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文化教案及反思
《衚衕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並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衚衕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衚衕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2、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用文化眼光品評現實生活,透過生活現象看到其隱含的文化內涵的能力。
教學重點:1、概括要點,提取精要。2、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1.同學們如果到了北京去旅遊,.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勝古蹟?
“如果想要真正瞭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衚衕與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氣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兩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統一中國,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現在的北京***,並對大都進行了城市規劃,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宮,象徵著天子至高無上的威嚴,周圍便是遍佈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衚衕和四合院,時至今日,北京的衚衕已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滄桑了.今天我們來學習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藝小品文《衚衕文化》,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衚衕文化。”
2.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歌曲,看一看圖片
展示Flash課件,看圖片,聽歌曲<<北京的衚衕>>,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麼特點?
二.學習1——4段,概括要點,掌握衚衕特點
課文中哪些段落也寫北京的衚衕?各段落中哪些句子點出了衚衕的特點?根據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點。
明確1——4段,從北京胡同方正, 取名,寬窄,網路幾方面寫出了正,俗,多,靜的特點。
三.學習6——12段,突破重點,理解文化內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衚衕”,而本文的題目是“衚衕文化”,因此本文的重點應是“文化”。衚衕是一種建築,怎麼會成為一種文化呢?其實文化的範疇很廣,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為天,我們就以飲食文化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種潑辣豪爽的性格;廣東人什麼都敢吃,一種敢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質承載著一定的精神財富,可以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習慣,思想性格.那麼衚衕作為一種建築形式,它也是一種文化形態.衚衕裡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幾段提到衚衕文化?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那麼什麼是衚衕文化?***第五段,承上啟下,我們通常說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3.研習6——9段
教師進行小結並進而過渡到下文。那麼,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安靜的衚衕裡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樣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第六段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這種封閉的文化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6——9段,找出關鍵詞句,並進行概括。
明確:四個方面來寫:居住:安土重遷*** 安於現狀,不思改變,封閉保守的心理***
人際:過往不多 ***心靈缺乏真正的交流,內心是封閉的***
飲食:易於滿足 *** 惟我獨尊的優越感,拒絕了外界有價值有意義的好東西,故步自封***
處世:冷眼旁觀 *** 關鍵詞“過”“鬧”過去了,在人們心中留不下印跡,心中激不起波瀾,形容短暫與無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
比較閱讀,展示課件***1*** 有窩頭,就知足了。 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有窩頭,較好。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較閱讀完之後,加深對衚衕文化內涵的理解。原文口語,選擇四種具有代表性的尋常食物,形象地勾畫出北京市民貧苦的生活境況和知足常樂的心理。一聲“嘿”,道出內心的驚喜,美滋滋,樂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備。
小結:北京人安土重遷,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懷舊情結;北京人易於滿足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知足常樂的心態,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謹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閉保守的種種表象,其實質是什麼呢?衚衕文化的精義是什麼?“忍”。怎樣理解“忍”,用書上的八個字概括。“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研習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來表現北京人的“忍”?
***1***《八月驕陽》 關鍵詞: “ 順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麵就行”
***2***電梯事件 重點品味“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 活畫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逆來順受,最後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滿調侃的語氣。
四,探究衚衕文化形成的根源
這樣一種封閉保守,易於滿足的文化形態是怎樣形成的呢?讓學生深入探討
1.北京城的建築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歷史。北京是封建時代中央集權的中心,面對皇權的威嚴,朝代更替,社會動盪,歷史變遷,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狀態又是怎樣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讓他們苟活下去,面對皇權,維持草民僅有的一點尊嚴。特定的歷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態.
衚衕文化便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其實這不僅是北京人的一種傳統心態,試想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所以封閉守舊是一種民族心理,慣於忍耐是一種民族性格。
五,探究情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衚衕文化也將最終走向沒落.面對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汪曾祺老人的心裡,湧起的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聽朗讀,談感受。
教師簡單點拔:懷舊、傷感而又豁達的感情。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並喜歡衚衕文化,所以當他直觀地面對衰敗的衚衕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再見吧,衚衕。”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六.拓展延伸
衚衕的衰落導致衚衕文化的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在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們展現出怎樣的文化呢?那麼今天的北京還是這樣封閉保守,不思進取嗎?新時代的北京人又有著怎樣的精神風貌呢?
衚衕文化反思
這堂課我整體上是不滿意的,我堅持了我的堅持,並且完成了我的設想,但是並沒有多少成就感。
以前一直認為一堂課好不好,關鍵在於是不是流暢,這堂課讓我想的是,如果流暢是以剔除了很多豐富性為代價的,這樣的流暢是不是有價值,這裡邊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是課堂環節的轉接不應該是老師的一意孤行,而是學生思考的“火候”到了自然轉接的時候,這個“火候”怎樣算到點了,是需要老師來拿捏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課堂上的功夫很重要的一塊就在這兒。
這是上完課後總體的感受,後面我將就做課堂實錄的過程中發現的具體問題來記錄自己的思考:
課堂語言的表述。一方面是自己的課堂語言,感覺好囉嗦,很多地方說話不嚴謹,思考的緩慢帶來的是語言表述的零碎。所以想的是,為什麼思考會緩慢?是我對文字的熟悉、參透的程度不夠,還是對學生的回答即時的反應遲鈍,這遲鈍裡自然有些是天資稟賦的原因***這暫且擱置***,是不是也有過於顧及自己的言說內容的緣故,另一方面,我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回答問題的語言也是斷斷續續的,我就在想孩子們課堂言說的習慣與我自己的表述習慣應該是有關聯的。我發現,我常常急於幫孩子“披荊斬棘”,用解釋與重複去帶他/她找到那個預設的答案***在瞎摻和啥?***我也會很突然地帶孩子轉移注意內容,那是我用自己的思路強勢地介入了孩子的思考程序,這兩種做法的後果是打斷了孩子的表述,長此以往孩子的表述怎麼會流暢?從課堂實錄的重溫,我深感自己修煉課堂口頭表達的必要,此外一個語文老師教了孩子一兩年,應該在培養孩子的表達習慣上下點功夫。
課堂推進過程中的評價。我的評價基本以重複、豐富學生的所言為主,我在想除了這樣的評價方式,課堂互動中的過程性評價還可以有哪些方式?有些教育學的書上介紹過一些方法,比如由師生的評價轉換為學生之間的評價探討,當時在實際教學中,我總會忍不住“揭竿而起”***這麼強勢幹嘛?***前些日子讀到一句話,說“忘掉自己的方法是真正地關心別人”,在課堂上就是你真正關注學生的想法,這樣才不會老想著我要說什麼。這要修煉到怎樣的境界啊。此外,評價的一個原則應該是以肯定孩子的正確內容為主,我常常會放大孩子回答中不妥當的地方,好像很怕會引起同學們的誤解。事實上,一些個性化的解讀本身就是很小眾的,不必過分強調。
整體的流暢和區域性的透徹。如果決定全面地解讀文字,面鋪得很開,那麼在停留處務必讀得透徹。有一兩處語言的品味。既然決定品味就品味到十足,講解得明晰透徹些,不要捨不得給時間。趕時間的課堂行進總是容易因為匆匆而顯得膚淺。
這次課堂教學與課後的交流,讓我想明白了一個問題:關於語言的品味。我曾經問過範老師:語言的品味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第一次聽一位前輩老師那麼強調語言的品讀,我都傻了。因為我慣常把文字意義的解讀放在第一位,語言的品味在我看來是在解讀中順帶完成的,換句話說是可有可無的,我從來沒有在語言素養的層面上去強調語言品味的重要性,也許是我不太清楚語言究竟該怎樣去品味,除了修辭、手法之類的分析之外。現在回過頭來看,文字意義讀得透不透、經不經得起推敲,基點還是在語言。語言中本身就藏著文字的要義,真的讀懂了,語言文字就是開啟文字意義的“鑰匙”。文字的語言是河流,我們是淌著水流走進文字的。語言的品味就是文字解讀的本身,它既是手段同時也是目的。這道理真正的明白,是在這次課後的失落感中。在課堂上,老師作為引路者要思考的是怎樣帶領孩子們去品味語言,一定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嘗試,當然前提是尊重文字的個性,把握好學生們的閱讀起點。我們要思考的是怎樣品讀的方式。
如果再教《衚衕文化》,我對教學設計會做這樣的調整。如果是2課時,我基本會保持這樣的環節設計,但是在語言品讀部分會給予充足時間。如果是1課時,我的教案調整會比較大。具體的設想是這樣的:
行文思路會在學生閱讀中簡單的陳述完畢,重點是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調整後的教學設計附在文後,寫得比較簡單,很多內容需要根據學生的預習作業做補充。
- 衚衕文化教案及反思
- 愛心捐款感謝信的範文7篇
- 人教版高中數學說課稿
- 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計劃範文3篇
- 女生亞麻色頭髮好看嗎
- 黃玫瑰代表什麼
- 黑頭元凶是什麼
- 安迪包奕凡床戲在第幾集_歡樂頌第二季安迪和包總吻戲床戲視訊片段圖片
- 描寫孤獨的詩歌有哪些
- 好吃正宗的韓式炸醬麵做法步驟
- 入黨群眾評議
- 頸椎增生自我治療方法
- 秋季有哪些飲食養生小常識
-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計劃
- 適合學生瘦身的方法
- 安居房和保障房的區別
- 精美的手寫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 挽留女朋友的話
- 營銷溝通戰略有哪些內容
- 參觀紅軍長征圖片觀後感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