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臘哲學論文

  在眾多關於希臘哲學的文獻中,第歐根尼啦爾修的《名哲言行錄》是一本獨特的哲學史書,它採用了一種傳記體的方式,記載了希臘哲人的種種軼事,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希臘哲學精神的寫照

  摘要:在眾多關於希臘哲學的文獻中,第歐根尼啦爾修的《名哲言行錄》是一本獨特的哲學史書,它採用了一種傳記體的方式,記載了希臘哲人的種種軼事,因而顯得比較零散。本文嘗試以一種哲學分析的方法來解讀這本書:首先選取了五個具有典型性的哲人故事,分別對這五個故事進行論述,以求如實展現出五位哲人迥異的性格和思想特徵;而後採取一種哲學分析的方法,濾去這些故事表層的差異,揭示出五位哲人的共性,即從古希臘延續至今的西方哲學的內在精神:哲學乃是對智慧的追求。

  關鍵詞: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哲學分析;希臘哲學;智慧

  《名哲言行錄》是一本獨特的哲學史書。它的獨特之處也許在於:通過作者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敘和描述***也許還加上些想象的成份***,彷彿那些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逐漸模糊和被人淡忘的古希臘先哲們的古舊形象重又變得鮮活生動和清晰了起來。這是讀任何一本現當代哲學論文集或哲學史書所難以獲得的生動感受和體驗。因此,確如這本書的英文譯者在序言裡說得那樣,“《名哲言行錄》更多屬於文學而不是哲學”。另一方面,這也體現出了此書的獨特價值所在。“因為對於碰巧成為哲學家的那些文人學者的傳記而言它是一個貢獻。它具有獨特的價值,因為流傳至今的這類古老傳記是如此至少”。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標準的哲學史書,而更像是一本參雜了各種奇聞軼事以及大量的史實和想象成分並存的有關古希臘哲學家的歷史故事書。因此,這麼一本“混合體”史料集無疑讓某些哲學史家或者古典學家們頭疼不已或者不屑一顧;但是另一方面,恰恰也因此“缺陷”,這本書才有幸從眾多嚴肅謹慎的哲學史書籍中脫穎而出,讓那些被成天板著面孔的枯燥乏味的論述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可憐的人們得以呼吸些清新的空氣。

  相對於其中所記敘的種種哲學史實***這些史料相當龐雜,如何鑑別其真實性,以及它們的種種來源如何,那是哲學史家們乾的事情。我不敢奢望在這方面有什麼發言權,還是保持沉默比較明智些***,我更感興趣的還是些哲人們的奇聞趣事。這些有趣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動傳神的素描畫,巧妙而隨意地勾勒出了一個個古希臘哲人的獨特個性,展現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另類、可愛而又不失風趣的一面,彷彿讓我一下子和這些早已遠去的陌生先哲們親近了許多。這種奇特而美妙的感受是在眾多嚴肅而正統的思想傳記中所難以體會得到的。此外,令我驚訝的是:這些性格迥異的先哲們種種顯得有些古怪和可笑的舉止以及某些偏執和頑固的言行,竟然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一種獨特而寶貴的哲學精神。

  順便說一下,也許有人覺得我應該先交代一下這本書的寫作年代和背景,或者至少也應該先簡單交代一下所描寫的那些哲學家的思想背景吧。但是,我並不打算這麼做。原因有三:第一,關於寫作年代和背景的介紹,此書的中英文譯者已經做得非常詳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序言。我已經從中受益匪淺,覺得如果在這方面再說些什麼都顯得多餘;關於所描寫的那些哲學家思想背景的介紹,我覺得書中已經說得夠多了。如果有人還想了解得更多些,或是質疑其中某些內容的真實性如何,我建議他們找些正統的哲學史書來看看。在這方面,我實在也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第二,多談些奇聞軼事或許才能夠彰顯這本書的獨特價值;第三,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這麼做也許更能體現出作者本人的初衷。透過這些有趣的故事,拉爾修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很可能不是什麼史實,而是希望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一種獨特而寶貴的哲學精神”。

  然而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呢?我選取並簡要敘述其中五個哲人的故事,經由對這五個故事的具體分析,以揭示出這些先哲各自的離奇經歷以及鮮明個性背後蘊藏著的一種共同的精神特質。這就是一種從古希臘延續至今的“獨特而寶貴的哲學精神”。

  故事一:泰勒斯和三角鼎的故事。

  這個故事出現在《名哲言行錄》第一卷第一章中,大意如下:有人發現了一個三角鼎,神諭宣稱應該把它送給希臘人中最有智慧的人。於是人們就想到了泰勒斯,然而泰勒斯卻把他讓給了其他賢者,結果這個三角鼎傳遍了希臘每一個賢者又回到了泰勒斯手中。於是,泰勒斯就把這個鼎獻祭給了阿波羅。泰勒斯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這是公認的,然而他最終還是把鼎獻給了神。

  故事二:蘇格拉底死前的小插曲。

  有關“蘇格拉底之死”的記載有很多。例如,柏拉圖的《斐多篇》,記載了蘇格拉底在臨死前與其跟隨者的長篇談話,很值得一讀。《名哲言行錄》第二卷第五章中記載的一個有關蘇格拉底死前的小插曲: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在眾人面前常常顯得邋邋遢遢。當他以讀神和腐蝕青年罪被雅典法庭判以死刑後,阿波羅多送給他一件漂亮的外衣,希望他在喝下毒藥之前穿上這件衣服。蘇格拉底卻拒絕這樣做,他說“什麼是我自己的東西,這種東西足夠好以使我活在其中,而不是死在其中”?

  故事三:犬儒主義者第歐根尼的趣事。

  第歐根尼的言行舉止極其古怪另類,有時顯得瘋瘋癲癲,有時顯得滑稽可笑,有時令人討厭,有時又讓人不由得心生欽佩。據拉爾修記載,第歐根尼是與柏拉圖同時代的人,思想言行卻於柏拉圖大相徑庭。他常語出驚人,行為舉止更是令眾人刮目相看。這一點有些類似於“令人頭疼的蘇格拉底”,卻過之而無不及。對於柏拉圖而言,第歐根尼的確是個比蘇格拉底更難對付的傢伙。因此,當有人問及他有關第歐根尼的印象時,柏拉圖乾脆說“他是‘發了瘋的蘇格拉底”。下面是拉爾修記載的有關這位犬儒主義者的三則對話***第六卷第二章***:對話1:有人嘲笑第歐根尼:“你雖然是個哲學家,卻什麼都不懂。”第歐根尼回答:‘使我在裝著有智慧,但這本身就是在從事哲學。”對話2:有人對第歐根尼說自己不適合學習哲學,第歐根尼就對他說:“如果良善地活著是你從不關心的事,那你為何還要活著?”對話3:據據說曾有人問第歐根尼:“如果你死了,希望如何料理你的後事?”第歐根尼回答說:“不要埋他,而是將他拋到荒野裡,以便所有的動物都可以分享他。

  故事四:平靜出奇的懷疑主義者皮浪。

  相對於第歐根尼的古怪舉止和嘮嘮叨叨,懷疑主義者皮浪則顯得平靜的出奇。據拉爾修的記載,皮浪彷彿對什麼都無所謂似的。他不做任何預見,任何新奇的事物都難以引起他的興趣。他從不逃避任何事物,甚至在面臨各種危險時,例如狂風巨浪、火災、被狗追咬。他懷疑一切,否定以往和現存的***甚至包括還沒出現的***一切學說,卻從不提出自己的絲毫觀點或主張。他否認事物有美醜善惡等各種性質的區別,甚至認為世間萬物沒有什麼真假可言,因此他也拒絕做出任何肯定的言論。他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和“隨遇而安”的生方式,引起了當時許多人的好奇與效仿。《名哲言行錄》中記載了不少皮浪的事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也許就是“皮浪與豬”的故事***第九卷第十

  一章***:有一次,皮浪乘船出海,遇上了風暴,除了皮浪和同船的一隻豬神態安詳,鎮定自若之外,其餘人都顯得驚慌失措。等到風暴過去了,大海又恢復了平靜。皮浪指著那隻豬對這群驚魂未定的乘客說到,“智慧的人就應像那樣毫不慌亂”。然而此刻,那隻豬也沒有因為人們的關注而顯出絲毫“沾沾自喜”的神情來,依舊埋頭在默默啃食著自己的食物。

  故事五:異常“神祕”的畢達戈拉斯。

  相對於以上四位哲人的種種奇聞趣事而言,畢達戈拉斯則顯得異常“神祕”。但是這麼說並不準確,因為在他幽祕的學說裡面,透射出一種耀眼的“理智性”。拉爾修告訴我們,畢達戈拉斯是第一個使用哲學這個術語並稱自己是哲學家或智慧愛好者的人。而且,他首次把宗教的神祕與數學的理性結合在了一起,在羅素看來,這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在其名作《西方哲學史》中,羅素用瞭如下的語句來評說畢達戈拉斯的學說:“他代表了希臘的、中世紀的以及直至康德為止的宗教哲學的特徵。”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下面是拉爾修記載的有關畢達戈拉斯的二則軼事***第八卷第一章***有人問:哲學家怎樣生活?畢達格拉斯把生活和盛大的聚會作了一個比較:一些人去是為了贏賞,一些人則是為了做買賣,而最好是去作觀眾。因此,他說生活中那些具有奴性的人,生來就只知道追逐榮譽和財富,而哲學家追求的是真理。畢達格拉斯相信靈魂存在,它與肉體的生命不同,可以從一個生物體內轉到另一個生物體內。他指出,人的靈魂分為三個部分:感知、理性和意願。感知和意願也為其他動物所有,但是理性則為人所獨有。理性是不朽的,其餘則是可朽的。又由於整個空氣中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靈魂,一些被稱為鬼魂,一些被稱為英雄。它們將夢託給人,也向人們以及其他動物顯示健康疾病以及旦夕禍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靈魂,才有了潔淨、驅邪、各種預言、徵兆,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因此,畢達格拉斯認為,能夠引領靈魂向善而不是向惡,此乃人身上最好的東西。當靈魂變善時,人就是幸福的;如果靈魂是惡的,那人就會不得安寧,限於紛亂中。

  由上面的故事,我們發現五位哲人的言行舉止各個不同,性格迥異。通過對以上五個故事的論析,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一方面,拉爾修筆下的古代先哲人人都是個性鮮明,思想學說自然也就千差萬別,難以一概而言了;另一方面,他們之所以能夠被拉爾修稱為“名哲”,自然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性或延續性,否則本書就不該叫“名哲言行錄”,而改叫“名人言行錄”豈不更合適?因此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種相似性或者說延續性是什麼呢?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還需要對上面五個故事做些簡要地處理:濾過表面的差異性,找找內在的相似性。

  先來看故事一。泰勒斯為什麼要把鼎讓給別人?最後鼎傳了一圈又回到他手中,他為什麼要把鼎獻給神?對於前一個問題,我認為表明了泰勒斯的“謙讓”,因為他是公認最具有智慧的人。對於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中譯者的序言中找到解答:因為古希臘人認為真正的智慧屬於神,把鼎獻祭給神,表明了哲人對神的尊崇,同樣也表明了對智慧的尊崇。

  故事二里蘇格拉底對阿波羅多洛斯好意的拒絕,說明他並不看重現實的物質生活。否則他就不會拒絕美麗的外衣,更不會明知可以逃走卻寧願飲毒芹汁而亡。他的回答表明,他真正追求的是“可以在其中永生的東西”,這就是他反覆強調的“真正的知識”,他畢生不懈追求的“智慧”。相對而言,世間的萬物則都是暫存的。誠如他在《斐多篇》裡說的:哲人應該追求永恆的東西,那就是真正的知識,那就是不朽的智慧。因此,哲人追求智慧,就應該忽視暫存的可朽的物質生活,應該快樂地平靜地接受死亡,因為死去乃是一種真正的解脫罷了,是一種獲得新生的途徑。換句話說,哲人應該“向死而生”。

  故事三裡記載了第歐根尼的三段對話。對話3是說他根本不在乎別人如何料理其後事,表達了他對世俗生活的漠視;對話2通過反問的形式,表明了第歐根尼認為哲學才是使人生獲得意義的東西;那麼,哲學是什麼呢?對話1給出了第歐根尼的解答:哲學就是智慧本身;哲學家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皮浪的平靜是一種智者的平靜。這是一種只有通過哲學修煉,獲得真正智慧的人才能有的平靜。這是故事四要告訴世人的:平靜的底面乃是智慧。因此,當皮浪指著那隻吃食的豬對一群驚魂未定的乘客說“智慧的人就應像那樣毫不慌亂”時,他的意思其實也是說:我們要獲得這種“泰山崩於面前而不驚”的寧靜從容,就應該追求真正的智慧。

  而畢達戈拉斯則認為,哲人應該追求真理,而真理則體現在驅邪、各種預言、徵兆,以及其他等等諸如此類的知識之中,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哲人才能最終獲得或領悟到“人身上最好的東西”,即智慧。只有智慧能引領靈魂向善,從而使人獲得幸福。因此,要獲得幸福,哲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乃是智慧***儘管表面上看來,哲人學習和運用的是種種具體的知識,但這和追求智慧在根本上並不衝突***。

  可見,儘管五位哲人經歷有別,性格迥異,思想見解不一,但是他們似乎都在堅守著某種共同的精神。換句話說,這五個故事無一例外地表明瞭“哲學乃是對智慧的追求”,而這恰恰印證了拉爾修在序言裡說的一句話:哲學,即對智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DIOGENES Le Lives oplnons Eminent Philosophers[DBOL].省略/pw/diogenes/.2011―09―04.

  [2] 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M],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3]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4] 柏拉圖,斐多[M].北京:三聯書店,2011.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