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感恩節來的原因

  中華感恩節是眾多國內學者為弘揚傳統文化、效仿西方國家“感恩節”而倡議設立的紀念節日,類似中華聖誕節、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等一樣屬於未正式確定的“節日”。如2013年西方感恩節前夕,作家薛剛聯合眾多藝術家共同創作感恩詩賦書法,倡議設立“中華感恩節”,希望用中華文字、文學和書法之美,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的感恩文化,喚起社會的感恩之情, 學者李漢秋則倡議將清明節設為中華感恩節。


感恩節

  

  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感恩節,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的感恩節,而2013年的感恩節是11月28日。感恩節到底是怎麼樣子來的?

  其實中國本來是沒有感恩節的,中國的感恩節是從美國引用而來的,國人建議中國也設立一個感恩節,於是,慢慢的中國的感恩節也開始盛行了。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樂於助人、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一度傳為名句。中國教育更多關注分數和升學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謝、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家人產生逆反、厭煩情緒。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況,一切只從利益出發。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可促進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係相處融洽、協調,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

  因此不少人建議在中國也設立感恩節,讓學生們學習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讓成年人暫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西方的感恩節雖有其宗教內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並賦予新的涵義,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

  【延伸閱讀】

  感恩節的來歷

  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感恩節是美國國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國曆史最為密切相關。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他們對英國教會的宗教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王及英國教會對他們的政治鎮壓和宗教迫害,所以這些清教徒脫離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後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借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係。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裡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餚。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佈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

  感恩節的象徵

  火雞、玉米***maize***、南瓜和紅莓醬是代表第一次感恩節的象徵。這些象徵經常出現在假日的裝飾上和問候卡上。特別是玉米,代表清教徒移民的死中求生經歷。用在餐桌或門上的裝飾,玉米代表著收穫和秋天。

  又甜又酸的紅莓醬是第一次感恩節餐桌上的食物,今天的餐桌上也有它。小紅莓***鶴莓,crane-berry***是一種又小又酸的野莓,生長在麻塞諸塞州和新英格蘭各州的沼澤地區。印第安人用它的果實治療各種炎症,用果汁來染紅地毯和毛毯。他們教導清教徒怎樣使用糖和水來烹飪小紅莓,做成紅莓醬。印地安人把小紅莓叫做“ibimi”,意思是“苦莓”。移民則叫這些“鶴莓”,因為小紅莓的花把草莖拖的倒垂下來,很像脖子細長的白鶴。今天在新英格蘭地區依舊生長小紅莓。

  1988年在紐約市的聖約翰大教堂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感恩節晚宴。在超過4千人的來賓中有全國印第安部落的代表,還有後來到達美洲的移民的子孫。以晚宴的形式,美國人公開承認印第安土著對於美國第一次感恩節的貢獻,並感謝印第安人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技巧。沒有印第安人的教導,最初的清教徒移民不可能在美洲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