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內勁的特點

  作為一切拳術運用的基礎是內勁。作為一切拳術修習的關竅是內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之所以稱為內家拳,就是因為講究內勁。

  “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讀音同“氣”,在實際使用中也常常寫作“氣”,但它和肺呼吸通過練功感覺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於是就把這股潛在能量叫做“元氣”、“正氣”。

  這股能量存在於人體的內部。為了同肌肉外力相區別,傳統武術界又把它叫做“內氣”、“內勁”等。

  傳統孫式太極拳界認為:只有練到這股“內勁”出現,功夫才算正式入門,只有掌握並能使用這股“內勁”,功夫才算達到定的境界。

  孫式太極內勁的第一個特點是流動性

  當孫式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了孫式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次飛躍,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

  內勁貫通後的第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湧動、流行,流到哪裡哪呈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

  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雲見目的感覺。從內勁貫通後的體驗看,流動性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人把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渾灝流行”。

  孫式太極內勁的第二個特點是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後,再繼續努力修煉段時日後,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質量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管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

  發勁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

  正如經典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由此可見,完整性是太極內勁的重要特點。

  孫式太極內勁的第三個特點是輕沉兼備

  內勁貫通後,練拳時能清晰地感覺到內勁以丹田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開合聚散,時輕時重,輕沉兼備。

  肢體時而如充滿氨氣的氣球飄然欲起,時而又如灌滿水銀的袋子分量極沉,真是“輕靈沉重兼而有之”。

  孫式太極拳界的前輩曾將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輕如楊花,堅如金石”。

  孫式太極內勁的第四個特點是剛柔相濟

  不瞭解孫式太極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孫式太極拳,總認為練拳的人是柔軟無力的,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事實上,“柔”是為了“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內勁貫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到孫式太極拳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楊澄甫講“臂膊如棉裹鐵”,孫式太極拳乃“綿裡藏針之藝術”。

  武式孫式太極拳開派宗師武禹襄則講得更加到位,他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九曲珠”講出了太極內勁“柔”的一面,“百鍊鋼”講出了太極內勁“剛”的一面。

  而且,孫式太極拳在推手、技擊中的“柔化剛發”也清楚體現了太極內勁“剛柔相濟”的特點。

  孫式太極內勁的第五個特點是滲透傳導

  練孫式太極拳內勁貫通後,隨著內勁質量的不斷提高,會逐漸感覺到內勁具有明顯的滲透和傳導的特性。

  手握劍柄時,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勁由劍柄傳至劍身,直達劍尖,劍的分量瞬間增加,寶劍舞動時渾厚沉穩、震彈有力。

  平時隨手拿起一個物件,比如竹竿,稍沉氣,竹竿霎時就會變得沉甸甸的。

  與人推手時,搭手後內勁迅速滲透傳至對方體內,對方會感到腳下發飄、重心不穩、身體失衡,很容易被牽動。

  以上簡要闡述了筆者體驗到的太極內勁的基本特點。當然太極內勁還有其他些特點,不同的人練功的感受和體驗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