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與學生髮展觀,都是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它們之間有著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絡,並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中。八年級數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第十二章第二節的內容,主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進行證明,而我所講授的是第一課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SSS***》,它是後面幾種判定方法的基礎,也是本章的重點及難點。教材看似簡單,仔細研究後才發現,對八年級學生來說有些困難,處理不好是難以成功的,況且對學生以後學習幾何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上這一課時,我精心設計,從確定一個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實踐操作,相互交流驗證,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認真備課,教學設計整體化,內容生活化。首先我讓學生動手剪兩個三角形使其全等,既提問複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又很好地過渡到確定一個三角形需哪些條件的問題上來,然後以“配玻璃”引入新課,激起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覺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從而設計一個探究問題:怎麼畫一個三角形就能和剪的三角形全等?你認為至少需哪些條件?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讓學生自由交流討論、大膽猜想,在課堂上引導讓學生髮現問題並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

  二、重點關注:“一個條件、“兩個條件”包括的情形,以及不能形成的原因,讓學生自行找出***或老師引導***。通過這節讓學生實踐,形成認知。

  三、認真設計了“邊邊邊”定理判定的演示,形成直觀印象,課前我準備了每兩根長短相同的6根小木棍,讓學生擺成兩個三角形,猜一猜是不是全等?後通過重合驗證所猜結論,以及所需的結論。

  四、利用尺規畫一個三角形和手中剪的三角形全等,引導學生試著畫圖,並讓學生髮現存在的問題,最後給出確的畫法,以學生的畫圖為主,展開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實踐中獲得“SSS”條件,培養學生探索、發現、概括規律的能力。

  本節課在難點的突破、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手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以後教學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1***提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如紙、剪刀、圓規等***,分組時,優差互補,讓人人學有所得。***2***教學時應多關注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後,雖然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但少數後進生仍然不理解。***3***要多列舉學生中的案例,如:補全損壞的三角形。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考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儘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平臺,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結構,發展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髮展服務,這正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

  從本週起,我們將學習《全等三角形判定》,對於剛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這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幾何與代數最大的區別是:幾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代數中特別是函式則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就本章內容,希望能給我們的孩子點燃學習的火種,指明學習的方向,其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就這麼簡單。

  我用四課時完成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學習。我的最大收穫就是無論證明何種型別的全等題,學生都很少出現用SSA***假命題***證明全等的情況,而且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能比較清楚地表達驗證的過程,並準確選擇方法進行全等三角形的證明。所以說,本部分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既給學生留下了比較充分地探索空間***如第一節課***,又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出發***如第二課時***,同時注重了必要的練習鞏固***如第四節課***。就第三節課來說,首先,本節課設計了探究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好奇心得以持續發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想、操作驗證、歸納概括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問題的本質理解更為深刻。學生不僅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而且明白為什麼可以通過它們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也對“邊邊角”不能作為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

  反思整個過程,我覺得做得較為成功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設計整體化,內容生活化。在課題的引入方面,然學生動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問複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又很好的過度到確定一個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的問題上來。把知識不知不覺地體現出來,學得自然新鮮。數學學習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輕鬆有趣。

  2、把課堂充分地讓給了學生。我和學生做了些課前交流,臨上課前我先對他們提了四個要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嘗試,踴躍發言。其實,這是一個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是激勵彼此的過程。在上課過程中,我儘量不做過多的講解,通過引導讓學生髮現問題並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

  3、在難點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這堂課前,我一直擔心學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現理解困難。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兩邊長分別為6cm和8cm,並且這兩邊的夾角為45度的三角形,並要求相互之間互相比較發現製作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後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邊角邊公理”,即: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及其夾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全等,簡稱“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