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單式的特點

  太極拳是我國名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瑰寶,雖起源於我國,但如今卻已插上翱翔的翅膀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人們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都可以看到打太極拳的人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鬆、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鍊,達到“陰平陽祕”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練拳

  變著轉接是關鍵。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上下左右相間,左右相行。陰陽虛實。頂勁虛實,拳到身到,靜入水動如海嘯。

  練意

  有為以始,無為以成。練拳要練意。形體、動作、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太極拳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

  練鬆

  隨息放鬆是鍛鍊逆腹式呼吸、拳勢呼吸的過渡功法。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基。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

  練氣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鍊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太極拳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意氣合力

  意氣合力是太極拳綜合理論,練拳、鬆、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機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鍊。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單式理論特點

  其特點有五

  1、崇祀“真武大帝”,奉真武大帝為祖師

  真武大帝為北方七宿之神,其像為龜蛇,足道教信奉的北方大神。武當山自古就是道教奉祀真武之神的道場。

  2、以“太極”學說為根本教義

  張三丰的丹道思想源於陳摶學派,以“無極而太極”立說。其《大道論》一文,系統闡述了太極分陰陽、逆用陰陽、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丹道思想,認為天地足一太極,人身也是一太極,識得此天地之太極、人身之太極,即可行拳煉丹證成道果。

  3、先雙修而後清修的內丹實踐過程

  張三丰的丹法屬於內丹雙修派系統,以《玄機直講》《玄要篇》《無根樹》為代表。其煉法稱“神仙栽接法”,以雙修煉採“外藥”,以清修煉養“內藥”。外藥在造化窟中而產,內藥在自身關元氣穴中而生,內藥是精,外藥是薰。

  內藥是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叫代中期以後,武當道派併入全真龍門派,雙修法因不合全真北宗之旨而失傳,至此時起,清修取代了雙修。

  4、創“武當內家拳技”,形成道教武術派

  道教史卜多習武之人,如道士王重陽曾巾武舉、白玉蟾任俠好武,但直至武當道教興起,才形成道教武術派。武當內家拳技是道教史上之一絕,其創始之首功當推北宋武當道士張三丰。

  張三丰因觀鵲蛇之鬥,忽有會心,遂編演而成太極拳。清代黃百家的《內家拳法》所涉及到的《王徵南墓誌銘》《寧波府志-張松溪傳》等相關文章均認為張三丰是武當內家拳的奠基人。

  5、以《道德經》為刨拳的理論基礎

  張三丰汲取了道家、儒家的哲學思想,並以道家為主幹,攝取傳統醫學、兵法知識.運用太極說、剛陽說、五行說、八卦說來高度概括武當內家拳的拳理、拳技、戰略戰術,從而形成了獨到的武當內家拳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