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親讀後感

  《我的母親》是一篇回憶母親的散文,文字質樸無華,情真意切。 那讀者如何看這篇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讀著《我的母親》這篇文章,不禁使我想起了每天早晨的那頓早餐……

  早晨,我吃著“豐盛”的早餐一個肉鬆麵包和一杯牛奶。而媽媽她卻在吃一個剩饅頭和昨天晚餐剩下來的一盤菜。我的媽媽,讓別人吃著香噴噴的麵包,自己卻吃著剩飯剩菜。媽媽為什麼沒有為自己考慮?因為母愛。

  正如日本鬼子進城搜家,“我”***老舍***的母親卻一點兒也不害怕,為什麼?還是母愛!母愛讓她不害怕,母愛讓她堅強地保護著自己的兒女,使他們不受傷害。母親是偉大的!

  母親常年受“我”姑姑的氣,卻沒有一絲抱怨,而姑姑去世的時候,她的家產母親一分錢也沒有分到。母親吃苦耐勞,忍耐,不貪財,這些精神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老舍寫了這篇文章,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簡樸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裡的花,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已沒了根。

  《我的母親》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讓我受益匪淺。

  篇二

  在以前,我從來不知道平民寫家老舍的母親。但是今天,我讀到了老舍先生寫的《我的母親》。

  老舍先生的作品似一段美妙動聽的音樂,又似一壺沁人心脾的濃茶,讓人回味無窮。

  他的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給親友鄰居們幫忙,她總是跑在前面:她會刮痧,她會給孩子們剃頭,她會給少婦們絞臉……凡是他能做的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寧吃虧,不鬥氣。

  老舍先生的母親有一點和我的母親很像,那就是隻要讓孩子過得好自己做什麼都行。

  一天,我們上體育課,運動了很長時間,在回家的路上我肚子就自己唱起了“空城計”。於是一到家我就往沙發上一坐,鞋子一扔,照例向廚房裡面喊:“我餓了,快點做飯。”過了一會還是什麼動靜也沒有。我又喊道;“媽,你在哪呢,我餓了,快點出來做飯。”過了一會媽媽扶著牆慢慢的走了出來,臉上沒有多少血色,雙眼無力。我問她:“媽媽你生病了嗎?”媽媽說:“兒子,媽媽今天不舒服,你等你爸回來再給你做。”我立刻任性的說:“不嘛,我現在就要吃。”剛說完我知道我說錯了,我不能讓媽媽有病在幹活了。我又不上了一句:“媽媽,你別做了,我去外面買一點吃的就行了。”誰知媽媽卻說:“不用了,媽媽給你做。”說完媽媽就走進了廚房。

  天暗了下來,開啟燈媽媽切菜時的影子映在地上,以前媽媽的影子是挺拔的,而現在的影子卻是彎曲的。切菜的聲音也有以前的“噹噹噹”變成現在的“噹噹噹”。有一陣酸楚的淚在我的眼中徘徊。

  過了一會,菜炒好了,媽媽端出來了,我上前一看,是一盤魚香肉絲。媽媽又找來一個蘋果說;“兒子,媽給你削蘋果吃。”正當這時媽媽一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劃了個口,血順著手指滴在那盤菜裡,媽媽見狀立刻端起盤子並說;“媽媽給你重做。”我立刻把盤子搶過來說;“好好的不用重做。”雖然這盤菜已變了味,但是,變得這種味道叫母愛。

  這就是我的母親,擁有與老舍母親的品質的一位母親。

  篇三

  《我的母親》是篇叫人落淚的摯情之作,這篇文章讓我很受感動。文章作者老舍主要記述“我”的父親去世以後,母親非常辛苦,整天都為人洗衣服,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父親的姐姐與我們住在一起,她脾氣很壞,常常欺負母親,母親卻任勞任怨。而姑姑死時,母親一分錢也沒有分到。日本鬼子進城搜家,母親一點兒也不害怕,卻堅強地護著“我”。母親在“我”出國的時候病死了。文章以“心痛!心痛!”結尾,讓讀者們落淚。作者怎麼能不心痛呢?

  文章通過記敘母親一生的身世、經歷、性格及遭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母親的無限敬愛和無以報答母親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著典型東方女性性格特徵的平凡而偉岸的母親形象。首先,這篇文章多處運用了刻畫人物的寫法,使母親的形象活靈活現.此文章能感動我,是因為文中列舉了老舍母親的生前往事.沒有普希金的波瀾壯闊,也沒有文一多的特殊見解.有的,只是對母親一顆真切的心.

  母親非常窮苦,但她還要養著自己的兒女,她整天為人們洗衣服,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從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天天為人們洗服裝,母親為了什麼?母親為了兒女的生活,甘願受苦,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啊!


我的母親老舍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