叨,眉頭緊皺,淚水汪汪的抽噎。而小勇坐在我對面,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東瞧西看,好象媽媽的眼淚跟他絲毫沒有關係。這時,從教室走出兩個休息的學生,我示意讓小勇和他們一起到院子裡玩兒,頓時,小勇來了精神氣兒,疾步溜了出去,不一會兒,院裡響起了他爽朗的笑語聲。
“王老師,我說實話吧,我領著孩子好幾趟心理醫生,可按著心理醫生的方法做,在他身上根本就不起作用。”
“孩子壓根兒就不是心理上的問題,他只是改變了原來的學習態度。其實,老師和家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打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不解氣的感覺。”
“是的!”
“他的爸爸不太管孩子,因為你嫌他管的方式不對,於是,人家乾脆就很少過問了?”
“對呀!”
“你打孩子可以,他爸爸打孩子你心理就不是滋味了,又是你把孩子保護了起來?”
“我沒說這些呀!王老師你怎麼知道?”
“我能感覺到,你是位非常專制的媽媽,又是專制的妻子,家裡的大小事情都是你說了算。”
“恩!他爸爸平時對孩子好賴不管,王老師,你看這孩子還有救嗎?”
“沒救了!最起碼孩子在你身邊是很難調整的!”
“為什麼?”
“因為你是孩子的‘親孃’!”我笑著給他警示。
“難道是後孃就好了?!”這位母親也笑了,輕輕擦拭著眼淚沒有絲毫掩飾住她的莫名其妙。
“你也是一名小學的老師,你是如何看待班裡優秀學生的?”
“那是我們做教師的驕傲呀!”
“呵呵!優秀的學生並不一定是我們老師教出來的,而是用激勵和賞識誘匯出來的。而你對待自己的孩子恰恰缺失了這個環節,因為你這位母親的慾望值太高,孩子的成績無法達到你的滿意,儘管孩子達到了應該讓你驕傲的地步,可你在驕傲的後面又加上了“全部”兩個字,孩子幾乎成了你生命的全部,所有希望的全部,還有用來展示一位媽媽價值的全部,孩子變成了一種向別人展示你自己的工具!我也說實話,如果孩子降臨在這樣的媽媽身邊,他的成長可以說就是步入了地獄。雖然孩子讀一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優異,可這優異並不能達到你的滿意,因為你的最大滿意值是雙百分,最小值也是95分以上,孩子每一次考試分數的波動都能牽痛你的心,事實是,孩子考來的分數都是你教來的,並不是通過孩子的努力學來的,為此,孩子失去了親身去體驗學習的機會,能體驗到的只有學習是不快樂的一件事兒,在偷偷的逃避中一次又一次的體驗你的責罵!就像一位媽媽教孩子開車,可方向盤和油門都有媽媽掌控著,孩子僅是一個乘車人,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打盹瞌睡,甚至厭煩學開車,嚴重的連坐車也生厭!”
“對!對!對!,王老師,你說的太對了,我就是這樣一個媽媽,我以前怎麼就沒悟透這個‘理兒’呢!”
“哈!哈!哈!你只知道賞識眼裡的優秀學生了,可你沒有研究那些學習欠佳的學生家長!”
“王老師,我現在終於明白了,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心態上確實不是一碼事,我在學校的時候,都是以一顆平常心去賞識和教育孩子的,可回到家裡,這樣的平常心就變的急功近利起來,孩子的優點也就變成缺點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麼好的一個孩子,你卻看不到他的優點,你是一位合格的老師,但你不是一位稱職的家長!”
後來,小勇被他媽媽轉進了自己的學校,因為孩子的成績太差,不良的學習習慣已經形成,學習心態的培養可謂是阻力重重,孩子每天揹著書包去學校,只是變成了一種應付,他已經找不到學習激情點,該學的進展很慢,不該學的習慣總在孩子身上出現。不久後,小勇又被送回我們培訓中心進行學習心態的疏導。由於他二年級的知識沒學好,三年級的受挫面太寬,我們最終採用以退為進的誘導方案,從二年級的知識扶起,一個學期下來,孩子順利回到學校參加了期末統考,並獲得了優異的成績。現在三年已經過去了,小勇和我培訓過的其他孩子的名字一樣,逐漸被淡忘在了記憶中。可在今年的一次家長培訓課上,小勇的媽媽突然出現在了我們的家長學堂上,她高興的告訴我,小勇已經順利的考進了中學,孩子的學習心態一直都很好,她這位家長也變的很省心了。現在孩子大了,青春期的教育很重要,她來聽課就是想為自己充充電!
回到自己工作室我就產生了一種衝動,於是,我就把小勇的案例寫成了文字,我希望能使更多的家長朋友,能對家庭教育和家庭養育建立新的認識,孩子不學習和家長的教育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絡,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著和小勇的媽媽共同的感受,就是孩子在學習上一點也不主動,什麼事情都讓家長操心著急:吃飯慢孩子不急家長急;上學要遲到孩子不急家長急;寫作業磨蹭孩子不急家長急;甚至大學畢業找工作孩子照樣不急,而家長卻像熱鍋上的螞蟻的四處奔走忙忙急急!……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當然有許多,但其中一個根源就是現在家庭中的孩子少,家長看到孩子做事不中用就總想插手去幫助,甚至去替代孩子本能的勞動和思想,於是導致孩子不能成為生活中的主體,只是被動的處在“從屬”的位置,家長事事都“急”在了前頭,孩子當然也就不用在後面“急”了。
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3:
天底下每一個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渴望自己的兒女長大能夠成才.尤其在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日見分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對子女的期望值更高.對家庭教育也更為重視.面對自己的孩子,許多家長在新形勢下轉變了教育觀念,改進了教育方法,在教兒育女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還有不少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陳舊,抱殘守缺,方法失當,儘管為孩子的成長牽腸掛肚,操碎了心,結果,事與願違,甚至出現了追悔莫急的偏差與失誤.
孩子幼小的心靈,好比一張白紙,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畫不同的圖畫,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古今中外,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會教和不會教的父母.可見家長使用的方法是否妥當,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個細胞,這一個個細胞各不相同;在這一個個不同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裡?究竟該怎樣走?結合我家實際情況,我認為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實踐.
一 、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將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溶化"在正在發育的大腦裡.並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加以效仿.所以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平時,我們在馬路上、院落中、樓道里,見到吹鬍子瞪眼、唾沫星子亂冒的"訓子"場面,並不少見.這些家長自以為"訓"是為人之父的特權,更有甚者,還以拳打腳踢相伴."訓"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除給孩子增加牴觸情緒外,別無所獲."身教勝於言教" "訓"不是家長的特權,身教與言教並舉才是做家長的責任.所以,對小孩子來說,需要的不是批評家,而是榜樣.
比如,在河南省的一個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繼成了博士研究生.他們來自農民家庭,家境貧困.他們成功的祕訣在哪裡呢?在於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林氏夫婦在3個兒子入學前和求學歷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他們,兩代人每天挑燈共學的讀書氛圍一直延續到3個兒子都上大學.更為高明的是:他們當年那麼窮困,卻長期訂閱文學雜誌和傳習世界名著,使3個兒子不僅讀了數遍,還討論了數回;在他們一貧如洗的四壁上,貼滿了各種紙條,上面寫著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個兒子就是在這樣貧困,然而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了.這對他們的文化修養、人生感悟、人格昇華,都產生了極其深刻深遠的影響.
林氏夫婦教子的感人之處,並非是培養出3個博士,而是其在貧困中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感染每一個兒子,鑄就了他們不缺不撓的性格,促進他們奮發向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習潛能.
二、讓孩子學會怎樣做人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認識不到這一點的家長,也培養不出懂得孝敬長輩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國之棟樑、社會精英.
許多家長考慮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謂有用的人這一點點內容,就像軍閥混戰年月裡的那些大權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網路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從來不懂得去關心一下下屬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與需求,這種家長僅僅在知識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勁用功,根本不會在品質和性格方面主動施加影響和進行教育,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下一代,實在跟戰場上的炮灰沒什麼兩樣,對誰日後也都無足輕重,根本佩不上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翁.須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礎.只有具備終生不變的優秀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連其自身生命將來都要去任人隨意擺佈的炮灰或缺乏靈魂的機械人.那種背離現代文明被成批生產出來的螺絲釘,事實上等同於毫無獨立思想、沒有創造才能的行屍走肉,對社會的進步發展和自身的家庭美滿幸福十分不利,只對準備不負責任使用和擰緊他們的螺絲刀有利.而且這樣的反面不幸例子舉不勝舉,即使在我們身邊也不乏其例存在著,重智輕德害死人了.
中央電視臺大風車欄目小記者馬宇歌,是一名網上一搜,不見重名的品學兼優小學生,名揚四海,享譽國內外.在她的成長道路上,她的爸爸馬弘毅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馬弘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認真負責,無論分內分外之事,凡是對社會有益的,馬弘毅都很關心,兢兢業業忘我無私.他認為: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這方面努力.有一次,宇歌在打掃教室時,不小心受了重傷,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一連5天,沒有一個人主動來看她.她多麼希望同學來看她,和自己說說話呀.父親最懂女兒的心思了,他告訴女兒:"咱們不應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回報,我們不是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為了使這個社會更加美好……"父親的諄諄教誨,那意境、那胸懷多麼寬廣啊!
馬弘毅的"德"的教育,在有些急於求成的家長看來,是"中看不中吃"的,實則不然.不少人都以為21世紀面臨的是"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可是恰在此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提出了21世紀人們面臨的"首先是道德和倫理的挑戰".這個提法是以在全球的廣泛調查結果為依據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一流專家總結分析為結論.
並且現代西方教育家,還從另一角度,業已發現美德對人事業成功的直接影響:1、你為別人有所奉獻,別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為別人所接受,使你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懷寬廣、豁達樂觀.因為他們考慮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緒也比較少,而這種積極的情緒很有助於事業的成功.3、樂於助人的人容易有成就感,因為他們從幫助別人得到的回報中,也獲得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這種成就感是人生努力的重要推進劑.像馬弘毅那樣,真正教會孩子如何做人,並非是捨近求遠的成才之道,而是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馬宇歌的情況後來如何呢?有心的家長不妨到網上去搜搜這個學生的名字,看看有關她的一系列特別是最近的成長實況介紹,結果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頓然有悟的.網上只有一個人叫"馬宇歌",沒有重名者,非常好找.建議同時也搜搜"馬弘毅",順便了解一下他的系統教育思想.千萬不要忽視馬弘毅的德育教育,他裡面不含一絲當前種種時髦的腐敗性的政治說教成份.可以說,馬弘毅創造了我們時代家庭教育,情商培養不次於智商培養的最成功案例,且資料完整,親切感人如在身旁.他的教育理念跨越了意識形態的愚昧藩籬,遠離開任何害人的政治偏見,顯得很平實、很可靠、很偉大、很成功、很難得、很有生命力.
三、促孩子素質全面發展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長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陽光、和養料.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學校、社會、家庭都應依據教育方針,全面培養青少年一代,促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我們正處於21世紀,孩子們面對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他們不但需要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健全的人格,更健壯的體魄.更積極的創新精神和更強的實踐能力.而這一切,需要從小就加以培養.
張弛,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籍博士生,年僅22歲.他的成長和培養,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親張明山談到對兒子的家庭教育時,一連說了幾個"要"和"不要":"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慾,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給學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養,不要讓孩子一味依賴父母的指導,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因此.他在實踐中注重了以下幾點:1、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2、孩子學習情感的培養;3、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及愛心的培養;4、獨立意識的培養;5、與孩子平等溝通、"面與面"的交流6、對孩子實行積極暗示;7、適時適度誇獎和欣賞孩子,8、培養自信;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吃苦精神、刻苦學習;9、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10、家校實施教育一致.該家庭的實踐經驗和結果證明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的一句話"人的成功,智商指數只佔20%,而情商等因素佔80%"
四、還自由和空間給孩子
孩子在身心發育的過程中,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求知慾.這些是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要保護這種求知慾並培養其創造力.就需要給孩子一個自由探索和選擇的空間.
教育家認為,對孩子行為的不當干預,不僅會束縛孩子的求知慾,而且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對他的智力發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