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一重難點解析

  語文是學習的基礎,那麼高一語文必修一有哪些重點難點的知識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大堰河-我的保姆

  1、這首詩在意象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詩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詩人迷茫的內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這首詩幾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衝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

  2、這首詩形式上的自由表現在哪裡?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在奔放與約束之間取得協調,在參差與變化裡取得一致,在繁雜的細節中提煉出單純的意象。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它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或字數、行數的統一,但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變化中的統一、參差中的和諧。全詩十三節,少則4行一節,多則16行一節;少則每行2字,多則每行22個字。全詩不押韻,但有十一節的首尾句相互重複,以確定基調與色彩,中間幾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長句,以盡情抒發與描摹。在外在的表現形式上,這首詩與《雨巷》《再別康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它們同樣成為新詩中的名篇佳作。

  :燭之武退秦師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隻身見秦伯。進而闡述儲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於達到秦鄭為盟的結果。

  2、鑑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思路: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採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於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於他心裡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沁園春·長沙

  1、重點:

  ⑴ 領會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無所畏懼的革命氣概;

  ⑵ 從意象的角度瞭解詞中關於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學的描寫。

  2、難點:

  深刻領會結尾“浪遏飛舟”的象徵意義。

  3、導析:

  ⑴ 上闋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畫圖。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選擇了富有典型性的意象: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來描寫,其中既有靜景,又有動景,既有遠景,又有近景。充分顯示了作者廣闊的視野。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一掃秋景中的肅殺之氣,用“盡染”“爭流”“擊”“翔”這些動詞把眼前的景象寫得充滿生機,使人感覺到了春意。最後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景物一下擴充套件到世間萬物,並對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情狀,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作者這樣描寫秋景,是因為他內心充滿了革命豪情。特別是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和革命的凌雲壯志。

  下闋“恰”領起後文,以“同學少年”的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特別是往事回憶中跟少年同學們在大風浪中游泳的片段。“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擊水”所為;以“浪”去遏阻“飛舟”,這是何等英雄的氣概!而且此句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⑵ “浪遏飛舟”的象徵意義,從整體上看,這是對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的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