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面試技巧大全***2***

  另外,理論知識在公務員面試中也至關重要。考生在複習理論知識時要圍繞著黨的黨中央、國務院最新的執政理論展開。例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打造服務型政府、推進官員問責制度、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保持黨的先進性教育、學習八個好作風、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等理論。考生要掌握這些理論的含義、提出背景及意義,否則在回答問題時就會不著邊際、脫離主題。還有一些社會科學理論,如政府幹預理論、木桶原理、蝴蝶效應、馬太效應等也要了解,否則就會出現考生不知從何說起,考官也就不知所云的狀況。

  5、能力考核。

  公務員考試主要考查考生政治鑑別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務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而面試在能力方面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判斷與綜合概括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職位需要不同的能力結構。面試前,考生要對自己的能力結構進行判斷分析,找出自己哪些能力比較強以及能力欠缺的地方,揚長避短,才能在面試中取得高分。那麼,如何來分析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構呢?一是憑直覺;二是憑經驗;三是同別人的比較;四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藉助能力傾向測驗等。

  6、引經據典

  “引經據典”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一個“褒義”的詞語。雖然“引經據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了人的一種語言能力,說明所引用的這些“典故”是引用者知道的,見過的。即便是生搬硬套,也比那些腹中空空的面試者要強。但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適合“引經據典”。在公務員面試中就不太適合這樣做。

  首先,引用的典故多見於文學作品、詩詞歌賦,具備這些方面的知識能夠說明一個人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卻不是衡量一個人表達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的標準。因此,過多地使用文學典故,不但會削弱考生對於事件、問題的陳述和分析,甚至會給考官造成虛有其表、紙上談兵的印象。

  其次,名師發現有個別面試的考生,特別喜歡在公務員面試時引用典故,卻少有人能像“文學大師”那樣在收放自如,很容易使考官產生刻意或做作的感覺,反而無法得到好的成績。

  名師建議考生,在公務員考試面試中,提倡使用樸質、謙虛的語言,需要舉例說明的時候,稍作修飾、直接陳述即可。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公務員的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考試選拔的未來的公務員,自然需要腳踏實地、虛心學習的年輕人。語言上辭藻華麗、誇誇其談,只能說明這個人浮躁虛榮,缺乏服務基層、踏實上進的性格特點,自然也就很難贏得考官的賞識。

  試做盡最大的努力。

  7、實戰訓練

  理論要靠實踐來檢驗。考生只有在訓練中去實際運用、體驗,才能不斷熟悉和改進。訓練必須是全真模擬訓練,考生要有高質量的全真模擬題目和全真模擬環境,要使自己的訓練具有客觀性、可控制性、可評判性、和可改進性。可評判性要求考生在訓練過程中必須有完美的參考答案,有高水平的模擬考官,能一針見血的指出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能力。

  專家建議考生最好參加相關的培訓,因為自己很難模擬出接近完全相似的面試環境,無法切身至於其中親自感受面試是什麼狀態,流程是什麼,應該注意哪些細節。如果這些問題有專業老師悉心指導,考生會更快地成長。況且,自己很難發現自身已經成為習慣的缺點,而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師能較容易發現哪些行為不應在面試中出現,怎樣進行表達更容易得高分。因此,參加專門的模擬訓練,對提高面試能力有很大幫助。

  8'、三大禁忌

  遲到是公務員面試中的大忌。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夠做到準時到場,但仍然會有一些考生因為突發情況或是這樣那樣的原因姍姍來遲。名師在這裡提醒廣大考生,遲到在面試中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考官不但會認為應試者沒有時間觀念和責任感,更會覺得考生對這此機會沒有太多的誠意,印象分自然大減。守時不但是現代社交禮儀的準則,更是公務員面試時必須做到的事。

  因此,一般情況下,考生應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考場,熟悉情況並進行必要的準備。考試前一天,必須瞭解行車路線和交通狀況,最大限度地避免在路上發生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