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現代工業化中加快轉換方式和資源環境的關係

    摘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此乃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又一次重要歷史性轉變,目的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就是要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不斷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發展速度和提高質量效益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一是在現代工業化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破解資源環境困局的必然選擇;二是資源環境問題是當前制約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三是正確處理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環境的關係。
  關鍵詞:現代工業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資源環境;關係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此乃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又一次重要歷史性轉變,目的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就是要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不斷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發展速度和提高質量效益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每次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都要伴隨著對生產關係做出新的調整。這種調整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不斷創新、不斷改進工作思路,實現各項改革的新突破,這樣才能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發展體制和發展機制,促進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建設。
  一、在現代工業化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破解資源環境困局的必然選擇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表面上看區別不大,然而兩個字之差表達的意義卻大相徑庭,一個是要增長,一個是要發展。以浪費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必然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係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後代的應負的責任,並有與之相應的道德水準。我國人口基數大,今後十五年還將增加近兩億人口,這對農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個經濟建設都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增長,大力提高人口質量。我國耕地、水和礦產等重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比較低。今後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總量的需求更多,環境保護的難度更大。必須切實保護資源和環境,統籌規劃國土資源開發和整治,嚴格執行土地、水、森林、礦產、海洋等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要根據我國國情,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克服各種浪費現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綜合利用資源,加強汙染治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總之,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應該看到,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真正的硬約束。我們不能繼續走區域性改善、總體惡化的老路,而要下決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企業產品的源頭上做起,企業生產經營不可避免地要對資源環境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各個階段。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環境的理念,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要全面考慮產品的環境影響,並對環境影響進行深入細緻的評估,尤其是化工企業、醫藥企業使用有毒性或危害性原料,容易對周邊環境造成汙染,因此,發展迴圈經濟,對有毒有害原材料儘量實現可回收、可重複利用,儘量使用低汙染的清潔產品,減少對員工的損害,切實保護周邊居民和使用者健康。如某中等城市的基礎化工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已經被圍在城市的中心區,儘管企業已經採取了環保措施,但對周邊的居民也會產生影響和危害,迫切需要這些城市採取退城進區政策,並承擔由此產生的巨大環保費用。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現有企業的技術創新開始技術創新同時也是一個競爭過程,將改變已有的資源配置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間的技術、經濟力量乃至綜合實力對比。發達國家在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技術上佔有一定優勢,如果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行動,尤其是在某些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將會佔據新的戰略制高點,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在這場競爭中,不參與、少參與、晚參與都可能成為失敗者。如某中等城市的收割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沒及時轉變發展方式,沒及時進行技術創新,最終成為落伍者,但時機還沒錯過,企業還有追上的機會。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發展,我國的經濟和技術實力顯著增強。
  二、資源環境問題是當前制約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有資料顯示,我國最豐富的資源是人,佔全世界的22%;耕地資源佔世界9%,人均卻不到1.4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森林面積佔全球森林面積的4%,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外,不過人工林面積有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佔全球1.8%的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佔全球0.7%的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型別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採資源量為150億噸-160億噸,天然氣可採資源為10萬立方米-14萬立方米。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準,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我國礦產資源品種多、總量大,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已查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包括不足9%的鐵礦石、不足5%的銅礦和不足2%的鋁土礦,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據測算,到201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多數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嚴峻,一些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的、用量大的大宗礦產資源中,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質量差,後備儲量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相當突出。同時存在以下突出問題:支柱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富鐵礦等)後備儲量不足,而儲量較多的則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礦產(如鎢、錫、鉬等);小礦床多,大型特大型礦床少;支柱性礦產貧礦和難選冶礦多,富礦少,開採利用難度很大;資源分佈與生產力佈局不匹配。
  一是把資源環境做為政府引導企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二是資源環境的“倒逼”機制促使企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些企業在生產經營狀況有所好轉的情況下,結構調整內在動力不足,仍寄希望沿用原有粗放模式實現發展,忽視“質”的提升,熱衷於“量”的擴張。從“十一五”產業發展情況看,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影響短期的健康發展,也將嚴重製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國內煤電油氣運的制約日益增強,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壓力不斷加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新的“倒逼”機制正在形成,轉變發展方式確實時不我待、刻不容緩。三是把保護資源美化環境作為考核政府政績的主要內容。
  三、正確處理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環境的關係
  我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推進階段。在這一階段,以工業為主、重工業佔較大比重的產業結構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要充分認識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保護資源環境的複雜性,發展方式轉變很難脫離或超越現有發展階段,保護資源環境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改革創新、付出艱苦的努力。只有真正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突破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才能開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平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進現代工業化工作中,時刻注意妥善處理加快轉換方式和資源環境的關係,有效地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展。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四平市不斷拓寬招商引資的領域,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大規模招商引資活動。每年都要開展大型招商引資活動,黨政主要領導率隊出征,五大班子齊上陣,南征北戰搞招商,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親緣優勢、比較優勢,就把四平的優勢整合起來,專業化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託招商,千方百計引進大專案、大的戰略投資者,為他們提供親情化、保姆式的服務。大的戰略投資者進四平,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專案。大戰略投資者超前的理念、一流的水準與四平市後發優勢的結合,讓四平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1年一季度四平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97億元,同比增長44.2%;工業增加值89.8億元,同比增長18.1%;工業產品銷售率98.54%,同比提高1.57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229.92億元,同比增長53.9%;實現利潤9.09億元,同比增長83.6%;實現利稅12.6億元,同比增長54.7%;四平市緊緊圍繞工業提速增效,實施“工業立市、投資拉動”戰略,採取超常舉措,創造了四平工業經濟發展史上的又一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