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課堂反思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文字探究中,不斷質疑為什麼採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採

  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物件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字之後,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為什麼把太和殿作為重點介紹,由於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字不夠深入,討論之後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篇2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字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篇3

  本文教學設計首先回顧運用已經學過的關於說明文的知識和本文的“預習提示”,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本篇的結構層次和說明順序,並結合讓學生填寫示意圖的方式進行。

  這樣既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又可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認識,瞭解作者的說明順序。

  因為本篇課文只用一課時講解全文,因此重點在研讀介紹太和殿的有關段落,其他說明可—讀而過。在討論中,強調介紹建築群不可平均使用筆墨,要詳略得當,詳略的處理卻須根據建築物的特點而定。在講解過程時,能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讓學生了解作者在介紹建築群時,分清主次,採用有詳有略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寫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讓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實踐中,要學習作者這種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

  本課在教學中,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課件比較簡潔,結合課文內容講解,同時又不過分突出該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較好。在課後作業部分,讓學生當一回小導遊介紹故宮博物院,這樣的課外練筆設計可讓學生複習課文內容,補足課堂上沒有講解的景點內容***如:後三宮等***,另外又可鍛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