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廣是什麼人

  楊文廣***999-1074***,字仲容,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字仲容。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曾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那麼?

  楊文廣以父蔭為官。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陝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轉戰陝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故此楊文廣當時的官位可能是禁軍一類的小官職。這次出征回來後,楊文廣以軍功升任殿直——比供奉官更低官階的武官官階。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參知政事***宰相***范仲淹任陝西、河東路宣撫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罷相,出任邠州***今陝西彬縣***知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在此期間,范仲淹和楊文廣有過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感到驚奇,將他置於麾下。然而,在這年之前一年***1044年***,宋朝和西夏已經議和成功,宋再繳納“歲幣”銀、茶、絹二十餘萬求“和平”。楊文廣也就失去了殺敵報國的機會。

  宋仁宗趙禎皇祐四年***1052年***,行伍出身的樞密副使狄青以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賊盜事的身份征討盤據邕州***今廣西南寧市***的蠻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狄青挑選陝西兵馬趕赴廣南兩路助戰,當時的德順軍***今寧夏隆德縣***的知軍***州官為知州,府官為知府,軍官為知軍***楊文廣被調任廣西鈐轄***即廣西臨時戰區的統兵官***。但是,我們找不到他征戰的資料,只是看到他的一系列官職的變化:宣州***今廣西宜山縣***知州、邕州知州——相信是徵滅儂智高後朝廷對楊文廣的封任。其後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這也是武官榮譽性的官階,並無實際職掌, 但“左藏庫使”比之他的父親先前曾任的“崇儀使”、“如京使”稍高。

  宋英宗趙曙繼位後的治平年間***1064-1067***,朝廷評議各地將領,趙曙說:“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宋史?楊文廣傳》***將其擢升為成州***今甘肅成縣***團練使,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這是京師禁軍侍衛司步騎兵的指揮官,曾經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武官職位,領兵超過一萬人,然而英宗時,它已經是個武將虛銜。後來,楊文廣升任興州***今陝西略陽***防禦使、秦鳳路***轄區相當於今陝西西部、寧夏南部和甘肅中部及南部***副都總管。

  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1068年***陝西經略使韓琦奏請修建城堡,保護秦州西北邊境的居民,防範西夏党項人的入侵,朝廷准奏。七月,韓琦派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前往離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大約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築篳篥城。由於先前宋軍修建城堡,西夏党項人都會出兵破毀工程。於是楊文廣採取聲東擊西策略,揚言要到某地修建噴珠城,西夏軍隊前去破壞,楊文廣即率部急奔篳篥,全面部署防務,次日清晨,上當撲了個空的西夏軍終於趕到篳篥。然而見到宋軍防守嚴密,無法推進,只好退兵,卻又留書聲稱回去奏請以數萬騎兵來驅逐宋築城部隊——這就是無賴的威脅行徑,楊文廣立即派兵遣將出擊追殺西夏党項軍,西夏兵大敗,宋軍殺獲甚眾。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追擊敵人,楊文廣說:“先人有奪人之氣。此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之,則未可圖也。”***《宋史?楊文廣傳》***經此一擊,党項人後來果然不敢再來搗亂。當年九月,甘谷、篳篥等三個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趙頊詔書褒諭,並將篳篥城賜名通渭堡***今甘肅隴西東北五十里***。 此後,楊文廣歷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七裡***知州、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縣***知軍。

  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楊文廣改任鄜州***今陝西 富縣***權知州——代理知州。以後又自西北邊防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又回到了當年他的祖父和父親效命的地方。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約三十年遼宋邊境又其爭端——早在宋仁宗趙禎慶曆二年***1042年***,遼興宗耶律宗真見宋朝屢為西夏所敗,乘機要挾,要求宋朝割讓晉陽及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這個晉陽並不是今山西太原市所在地,因為假設的確是該地,則瓦橋關在今河北雄縣,兩者相距何止千里,又怎止十縣?然而《宋史》及《續資治通鑑》都如此說:“晉陽及瓦橋以南十縣”,今疑“晉陽”應為“高陽”,高陽在今河北雄縣南五六十里,正是河北邊關所在地,附近有雄州、高陽、莫州、博野、保州、容城、保定軍、安肅、望都、遂城、霸州,方圓約一萬平方公里,估計遼朝所索之地應該為該地。仁宗趙禎急急命大臣富弼前往交涉,又增加“歲幣”二十萬***銀十萬,絹十萬***,終於再得到三十年的“和平”歲月。如今,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覆,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病逝。享年不詳,然而從他有確實年月的記錄***1043年***以來,到他病逝時***1074年***已經三十二年,由此估計,楊文廣卒年應不少於五十歲。他死後,朝廷追贈為同州觀察使。

  延伸閱讀: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蹟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

  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