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海洋生物

  是大王烏賊,開玩笑,小編我可是讀過小學的,海洋生物之最應該是巨藻才對,下面請聽我細細訴來。

  --巨藻

  巨藻為褐藻門海帶目巨藻科巨藻屬。其個體長達一百多公尺,因而稱為巨藻。成熟的巨藻一般有70米~80米長,最長的可達到500米。

  形態特徵

  巨藻它們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藻體褐色,革質,多年生,壽命最長可達12年。分固著器、柄和葉片。固著器圓柱狀,周圍交錯叢生兩叉分側枝。柄部圓柱狀。成體葉片為許多平行排列的狹長小片,具有氣囊使藻體上半部平漂浮水面商場現代化》2008年9月。大多數巨藻可以長到幾十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200米到300米,重達200公斤。靠1米多長的固著器將藻體固定在礁石上。巨藻的中心是一條主幹,上面生長著100多個樹枝一樣的小柄,柄上生有小葉片,有的葉片長達1米多,寬度達到了6釐米到17釐米寬。葉片上生有氣囊,氣囊可以產生足夠的浮力將巨藻的葉片乃至整個藻體託舉起來。這些氣囊有規律的排列在葉片上主葉脈。

  生長習性

  巨藻喜生長在水深流急的海底岩石上,垂直分佈於低潮線下5~20米。在透明度高的水域,其著生深度可達30米,以18~20米處生長最茂盛。其生長最適水溫為8~20℃。在適宜條件下,藻體日增長度可達 50釐米,藻體成熟的年齡為12~14個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藻場,由於水溫適宜,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孢子葉,其繁殖盛期在夏秋之交,中國海區生長的巨藻孢子體能耐受的溫度上限為23~24℃,孢子葉發育的適溫上限為20℃。配子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3~20℃,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3~17℃,配子體和孢子體生長髮育的最適光強為2000~3000勒克斯。

  巨藻是冷水性種類,生長在潮下帶水深6~20*** 80***米的岩石上。巨藻用於生產多種化工、醫藥產品,是褐藻膠的主要原料,同時還是動物飼料和製取甲烷的原料。巨藻的生活史由孢子體和配子體兩個明顯不同的世代組成。當成藻藻體即孢子體成熟時,孢子葉表面產生大塊隆起的、由葉片表面細胞分化而成的孢子囊群,每個囊內有32個遊孢子,每平方毫米的孢子囊群可放散遊孢子 3.5×>IMG 遊孢子有兩條側生不等長的鞭毛,在水中游動數分鐘至數小時遇到固體即附著。由它萌發形成的配子體有雌雄之分,個體很小,生活時間很短,在適宜條件下 2周即可成熟。成熟時雌、雄配子體分別排出卵和精子,卵受精後形成合子,經細胞分裂長成孢子體。孢子體可以生活4~8年,有的竟達12年之久。

  分佈情況

  分佈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屬冷水性海藻。孢子體長達幾十至百米以上,固著器由數回叉狀分枝的假根組成,呈圓錐狀,莖直立,圓柱形,靠近基部數回叉狀分枝 ,葉片偏於一側排列在莖上,由於莖扭曲而呈螺旋狀。成熟的葉片不分裂,略隆起。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葉的基部具有亞球形或紡錘形的氣囊。孢子囊生在藻體基部的孢子葉中 ,孢子葉開始全緣,後來從基部到頂端分裂成相等的兩部分 ,經4~5次分裂後形成較窄的線形葉,孢子囊散佈於孢子葉整個表面。配子體微小,生活史為孢子體發達的異形世代交替。有3種分佈於美洲西部以及大洋洲、南非沿岸。可食用或作飼料,並可提取褐藻膠、碘、甘露醇或製造甲烷。中國於1978年從墨西哥引進,曾在青島海域栽培[2] 。自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至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智力、祕魯和南非等地。中國只有引進的巨藻1種 ,已在山東長島縣落戶。

  繁殖技術

  增、養殖所用苗種一般採用人工方法培育。美國以有機玻璃板或塑料薄膜作為孢子附著基,採孢子後在室內用斜面流水法培育,培養到胚孢子體然後即剝離並下海播種進行增殖。中國培育巨藻夏苗是以紅棕繩為基質,採孢子後在室內培養到幼孢子體長1~2釐米時,即移往海上用浮筏繼續培育。秋苗則以石塊和竹片為育苗基質,採孢子後在海上用浮筏培育。這兩類苗種的培育技術,都能達到高密度、大個體的要求。

  增殖可採用人工大量培養幼孢子體向海底投放的方法進行,投放期為冬季和早春季節。用石灰水殺死掠食巨藻的海膽,或在藻場放養吃食海膽的海獺,都有增殖效果。中國則把人工培育的幼藻綁在石塊或水泥砣上投放於海底,投石區用網圍護,以防海膽危害。春季投放體長1米左右的幼藻,到夏季體長可達10米。養殖還處於試驗階段。美國用塑料架和塑料繩組成三角形和傘架形養殖筏作為巨藻的著生基質,將筏置於深海的上水層,並用水泵吸取海底的富營養海水供巨藻吸收。中國則採用潛繩法,即以塑料綆繩為基質附以巨藻幼藻,將綆繩兩端固定於海底,使綆繩與海底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方法簡便,並能依透明度大小調整培育水層。春季投放幼藻,到夏季收割,每棵鮮重可達1.5~3.0千克。收割時從船上放下收割器,在水下1.2米處割斷藻體,然後通過傳送帶輸入船艙。按時收割有利於陽光透射到水下的藻體上,促進光合作用而加速幼柄的生長。新的柄及葉片能很快長至水面。一般每隔3~4個月收割一次。養殖方法美國曾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在無巨藻生長水域採用水下傘架式方法進行巨藻養殖試驗,由於成本太高未能推廣。Neushul在80年代採用沙袋法進行海底播種巨藻,由於敵害等問題,一直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中國科學家於1978年首次成功地從墨西哥引進巨藻,在中國海域長勢良好,巨藻養殖已經在中國沿海地區獲得成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飛久等人歷時3年,研究出了一套巨藻潛筏式養殖技術。養殖筏是通過吊漂與筏綆的連繩將浮筏下沉至水下進行巨藻的養殖。由於巨藻對光比較敏感,通過經常伸縮連繩而使巨藻始終處於養殖最佳水層,促進巨藻的生長。根據巨藻的生長需求及海水季節透明度的變化,潛筏通常控制在水下3m~7m。用兩根2m長的養殖曲繩聯在一起,或採用一根4m長的養殖繩,通過連繩固定到相鄰的兩養殖綆繩上。養殖繩間距1.5m,在養殖綆繩上每隔5m~6m系一塑料球作浮力。此塑料球由一細繩與浮綆相聯,並通過縮短和伸長連繩來調整巨藻養殖水層.通常根據海水透明度和光強的季變化,巨藻養殖水層秋、冬季控制在2m~4m,春、夏季控制在3m~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