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情濃意深,感人肺腑。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

  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用說,這就是人人知曉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王維寫的。當時,他去外地謀生,重陽節的時候,他看見家家戶戶都興高采烈地出去登山,便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於是,他拿起筆,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讀完這首詩,讓我想起了在老家山東的爺爺。那天是中秋節,我讀著這首詩,便走到陽臺觀望月亮。在月亮中,我彷彿看到了爺爺的身影,正笑呵呵地看著我。爺爺今年已經70多歲了,滿頭白髮,滿手老繭。不知道爺爺是否也在望著圓盤似的的月亮思念著我們呢?

  我想:只有分隔兩地的親人才能真正體會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真情實感吧。

  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大詩人王維的不朽佳作,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當年,遠離家鄉,因為工作繁忙,連續幾年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鄉和親人。眼看重陽節又到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變得更加濃烈,他想:此時此刻,家鄉的兄弟們都插著茱萸在登高呢,唯獨就少我一個人!家鄉的親人哪,你們可知道我有多麼的想念你們呀!想到這裡,詩人便隨口吟出:獨在異鄉為……

  現在,“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全體華夏兒女在過節時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共同心聲。

  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在陌生的地方就是陌生的客人,每到重陽節王維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王維想在故鄉的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遠眺思念著我。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登高遠眺了,卻偏偏少了我一個。從這幾首詩句中我知道了王維在遠方的心情,還感受到王維在遠方的心情很迫切,從中讓我們體會到王維和家人的感情真深呀。

  四

  今天,我把以前學過的古詩翻了翻,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這首古詩主要講了:作者王維獨自在異地他鄉做客,每逢節日來臨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在生活中,像作者王維的人很多,我就是其中一個。我的老家雖然離深圳不是很遠,但我們並沒有經常回去。最疼愛我的爺爺奶奶和其他親人也都在老家,每次到了老家過節的那幾天,我總是睡不著,時時刻刻想念著家鄉的親人,我盼望有一天家鄉的所有親人都能來深圳跟我生活在一起,也希望爸爸媽媽能經常帶我回家鄉看親人。

  五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

  本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系人而作.詩人此時正在長安考取功名,對他來說,長安雖極具吸引力,但畢竟是舉月無親的“異鄉”茫茫人海中的遊子怎麼能不孤獨寂寞?後兩句,詩人沒有寫自己困未能與兄弟們團聚而心存遺憾,而是說“遍插茱萸少一人”,既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在登高那天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正在他鄉求取功名的詩人。

  現在我才知道,遊子的心情,正如這首詩一樣,充滿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