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初中生的最佳學習方法

  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鐘學習時間。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並能堅持始終。

  2.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並要求自己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學習任務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時間段的學習中去。

  3.各學科全面發展,不偏科的習慣

  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發展全面的複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學生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這就要求中學生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科更要努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興趣。對不喜歡的學科或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科,可以適當降低標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初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然後要求自己去完成。這是克服偏科現象的有效方法。

  4.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5.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資訊,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資訊,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中學生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能否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學習,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分析;大膽發言,展示思維。

  6.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巨集亮,表述清楚。

  7.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絡、與生活實際的聯絡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於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8.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有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9.課後複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複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絡,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形成知識結構或提要步驟式知識結構。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複習。

  10.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

  11.階段複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12.自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習慣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實現未來發展的關鍵。中學生應該隨時注意運用如下步驟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臨的問題。***2***蒐集相關問題的所有資訊。***3***打破原有模式,從八個方面嘗試各種新的組合。包括改變方向,改變角度,改變起點,改變順序,改變數量,改變範圍,改變條件,改變環境等等。***4***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5***讓大腦放鬆,讓思維掠過儘可能多得領域,以引發靈感。***6***檢驗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決作業難題的有效方法。

  學無止境,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要善於借鑑他們比較好的學習經驗為己所用。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乘風破浪,早日達到勝利的彼岸!

  二

  一、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高效率掌握知識的保障。深刻地理解課本,要注重課前的預習,可以記下不懂的地方,上課時著重注意。在測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後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瞭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並記下來。這樣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勢;這種需求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我們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 課堂上認真聽講:有一個小方法,就是上課時目光跟著老師移動,可以儘量避免走神。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數學書上那些例題,我一看就懂,老師還不是都照著書講下來,還不如我自己看。事實證明,自以為是的確是不好的習慣。同樣的例題,自己看懂與聽老師講懂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效果。因此,數學課上專心聽講是絕對的第一位。

  在課上集中100%的注意力,緊跟老師思路。這裡我有一個個人認為不錯的方法,那就是記隨手筆記。這個隨手筆記不同於一般的課堂筆記,它記錄的不是講課的內容,而是在聽課的過程中自己的感想、體會,一些獨到的見解,聽課中出現疑難問題和掌握不牢固的知識。而書上有的知識點不需要再記,那是浪費時間。回家以後,在做作業之前我都會先複習,這時的複習我會選擇我們的同步課程,有選擇的聽重點內容,在這個時候複習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做作業的效率。這些方法使我基本每天都能擠出時間看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知識。”

  不要做一個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對老師的講解積極思考。結論由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而得,會比先聽現成結論的學習效果好。 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有的同學在聽課,往往忽視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這是錯誤的,開頭,往往寥寥數語.但卻是全堂講課的綱。只要抓住這個綱去聽課,下面的內容才會眉目清楚。結尾的話雖也不多,但卻是對一 節課精要的提煉和複習提示。同時還要注意老師反覆強調的部分。 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記憶法,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筆記,一份永恆的筆錄,可以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語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因此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須記筆記。同時做筆記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器官協同工作可幫助學習。 手到:老師講課時,耳朵邊聽要邊記重點,記筆記時要有所選擇,突出重點,既不能把教師課堂上講的窗簾全部記錄,也不能一點不記。對於課文中的重點內容,如重點短語、重點句型的用法等,做筆記是必要的,記筆記有助於學生課後整理複習。這樣方便回家、考試前的複習***筆記最好記書上***。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就是在聽、看、想、的基礎上劃出課文的重點,記下講課的要點、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創新思維的見解、課前疑點的答、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的分析。筆記要有重點。記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在書上或筆記本上劃線***直線、曲線***、圈點、作標記、使用不同顏色的筆***如紅色就比較顯眼***、記錄的格式不同、書寫的字型不同,這些都是記筆記的好方法。

  三、 課後及時複習總結,高效、準確的複習:所謂“溫故而知新”,複習自然也是必不可少,每天將學到的內容鞏固一遍,複習也要拿筆。

  四、 複習管理:核心是想,查,說。想:就是回想,是在腦子裡放電影,回想的過程就是“閉目養神”放電影,回想今天老師講的內容課程是什麼,這是最好的複習方法,四十五分鐘的課程完了後,要及時的回想知識,能想起來的部分,就會終身不忘,想不起來的就是要注意或者重頭再學了,這叫查漏補缺,漏在哪裡,缺在哪裡,回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認的最好的複習方法。查:要找到自己不會的地方,增強記憶。說:也就是複述,

  五、 記筆記:例如我們的歷史書上空隙很多,就不用專門的筆記本,而是直接寫在書上;英語要記的新單詞較多,所以要準備特殊的筆記本。

  六、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學習就是要相信自己,不斷地超越他人。”

  七、 學習要主動,態度決定一切,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你為什麼要上學?面對這個問題,有多少人

  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一個答案,有多少人曾認真思考過?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答案。但是我的答案是:人生要活得精彩,要有理想;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和金錢;為了得到足夠的知識和金錢,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要上學,我要讀書。我要實現我的理想!上學並不僅僅是“混日子”“理所當然”那麼簡單,受教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與道路。因此,請自己仔細思考:我為什麼要上學?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鬱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將積極的情感同學習聯絡起來,防止消極情緒的滋生,可以促進學習。善於控制自己,是學習意志力培養的關鍵。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動,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緒,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學習上來,這點是尤為重要的。

  八、 多想:主要是指養成思考的習慣,學會思考的方法。獨立思考是學習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學習時,要邊聽***課***邊想,邊看***書***邊想,邊做***題***邊想,通過自己積極思考,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歸納總結規律。

  九、 最後歸納出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對所學知識系統地小結,具體如下:小結的頻率:最好就是每週一次,將本週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小結的內容:可以把識記知識***如概念、公式等***系統化,也可以對題型作歸納,並附上自己的解題心得和注意事項等。當然可以參考章末小結。

  十、 考試後分析考試結果、做出下一步計劃、調整自己還是要引用孔子的一段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是有著深刻內涵的。它揭示了務學與求道的基本關係。

  三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很多,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後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

  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初二年級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什麼原因呢?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迴圈。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這種惡性迴圈一旦形成,必將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分析這兩種學生的發展過程,前者走的是: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後者走的是: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兩條路線起點相同,分歧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

  預習——上課——整理——作業這四個步驟組成的環節滾動一次。一個章節結束,都要進行系統複習總結這一步驟,使每課時的小環環環相扣,形成整體,不僅如此,他們在每個步驟上都有許多具體做法和嚴格要求,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來,把前四個步驟稱為環節,構成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不可缺少的四環,加上最後一個步驟,合稱“四環一步”。按照這一過程去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按每一環節和步驟上的科學方法去做,就稱為“四環一步”學習法。

  如果從一個階段或一個章節來看,教師在教幾個課時之後,一般要按章節,按單元把所學內容聯絡起來複習總結一次,學生也往往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進行復習總結,使自己的知識前後銜接,融匯貫通,達到系統掌握之目的。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過程應由每一課時的四大環節加上階段系統複習總結這一必要步驟組成,“四環節”以上課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節,分單元進行。四環節一步驟節節相連,步步相通,構成了學習過程的有機整體。預習是起始環節。為上課掃清障礙,開闢道路,做好知識上的準備;上課是中心環節,既是預習的目的,又是對預習的檢驗,同時對下面幾個環節起到關鍵作用;課後整理消化是中繼環節,是上課的延續和加強,又為順利做作業創造條件;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環節,既鞏固前面的成果,又為階段複習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統複習總結是貫通步驟,是對本階段諸課時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提高與昇華,又為轉入下一階段學習奠定了基礎。“四環一步”缺一不可,否則,就使學習過程中斷,破壞學習的連貫性和方法的整體性。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符合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心理過程,又與教師教的過程相配合,相輔相成,渾為一體,符合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