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被讓座閱讀答案

  《遭遇被讓座》由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孩子同時搶一個座位引起的事,說明了做好事不能挾迫於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遭遇被讓座》閱讀材料

  ①公交車上搶座位,本不是什麼新聞。可是,一輛公交車上就發生了這樣一幕,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孩子同時搶一個座位,小孩子捷足先登,老太太非要坐。小孩子不同意,老太太惱羞成怒,竟然一屁股坐在小孩子的腿上。見此,小孩的母親趕過來理論,於是一場爭鬥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有媒體以“挾人讓座”為題,由“搶”到“挾”,性質有了明顯的變化。

  ②問題是發生在一老一幼兩個人身上,按規定,這兩個都有優先享受照顧的權利,尊老愛幼嘛!從權益的角度講,凡是購了票,一票一座,應該受到保護。坐不坐、讓不讓是購票人自己的事。讓位體現風格,不讓也有權利。當事人不同意,真還不能強迫。不讓座往往被不分青紅皁白受到譴責,多少是有失公正的。

  ③推而廣之,做好事完全基於個人的自願,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行為,不屈服於任何外在的壓力。比如義務獻血,抽的是個人的血,不能強行把針頭插進別人的血管。遇見不幸跌在地上的陌生人,他可以選擇扶與不扶。捐款捐物,是個人掏腰包,不能強求。如此等等。可以倡導這種美德,培育良好風氣。也可以批評指責各種冷血行為,見難不幫、見危不救應當受到良心的譴責。但是,做好事不能挾迫於人。

  ④這一挾迫,雖然是貶損別人,反而是自己的道德缺失。那麼想過沒有,你坐了,別人只能站著;你舒服了,別人就不舒服了。這樣,就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何況那個座位本來就是別人坐的,那份舒服本來是別人享受的。挾迫人家道德高尚,那你自己的道德又跑到哪裡去了?

  ⑤老虎也會念佛,任何人都有慈悲的一面。當善舉成為普遍行為時,整個社會的風氣應當會好起來。而當做好事還有顧忌時,那麼選擇猶豫、退卻、躲避就不應受到指責了。有人就利用別人的善良,滋潤著自己的生活;有人就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別人的幫助,把一切當成應該。開始送上幾個雞蛋,知道感謝,二次,三次,還知道說聲謝謝,慢慢地,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如果哪一次沒及時送來,或者不送,攻擊、指責是必然的,全是別人的錯。有人倒在地上,如果沒有人敢去攙扶,不奇怪,那是因為怕受牽連;有人搶劫,甚至殺人,如果沒有人見義勇為,不奇怪,那是因為有時英雄流血還要流淚;有人要救助、募捐,如果響應者寥寥,不奇怪,因為擔心那款物不知會流向何方。事情容易顛倒,性質須臾發生變化,不放心,不甘心。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還去挾迫他人做好事,只能適得其反。

  ⑥這個世界並不缺乏愛,缺的是一種氛圍。愛的氛圍營造,是每個人的事,是全社會的事。

  《遭遇被讓座》閱讀題目

  15.在這篇一事一議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麼事而引發議論的?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3分***

  16.文章第③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3分***

  17.說說第⑤段中畫線句子的表達作用。***4分***

  《遭遇被讓座》閱讀答案

  15.由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孩子同時搶一個座位引起的事***1分***;做好事不能挾迫於人***或“做好事完全基於個人的自願,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行為,不屈服於任何外在的壓力”***。***2分***

  16.舉例論證,***1分***列舉了義務獻血不能強求、遇見跌在地上的陌生人可以選擇扶與不扶、捐款捐物不能強求的事例,***1分***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做好事完全基於個人的自願,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不屈服於任何外在的壓力”這一觀點。***1分***

  17.運用了排比的修辭的手法,***1分***列舉了社會上一些做好事時有所顧忌、猶豫、退卻、躲避的現象,***1分***論證了不應該挾迫他人做好事的觀點。***1分***,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文章的說服力,而且給人一種整齊、勻稱的美感。***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