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陳子昂生平簡介

  陳子昂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初唐時期詩文改革創新的人物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陳子昂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陳子昂生平簡介

  陳子昂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也是文學家,字伯玉。是梓州的射洪人,也是今天的四川人。

  因為曾經擔任右拾遺,又被後世之人稱之為陳拾遺。陳子昂年輕的時候就很傑出,生在富裕之家,年少的時候相當俠士,因此不愛讀書。後來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努力讀書,因為對政治有著空前的熱情還有遠大的抱負理想,陳子昂在他24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在當時被武則天看中,就授予他麟臺正字之職。皇上也多次召見他,詢問陳子昂對於國家政事的看法,陳子昂的話很多都很懇切而且又率直的。後來被提升為右拾遺。但是因為他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因為根據當時的局勢,對於武則天的一些舉措提出了批評意見,但是又不被採納和聽取,最後還因為被當成是逆黨而被武則天關進了監牢。

  陳子昂在26歲、36歲時兩次跟從軍隊去了邊塞,對邊塞的防禦也很有天賦。在那個時候,陳子昂也寫下許多詩篇,這些詩歌反映當地百姓的痛苦,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因為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的憂鬱。但是在陳子昂東征之後,在他38歲的時候因為服侍父親,就辭官回到了家鄉,但是不久之後他的父親還是死了,之後陳子昂被人指使讓當地的縣令段簡迫害,冤死在了獄中,那個時候的陳子昂才只有四十二歲,就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

  陳子昂是什麼樣的人

  陳子昂雖然是靠讚美武則天上位的,但是他也是一個敢於實話實說的人,武則天準備在四川開鑿蜀山,用於打擊生羌人,陳子昂就向武則天述說百姓的苦難,提議取消這個計劃。可以看出,陳子昂是敢於為百姓說話,哪怕是違了當朝皇帝的意思。

  陳子昂後來去了邊塞,在邊塞,他了解了戍邊將士的辛苦,也瞭解邊塞的百姓一邊受到朝廷的徭役之苦,一邊又受到當時的遊牧民族的侵擾之苦。陳子昂將自己的所有感觸寫在了詩中,成為著名的邊塞詩人。

  陳子昂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扶危救困的人,他不愛惜錢財,將錢財送給需要救濟的人,因此在當地有著很好的名聲。平時喜歡打抱不平,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俠客。

  陳子昂還是一個善於創新的人,在當時,南北朝的詩歌還是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陳子昂卻主張寫詩應該有新的特色,應該將自己的情感在詩中抒發出來,這樣才可以使得詩篇更有意義。陳子昂憑藉自己的創新精神,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了唐詩發展的推動人。

  陳子昂的代表作

  陳子昂一生當中,共作了近一百首詩,但是,就陳子昂代表作來說,那就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吧!

  陳子昂一生中,被髮配從軍兩次,感遇就是他在從軍中感受的真實表達,也是他對當時的時事政治的看法,同時也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的感嘆。

  他善於用其他東西來比擬自己。例如,在感遇的第二篇中,他就通過幾種花的相互比較來說明自己的意志。他說蘭花不像菊花清高,不像牡丹傲嬌,它就只保持自己的清雅。這其實就是代表了他自己,他在仕途中會一直秉持著公正,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孤芳自賞,不搞小群體,他會在堅持自己的堅持的前提下,同意別人對的東西。

  從陳子昂代表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從軍的過程,有許多關於軍隊的見解,但是他提出來後,並沒有人採納。其實對於仕途他也是無奈的。他雖然有一腔的才能,但是卻沒辦法施展出來。在第二首詩中,他感嘆秋天易到,蘭花容易凋零。其實是說,時間過得很快,自己都快老了,但是自己的政治抱負卻還沒能施展出來。

  而就其代表作第三十八首來說,它主要是反應當時朝廷建立了大批的寺廟,而建這些建築的錢都是來自民間,所以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幸福。他看到這一點就直接將自己詩歌吐槽的物件指向了朝廷,表明他對此事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