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麻頭的功效作用

  苧麻***學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蕁麻科苧麻屬亞灌木或灌木植物。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

  

  植物名:苧麻。

  生長環境:本品為灌木,喜生於稍隱蔽的地方,多為栽培,也有野的。山區栽培較廣,村莊屋舍旁,多有星散種植。

  分佈:原產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江西、湖南最多。

  入藥部分:根、莖。

  採集期:全年。

  自採地點:郊區荒地。

  性味:性味、味淡。

  功能:解毒、敷瘡瘍,未有潰者穿,已穿者有啜膿之效。

  主治、用量和用法:1、紅腫惡毒大瘡:生用去皮,搗爛敷患處;2、蛇頭纏指;3、恙蟲病瘡:用法同上。

  ***方歌***白麻頭治大惡瘡,纏指蛇頭不用驚,恙蟲病瘡無須怕,搗爛敷之體自安。

  附錄:***葉***治小兒鵝口:用鮮葉和米水蒸熱後,將葉蘸該米水洗傷口。

  參考資料:植物學稱白麻頭的為苧麻,草藥醫生都稱麻骨頭為黃麻煩,宜區別之,麻骨頭根莖如通草,為治麻疹藥,用於內服,白麻頭根結實,莖為肉質,有膠質,用於外敷。

  苧麻介紹

  形態特徵編輯

  亞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莖上部與葉柄均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近開展和貼伏的短糙毛。[1]

  葉互生;葉片草質,通常圓卵形或寬卵形,少數卵形,長6-15釐米,寬4-11釐米,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側脈約3對;葉柄長2.5-9.5釐米;托葉分生,鑽狀披針形,長7-11毫米,背面被毛。

  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為雌性,長2-9釐米;雄團傘花序直徑1-3毫米,有少數雄花;雌團傘花序直徑0.5-2毫米,有多數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狹橢圓形,長約1.5毫米,合生至中部,頂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長約2毫米,花葯長約0.6毫米;退化雌蕊狹倒卵球形,長約0.7毫米,頂端有短柱頭。雌花:花被橢圓形,長0.6-1毫米,頂端有2-3小齒,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狀倒披針形,長0.8-1.2毫米;柱頭絲形,長0.5-0.6毫米。

  瘦果近球形,長約0.6毫米,光滑,基部突縮成細柄。花期8-10月。[1]

  地理分佈編輯

  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江西、臺灣、浙江、湖北、四川,以及甘肅、陝西、河南的南部廣泛栽培。越南、寮國等地。[2]

  苧麻是中國特有的以紡織為主要用途的農作物,是中國國寶,中國的苧麻產量約佔全世界苧麻產量的90%以上,在國際上稱為“中國草”。[3]

  中國主要產地分佈在北緯19度至39度之間,南起海南省,北至陝西省均有種植苧麻的歷史,一般劃分為長江流域麻區***包括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華南麻區***包括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臺灣等省、自治區***、黃河流域麻區***包括陝西、河南等省及山東省的南部***。其中長江流域麻區是中國的主要產麻區,其栽培面積及產量佔全國總栽培面積入總產量的90%以上。[4]

  生長習性編輯

  生於山谷林邊或草坡,海拔200~1700米。[2]

  在中國,苧麻一般都種在山區平地、緩坡地、丘陵地或平原衝擊土上。土質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內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種植。若莖高1尺以上降霜,則危害更重。苧麻的宿根年限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頭麻約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頭麻幼苗5~6寸以上降霜時,將受凍害,生長點枯死,造成分枝,腳麻多,生長不良。莖葉茂盛,根蔸發達,要求土層深厚、疏鬆、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為宜,低於4.5或高於7.6的,應加以改良。

  苧麻原產熱帶、亞熱帶,為喜溫短日照植物。晝夜長短不僅影響苧麻開花的遲早,也影響雌雄花的比率。日長8-9小時能促進開花,但多生雌花;日長為14小時時則多生雄花。

  苧麻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25~30℃。低於6℃不能發芽。

  地上莖生長的適溫為15~32℃。早春氣溫低於3℃則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溫低於零下3~5℃的持續時間長,則地下莖受凍害。葉面積係數可達4~7。由於蒸騰量大,同時營養生長快,需要充足的水分。

  地下莖萌發出苗必須氣溫回升至9℃左右才能開始,6℃以下不能萌發出苗。實生苗不耐低溫,溫度降至0℃即凍死。地下莖剛發生的幼苗,耐寒性較強,即使遭到0℃的低溫也不會凍死,但它的耐寒性隨著幼苗的長大而下降。

  苧麻

  苧麻

  雨量及其分佈是決定苧麻生長好壞和纖維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苧麻要求年雨量在800毫米以上,而且分佈均勻。大氣相對溼度宜在80%以上。短期乾旱影響當季麻產量,長期乾旱不但全年減產,還會影響麻蔸發育,引起敗蔸。年雨量一般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充沛,但季節分佈不均勻,頭麻春雨多,而二、三麻又常遭乾旱,故三季麻產量極不平衡。尤其是山區、丘陵區,地下水位低,如果沒有灌溉條件,二、三麻的產量則往往低於頭麻。

  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對纖維產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合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乾旱,也會使麻莖生長受到抑制,纖維細胞壁木質化,降低纖維品質和產量。

  苧麻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以土壤含水量20~24%,或相對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85%為宜,少了乾旱,多了漬水,對苧麻都不利。湖區要特別注意漬水問題。麻地漬水,苧麻地下部呼吸作用受阻,病菌蔓延,硫化氫和還原性二價鐵、錳等有害物質大量產生,以致引起敗蔸,導致減產。苧麻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平原、湖區、丘陵區、山區的各種土壤,都可種植苧麻。最適宜的土壤是沙質壤土、粘質壤土和腐植質壤土。湖南農學院苧麻研究所對全省苧麻主產區土壤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物理、化學、礦物學特性等均進行了研究,發現丘陵坡腳、谷地古生代沉積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苧麻產量較高,品質優良。這些土壤的苧麻產量隨著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鉀素和水溶性硼和錳的含量增加,有利於纖維支數的提高。酸性土壤上纖維支數還隨著陽離子交換量、代換性鈣離子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土壤的酸鹼度對苧麻產量的影響也很大。苧麻在酸性土壤上***pH值4.4***,植株生長矮小,分株少,纖維細胞發育緩慢,產量低。在強鹼性土壤上***pH值8.0***,植株生長也不好,纖維細胞較短,胞壁較厚,產量也低。當土壤酸鹼度在pH值6.0~7.0左右時,植株生長健壯,纖維產量高。

  主要變種編輯

  苧麻***原變種***亞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莖上部與葉柄均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近開展和貼伏的短糙毛。葉互生;葉片草質,通常圓卵形或寬卵形,少數卵形,長6-15釐米,寬4-11釐米,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側脈約3對;葉柄長2.5-9.5釐米;托葉分生,鑽狀披針形,長7-11毫米,背面被毛。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為雌性,長2-9釐米;雄團傘花序直徑1-3毫米,有少數雄花;雌團傘花序直徑0.5-2毫米,有多數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狹橢圓形,長約1.5毫米,合生至中部,頂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長約2毫米,花葯長約0.6毫米;退化雌蕊狹倒卵球形,長約0.7毫米,頂端有短柱頭。雌花:花被橢圓形,長0.6-1毫米,頂端有2-3小齒,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狀倒披針形,長0.8-1.2毫米;柱頭絲形,長0.5-0.6毫米。瘦果近球形,長約0.6毫米,光滑,基部突縮成細柄。花期8-10月。[1-2]

  貼毛苧麻***變種*** 與苧麻的區別:莖和葉柄只被貼伏的短糙毛,無開展的長硬毛;葉片多為卵形,稀圓卵形,基部突收狹呈楔形;托葉基部合生。[1]

  在廣東、福建、安徽南部等地可能有野生,在廣東、江西、臺灣、浙江、安徽等地栽培。日本也有分佈。[1]

  用途同苧麻。[1]

  青葉苧麻***海南植物誌***與苧麻的區別:莖和葉柄密或疏被短伏毛;葉片多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頂端長漸尖,基部多為圓形***有時寬楔形***,常較小,下面疏被短伏毛,綠色,或有薄層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1]

  產廣西、廣東、臺灣、浙江、安徽南部,或栽培。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1]

  用途同苧麻。[1]

  微綠苧麻***雲南植物研究***與苧麻的區別:莖和葉柄被貼伏或近貼伏的短糙毛;葉幼時密被柔毛,老時毛變稀疏,無雪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1]

  產雲南東南部***金平***、廣西西南部***龍州***、臺灣。生於林中或灌叢中。模式標本採自臺灣。[1]

  栽培技術編輯

  繁殖方法

  苧麻纖維成份是纖維素,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對纖維產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全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乾旱也會使麻株生長受到抑制張細胞木質化,降低張品質和產量。

  中國苧麻主產區主要採用嫩梢扦插繁殖技術。其要點是剪取苧麻嫩梢,扦插於營養土中,在合適的條件下,髮根生長成小苗,煉苗後即可移栽。

  在苧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苧麻安全越冬是個關鍵環節。多年生苧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冬季降嚴霜後,地上部凍死,地下莖仍在緩慢生長、孕芽,但地下莖不耐長期的低溫,當地溫低於3~5℃時,將會受到凍害。麻園冬季培土不但可以防止凍害,而且有利於根和地下莖的生長,為來年頭麻的生長奠定基礎。切芽繁殖秋季育苗,苗床進行培土加覆蓋***稻草或地膜***,是有力的防凍越冬措施。三麻纖維成熟期,若溫度在17℃以下,對纖維發育不利。

  苧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有些麻區有盛產一、二百年不衰的麻園。根據生產力等方面的表現,可以將苧麻整個生命週期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老齡期。幼齡期一般只有一、二年,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在生長,相對而言,地下部增長更快。[4]

  如用傳統的分蔸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6倍,而用湖南農學院研究成功的切芽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達800倍以上。這是因為麻蔸具有“砍得愈小,發得愈快”的特點。壯齡期的苧麻,麻蔸豐滿,地下莖和根系都很發達,有效株多,植株高大粗壯,生長整齊,產量高。壯齡期的長短受生態環境及栽培技術水平影響較大。一般而言,山區三、四十年,湖區一、二十年。但生態條件適宜、栽培合理的麻園,壯齡期就長得多了。如永順縣、嘉禾縣,分別有230年、150年以上的壯齡麻,湖區沅江縣的丘陵地區也有80年的壯齡麻。但也有栽麻後三、五年就衰敗的麻園。老齡期苧麻,根和地下莖擁擠,弱蔸、缺蔸較多,麻株細弱,出麻率下降,產量低。根據衰老程度和衰老原因的不同,應該採取更新或翻蔸另栽等不同措施。

  苧麻一年內收穫次數,主要決定於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其次與栽培措施也有關係。如菲律賓一般年收五次,改善肥水管理後,二年可收十三次。中國華南一般年收三、四次,開花在後。種子12月初成熟。每季麻當地上部生長的時候,地下部也相應地生長,但是當地上部生長旺盛時,地下部的生長受到抑制,生長速度變慢。反過來,當地上部生長緩慢時,地下部的生長加快,相對生長率達最高峰。三季麻的相對生長曲線分別在5月下旬左右、7月下旬左右和10月上旬左右出現三個高峰。這是苧麻地下部生長加快和纖維積累較多的時期。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有:根腐線蟲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白紋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此外,還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苧麻疫黴病、苧麻莖腐病。

  蟲害有: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赤蛺蝶Pyrameis indica、黃蛺蝶Pareba uesta、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為害苧麻的金龜子,主要有銅綠多龜子、大黑金龜子、黑絨金龜子,此外,還有醜蛺蝶、銀紋夜蛾、卷葉蟲等。[4]

  主要價值編輯

  醫藥應用

  苧麻

  苧麻

  根為利尿解熱藥,並有安胎作用;葉為止血劑,治創傷出血;根、葉並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等症。嫩葉可養蠶,作飼料。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食用。[2]

  性味:性寒,味甘。

  歸經:肝經;心經;膀胱經。

  功能:清熱利尿,安胎止血,解毒。

  主治:用於感冒發熱、麻疹高燒、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孕婦腹痛、胎動不安、先兆流產、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痛、出血性疾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薰洗。

  用藥禁忌:無實熱者慎服。《本草經疏》:“病人胃弱洩瀉者勿服,諸病不由血熱者亦不宜用。”[5]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苧麻Boehmerianivea***L..***Gaud.的根。

  採收儲藏:冬春季採挖,洗淨,晒乾。[6]

  炮製:

  ⒈苧麻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6]

  ⒉苧麻根炭《醫學正傳》:煅存性。現行,取淨苧麻根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涼透。[6]

  ⒊苧麻葉可食用,在江西鷹潭一帶有7月半用苧麻葉子和米粉一起做成包子的習俗。

  飲片性狀:

  苧麻根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木部淡黃色,中間有數個同心環紋,纖維性,皮部灰褐色。周邊灰棕色至灰褐色。氣微,味淡,嚼之略有粘性。苧麻根炭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味微苦。[6]

  藥理:用野苧麻的提取物血凝浸泡大、小鼠尾端的人工創面,可使出血量減少,出血時間縮短;如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也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家兔肌內注射血凝後,凝血時間縮短,但血小板計數未見明顯變化。用浸有血凝的藥棉覆蓋於大鼠的肝、腎傷口,未見明顯的止血作用。從對苧麻的成分研究過程中,發現咖啡酸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因此人工合成了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鹽***,給家兔靜脈注射7mg/kg,或小鼠腹腔注射10mg/20g,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均顯著縮短,血凝酸胺在試管內無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但對60Co照射的小鼠能使白細胞及血小板顯著增加。

  毒性:血凝酸胺毒性極低,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583±80mg/kg。家兔靜脈注射,對血壓、呼吸無明顯影響,連續靜脈注射10日對心電圖及肝、腎功能也均無改變。

  臨床

  ⒈苧根散***《聖濟總錄》***治吐血不止:苧麻根、人蔘、白堊、蛤粉各10g。上4味,搗羅為散,每服2g,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方中苧麻根止血,為君藥。[5]

  ⒉***《福建中草藥》***治習慣性流產:苧麻幹根30g,蓮子、懷山藥各15g。水煎服。方中苧麻根安胎,為君藥。[5]

  ⒊***《梅師集驗方〉***治妊娠胎動,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苧根***去黑皮,切***15g,銀1塊,水9升,煮4升。每服以水1升,入酒0.5升,煎至1升分作2服***一方不用銀***。方中苧麻根安胎,清熱,為君藥。[5]

  名家論述

  ⒈《草木疏》:紵,亦麻也,科生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歲種也。荊揚之間,一歲三收,今官園種之,歲再刈,刈便生,剝之以鐵,若竹刮其表,厚皮自脫,但得其裡韌如筋者,煮之,用緝,謂之徽紵。今南越紵布皆用此麻。[6]

  ⒉《蜀本草》:苗高丈已來,南人剝其皮為布,二月、八月採。江左山南皆有之。[6]

  ⒊《本草衍義》:苧如蕁麻,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6]

  ⒋《綱目》:苧,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種。宿根亦自生。[6]

  ⒌《三農紀》:苧,植藝:收子作種,頭麻者佳,餘不堪用。霜降後收子晒乾,以沙土勻拌,盛筐內,遇種時以水試之,沉者佳。種宜春深,沙土為上,兩合土次之,劚土三四遍,作畦闊半步,長四五步,成畦種之,隨用潤上半升,苧子一合拌勻,撒畢以帚掃,苗生,有草即拔去。喜潤,不宜燥,但幹以水澆。約苗高三寸,擇肥土作畦移植,子生者三五年方可刈。苧已盛時,宜於周圍掘取新科移栽,則本科長茂。或三五年移,將根科最盛者,間此一畦,移栽彼一畦,此畦既盛,又掘彼畦,若此更代,滋生無窮,月月可栽,但得土潤為妙。根苗宜收室下,停露地即用苫蓋。若根見星月,即變野苧,不堪用。上以糠秕、烘,宜大糞和水,最忌豬屎,栽根,以刀截作半尺,臥栽,每穴二、三尺,各離尺五一窠,次年方堪再刈。若歲久科根盤結,宜分植。若欲致遠,密裹封固,禁見天日。[6]

  ⒍《植物名實圖考》:苧麻,《別錄》下品。《農政全書》謂苧徙絲,非苧,北地寒不宜。考《救荒本草》,苧根味甘,煮食甜美。許州田園亦有種者。蓋自淮而北,近時皆致力於棉花,禦寒時久,而御暑時暫。絺綌之用,唯城市為殷,故種蒔者少耳。野苧極繁,芟除為難,不任績。山苧稍勁,花作長穗翹出,稍異。[6]

  ⒎本草經疏》:“***苧根***《別錄》專主小兒赤丹,為其寒能涼血也。漬苧汁療渴者,除熱之功也。《日華子》用以治心膈熱,漏胎下血,胎前產後心煩,天行熱疾,大渴發狂,及服金石藥人心熱,罯毒箭、蛇蟲咬,皆以其性寒能解熱涼血故也。”[6]

  ⒏《醫林纂要·藥性》“孕婦兩三月後,相火日盛,血益熱,胎多不安。苧根甘鹹入心,能佈散其光明,而不為鬱熱,此安胎良藥也。”[6]

  ⒐《本草便讀》:“苧麻根,甘寒養陰,長於滑竅涼血,血分有溼熱者亦屬相宜。大抵胎動因於血熱者多,或因傷血瘀者亦有之。安胎之義,其即此乎。”[6]

  ⒑《本草衍義補遺》:“苧,大補肺金而行滯血,方藥似未曾用,故表而出之。”[6]

  苧麻

  苧麻

  ⒒《本草述》“苧根,丹溪謂其大補陰而即行滯血,是以補為行也。夫甘寒之藥能瀉火,此味止血淋,治丹毒,或入血分而瀉熱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則補陰活血之功,又豈徒以瀉熱與他味同論乎。其和血者便在補陰,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6]

  ⒓《本草正義》:苧麻根洩熱通利而下行,非胎動者所宜張山雷:“白苧性寒,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熱結等證,則有洩熱通利之力,是以《日華本草》謂其甘寒而滑。乃近人偏以為妊娠安胎之用,蓋以苧麻之質堅韌,取其堅固胎元之意。實則既寒且滑,必非胎動者所宜。且根主下行,尤為妊娠禁品。考古今醫藥諸書,惟《梅師方》用以治胎動忽下黃汁,此外殊不多見。丹溪且言其行滯血,則更與胎動大相刺謬,又何可為安胎套藥耶?”[6]

  ⒔《醫林纂要·藥性》苧麻根、葛根之異同汪紱:“苧根亦如葛,皆能養心清肺散火。但葛色白,入氣分,散陽明之火;苧色赤,入血分,散厥陰之火。散火即以補心也。”[6]

  生態作用

  苧麻

  苧麻

  水土保持

  中國現有坡耕地約3.2億畝,而南方地區坡耕地約佔1.6億畝,佔中國50%。中國坡耕地分佈廣、面積大、產沙量高。南方坡耕地的治理主要採取“坡改梯”這種工程措施,每畝投入至少需要1000~3000元,在有限的時間內國家財力無法全部解決。

  苧麻在南方坡耕地種植已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其枝繁葉茂、根系發達,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顯著,1986~***就苧麻保持水土進行了小區觀測,其觀測結果為:栽植第一年,苧麻地與原坡耕地的徑流係數和侵蝕強度基本上相同;從栽植苧麻的第二年起,無論是緩坡苧麻地,還是陡坡苧麻地,年徑流係數都小於0.06,年土壤侵蝕強度小於19t/km²,屬微度侵蝕,所以苧麻保持水土有著相當不錯的效果。

  同時還是一種可用於開發麻紡織品的優良經濟植物。苧麻是南方坡耕治理的一種費省效巨集、生態經濟效益並存,而且又符合中國國力的植物措施,推廣前景十分廣闊。

  減少土壤侵蝕量

  位於盆中丘陵區的大竹縣烏木灘水保觀測點和遂寧水土保持站的試驗觀測資料分析得出,種植苧麻的第一年,五度的坡耕地,土壤流失量由中度降為微度,連降兩級,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由4095噸降為210噸***下降95%***,屬允許流失量***小於或等於500***範圍:從第二年起,年土壤侵蝕量接近於零。

  15度的坡耕地,種植苧麻的第一年,土壤流失量由極強度降為輕度,連降三級,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由11040噸降為725.4噸,下降93.4%;從第二年開始,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都在6噸以下。25度的坡耕地,種植苧麻的第一年,土壤流失量由劇烈降為強度,連降兩級,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由19725噸降為5529噸,下降72%;從第二年開始,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都在20噸以下。

  苧麻保持水土的成因分析

  ⒈苧麻根系發達、固土力強。苧麻屬深根型植物,蘿蔔根粗長,根系較多,入土較深,一般入土達50釐米以上,大部分細根分佈在35釐米左右的耕作層中,固土力特別強,保持土壤不流失效果好。[4]

  ⒉苧麻覆蓋率高、時間長。苧麻地上莖高而密度大,一般高達2m左右,最高可達3m,每窩分櫱為10~20株,稀植的可達數十株。苧麻一年生長三季,上下兩季麻的銜接很緊,間隙時間短,一般上季麻剝打後7~10天,下季麻即可長出幼苗,15~20天內可長到1.0~1.2m高,葉片較大,綠葉一遍,非常茂密,多層覆蓋麻地,覆蓋度可達100%,且覆蓋時間長,一般生長期覆蓋時間約為9個月左右。苧麻覆蓋後,既減少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溼潤,降低土壤侵蝕量和地表徑流量,又有利於苧麻生長。[4]

  ⒊提高覆蓋度、減少地面沖刷。每季苧麻剝打後,麻桿、麻葉還土,直接覆蓋麻地表面,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可防止收麻後覆蓋率低時暴雨沖刷表土,提高地面覆蓋度,降低暴雨的侵蝕力,增強土壤抗蝕力和入滲力,減少表土流失。[4]

  ⒋苧麻一年栽種、多年受益。苧麻既是深根型植物,又是多年生植物,再生能力也很強,一年三季,年復一年,當年栽種,當年受益。在雨季一般只是中耕除草,不深翻地,每年在冬季實行深中耕,翻鬆土,與此同時將雜草,稿杆和落葉等一道埋入麻地行間,既解決了苧麻生長所需的有機肥料,又能使土壤疏鬆。苧麻不用深翻覆種,一年栽種、多年受益,保持水土、效果最佳。[4]

  苧麻與經果林、水保林保持水土對比分析

  ⒈搞蝕對比。通過1986-***苧麻與疏幼林保持水土的小區觀測,從栽植苧麻的第二年起,無論是緩坡苧麻地,還是陡坡苧麻地,其年徑流係數都小於0.06,年土壤侵蝕強度小於19t/km²,保持水土效果都相當於已種植5-7年的20度疏幼林地,水土流失特別輕微,抗蝕力特別強。[4]

  ⒉時間對比。苧麻屬多年生植物,再生能力很強,一年三季,生長也很快,當年栽種,當年見效。第一年幹麻畝產可達80公斤左右,第二年就進入豐產期,其幹麻年畝產為150~200公斤。苧麻生長期很長,一般在50年以上,只要不更換品種,苧麻就可以年復一年地生長,是一種具有長久效益的經濟作物。若栽植經果林,一般3~5年才進入豐產期,且鬱閉度只能達到70~80&,而苧麻一年後就進入豐產期,鬱閉度可達100%;經果林一般10年左右就要退化,需要更換新的品種或嫁接幼苗,投工投資較大,對保持水土也很不利,而苧麻可以永遠再生,產量不減。退耕地植樹雖然效益也很好,但“十年樹木、百年樹眾人”,前十年樹木生長很緩慢,一般十年後才能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間伐後還需要復植,投資相應增多,且十年內樹木的鬱閉度也只能在70%左右。所以栽植經果林和樹木還不是一項“吹糠見米”的措施,而種植苧麻,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覆蓋率高、抗蝕力強,保持水土效果好。[4]

  綜上所述,將毀林開荒地及25°以上的坡耕地有計劃地改種苧麻和在坡耕地較多、糧食比較富足的地區種植苧麻,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很有效的一種植物措施和途徑,又是一種投資省、時間短、見效快、覆蓋度高的短、平、快經濟作物。麻纖是紡紗的上等好材料,隨著科技的發達、工業的發展,麻纖需要量相當大。所以,種植苧麻既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又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是治理水土流失值得推廣的一種植物措施和有效途徑。[4]

  工業紡織

  苧麻的莖皮纖維細長,強韌,潔白,有光澤,拉力強,耐水溼,富彈力和絕緣性,可織成夏布***湖南瀏陽及江西萬載等地出產的夏布最為著名***、飛機的翼布,橡膠工業的襯布、電線包被、白熱燈紗、漁網、制人造絲、人造棉等,與羊毛、棉花混紡可制高階衣料;短纖維可為高階紙張、火藥、人造絲等的原料,又可織地毯、麻袋等。

  ⒈在各種麻類纖維中,苧麻纖維最長,強力最大,纖維略粗。纖維長度比最高階的棉花還要長二、三倍到六、七倍,苧麻纖維比亞麻,***粗二到三倍,而且纖維端呈尖銳狀,接觸面板有刺癢感,國際上不被認可做直接接觸面板的紡織面料。

  ⒉原麻脫膠精製後,纖維外觀顏色潔白,有絲樣光澤。

  ⒊苧麻纖維構造中的空隙大,透氣性好,傳熱快,吸水多而散溼快,所以穿麻織品具有涼爽感。

  ⒋苧麻纖維強力大而延伸度小。它的強力比棉花大七、八倍。

  ⒌苧麻纖維不容易受黴菌腐蝕和蟲蛀,而且輕盈,同容積的棉布與苧麻布相比較,苧麻布輕百分之二十。

  莖部韌皮纖維有光澤,耐黴、易染色,為重要的紡織作物,優質紙原料。且與華夏文化傳統連線深厚。古代的五種麻之一。苧麻所織的布被稱為夏布。夏布也就是夏天所用的布。從種麻開始,每年春、秋季各摘採一次,經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工序純手工紡織成布。新夏布如很硬,必須放在水鍋裡適量放入鹼水,進行煮練,取出用衣槌搗練,使它柔軟。幅寬二尺二寸。每匹大約45-60釐米寬。苧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製成白紵、白紵細布。《禮記》中的深衣即由苧麻所制。《樂府白紵歌》曰:“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餘作巾。”中唐時“漚紵為縕袍”、“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乃是一種時尚,以至於唐人到了“裁衫催白紵”的痴狂程度。白紵細布染色後被稱為紵絲,多用於製造官袍。

  苧麻布的製作要由種麻,浸麻,剝麻,漂洗***日晒夜露***,績麻,成線,絞團,梳麻,上槳,紡織等12道手工工序組成,一道也不能少。由於夏布所用的原料苧麻膠質重,成麻不規則,因此無法用機器大規模生產,製作又頗受天氣影響,使其身價倍增,供不應求.全手工苧麻夏布主要品種有:本色,本白等夏布,廣泛應用於服裝,家紡,家居,鞋帽,門簾,窗簾,床上用品,沙發,抱枕,坐墊,靠墊,餐墊,桌布,檯布,壁掛,燈罩,包袋,保健系列產品,有創意的設計者,可以用生產的各種不同夏布,設計製作具有全新理念的家居,文化,旅遊,裝飾用品。

  手工夏布

  全手工夏布:因其纖維長,結實,織物冬暖夏涼,“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曾被歷代列為貢布,成為皇室和達官貴族喜愛的珍品,20世紀30年代曾獲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

  ⒈全手工夏布牢實、挺括滑爽、透氣排汗、吸溼性好,傳脂、傳熱能力強,穿著舒適、涼爽,而且它縮水小、著色力強、不易變形,不易褪色、易洗快乾;

  ⒉全手工夏布可防汙、抗靜電,灰塵不易吸附;

  ⒊全手工夏布能抑制細菌滋生,由其加工成的服裝和床上用品有抗菌保健功能。

  膳食營養

  苧葉粄為客家特產,它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備受鄉親和遊子的喜愛。苧葉粄一年四季均可製作,尤以春夏兩季為佳。[7]

  製作方法:摘取新鮮雛嫩苧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於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團,然後把粄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後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風味。常吃苧葉粄,能耐飢渴、長力氣,除面板疾患,強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