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特點

  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司、信用合作社、國家或團體設立的退休基金等組織。那麼你對機構投資者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機構投資者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機構投資者的簡介

  雖然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是一個常用的名詞,但對這一名詞理論上的界定卻非常之少。

  國外比較權威的或全面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按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與金融詞典》的定義,機構投資者就是許多西方國家管理長期儲蓄的專業化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管理著養老基金、人壽保險基金和投資基金或單位信托基金,其資金的管理和運用都由專業化人員完成。很明顯,這個定義所包含的機構投資者是指專門投資於證券業並積極管理這種投資的金融中介機構,它把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大陸法系國家的銀行都排除在外,因此這種定義是不完備的。二是按照美國的《Black法律詞典》將機構投資者定義為:大的投資者,例如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以及用他人的錢進行投資的機構等。

  在中國,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等。

  在證券市場上,凡是出資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個人或機構,統稱為證券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從廣義上講是指用自有資金或者從分散的公眾手中籌集的資金專門進行有價證券投資活動的法人機構。在西方國家,以有價證券投資收益為其重要收入來源的證券公司、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各種福利基金、養老基金及金融財團等,一般稱為機構投資者。其中最典型的機構投資者是專門從事有價證券投資的共同基金。在中國,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具有證券自營業務資格的證券經營機構,符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投資管理基金

  機構投資者的特點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投資管理專業化

  機構投資者一般具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投資決策運作、資訊蒐集分析、 上市公司研究、投資理財方式等方面都配備有專門部門,由證券投資專家進行管理。1997年以來,國內的主要證券經營機構,都先後成立了自己的證券研究所。

  個人投資者由於資金有限而高度分散,同時絕大部分都是小戶投資者,缺乏足夠時間去搜集資訊、分析行情、判斷走勢,也缺少足夠的資料資料去分析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因此,從理論上講,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相對理性化,投資規模相對較大,投資週期相對較長,從而有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投資結構組合化

  證券市場是一個風險較高的市場,機構投資者入市資金越多,承受的風險就越大。為了儘可能降低風險,機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會進行合理投資組合。

  機構投資者龐大的資金、專業化的管理和多方位的市場研究,也為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提供了可能。個人投資者由於自身的條件所限,難以進行投資組合,相對來說,承擔的風險也較高。

  投資行為規範化

  機構投資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投資行為受到多方面的監管,相對來說,也就較為規範。一方面,為了保證證券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資金安全,國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範和監督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另一方面,投資機構本身通過自律管理,從各個方面規範自己的投資行為,保護客戶的利益,維護自己在社會上的信譽。

  機構投資者的啟示

  1、推出適應市場並且已經成熟的基金品種。中國已經允許國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需要相應地推出合格的國內機構投資者進入國際市場的相應制度,即QDⅡ。QDⅡ的原理大體與 QFⅡ相同,是在資本專案下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容許本地投資者往海外投資的投資者機制。在這一機制下,任何向海外資本市場投資的人士,均須通過這類認可機構進行,以便於國家的監管。基於此,可以順應客觀形勢需要,推出針對市場公開募集的國有股、國有法人股減持基金,吸納對此有著強烈預期的資金。最後,風險投資基金和期貨基金也可以適時推出,以適應一些追求比較高的風險收益的投資者的需要。

  2、進一步擴大市場。首先是擴大的股票市場的規模。在今後一段時間,要特別將大型藍籌股的發行放在重要地位,以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使得機構投資者有比較充足的投資物件。其次,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包括可轉換債券市場,為機構投資提供一個比較安全的市場。最後,要加快建立完整的證券市場體系,特別是要加快創業板市場推出的步伐。雖然在的國際環境下,全球創業板市場發展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是提供了更多的經驗和教訓,為小國創業板市場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借鑑作用。

  3、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全面引入做空機制。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只存在被動性做空,做多與做空難以形成良性發展,致使市場風險越來越大。而且,現存利益格局有進一步加強這種不平衡的趨向,主要是因為:⑴券商及其他中介機構基於收取更高佣金的想法會誘使投資者做多;⑵上市公司為了維護市場形象、通過配股及增發新股籌集更多資金也有引導投資者做多的意願;⑶管理層希望股票市場上漲以表現國民經濟良好發展的動向,以及股市上漲會帶來更多的印花稅等原因,也有維持市場向上的政策意向;⑷幾乎所有的投資者也只有在“牛市”的大背景下才能獲得比較豐厚的利潤,因而內心也希望市場呈現持續的“牛市”,而一旦市場出現不同的聲音時往往會表現過激的反應,以至於提醒市場風險的言論經常受到惡意的攻擊。

  4、革除證券投資基金的各種不良行為,完善基金治理結構。要解決上述問題,應該在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⑴在基金准入方面進一步強化市場的作用,允許符合條件的各類法人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打破現有基金公司的寡頭壟斷格局,實現基金業資源的優化配置。⑵讓基金充分流動起來,基金持有人有權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或變更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和基金託管人,使不合格或不作為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基金託管人完全退出市場。⑶借鑑國外特別是美國的成功經驗,積極嘗試組建公司型基金,並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廣。

下一頁更多有關“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