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閱讀練習及答案

  再長的旅途也會把行人帶回家來,解憂的時效終歸有限,而宿酲醒來,是同樣的惘惘。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何以解憂》閱讀材料

  何以解憂

  余光中

  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加寬廣。 ——余光中

  ***1***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頗為嚴肅,是為了增長見聞,恢巨集胸襟,簡直是教育的延長。臺灣各大學例有畢業旅行,遊山玩水的意味甚於文化的巡禮,遊跡也不可能太遠。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司馬遷二十歲“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沉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義的壯遊。 蘇轍認為司馬遷文有奇氣,得之於遊歷,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2***值得注意的是:蘇轍自言對高山的觀賞,是“恣觀”。恣,正是盡情的意思。中國人面對大自然,確乎盡情盡興,甚至在貶官遠謫之際,仍能像柳宗元那樣“自肆于山水間”。徐文長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說明遊覽的盡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連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遊興到了這個地步,也真可以忘憂了。

  ***3***但是許多人旅行只是為了樂趣,為了自由自在,逍遙容與。中國人說“流水不腐”,西方人說“滾石無苔”,都因為一直在動的關係。最浪漫的該是小說家斯蒂文斯了。他在《驢背行》裡宣稱:“至於我,旅行的目的並不是要去哪裡,只是為了前進。我是為旅行而旅行。最要緊的是不要停下來。”在《浪子吟》裡他說得更加灑脫:“我只要頭上有天,腳下有路。”至於旅行的方式,當然不一而足。有良伴同行誠然是一大快事,不過這種人太難求了。就算能找得到,財力和體力也要相當,又要同時有暇,何況路遠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兩個聖人恐怕也難以相忍。倒是尊卑有序的主僕或者師徒一同上路,像“吉訶德先生”或《西遊記》裡的關係,比較容易持久。也難怪潘耒要說“群遊不久”。西方的作家也主張獨遊。吉普林認為獨遊才走得快。傑佛遜也認為:獨遊比較有益,因為較多思索。

  ***4***獨遊有雙重好處。第一是絕無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做,只要忍受一點寂寞,便換來莫大的自由。當然一切問題也都要自己去解決,正可訓練獨立自主的精神。獨遊最大的考驗,還在於一個人能不能做自己的伴侶。在廢話連篇假話不休的世界裡,能偶然免於對話的負擔,也不見得不是件好事。一個能思想的人應該樂於和自己為伍。我在美國長途駕駛的日子,浩蕩的景物在窗外變幻,繁富的遐想在心中起伏,如此內外交感,虛實相應,從灰曉一直馳到黃昏,只覺應接之不暇,絕少覺得無聊。

  ***5***獨遊的另一種好處,是能夠深入異鄉。群遊的人等於把自己和世界隔開,中間隔著的正是自己的遊伴。遊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圍的世界。彼此之間至少要維持最起碼的禮貌和間歇發作的對話,已經不很清閒了。有一次我和一位作家乘火車南下,作聯席之演講,一路上我們維持著馬拉松對話,已經舌敝脣焦。演講既畢,回到旅舍,免不了又效古人連床夜話,幾乎通宵。回程的車上總不能相對無語啊,當然是繼續交談啦,不,繼續交鋒。到臺北時已經元氣不繼,覺得真可以三緘其口,三年不言,保持黃金一般的沉默。

  ***6***如果你不幸陷入了一個旅行團,那你和異國的風景或人民之間,就永遠阻隔著這麼幾十個遊客,就像穿著雨衣淋浴一般。要體會異鄉異國的生活,最好是一個人赤裸裸地全面投入,就像跳水那樣。把美景和名勝用導遊的巧舌包裝得停停當當,送到一群武裝著攝影機的遊客面前,這不算旅行,只能叫做“罐頭觀光”。布林斯廷說得好:“以前的旅人採取主動,會努力去找人,去冒險,去閱歷。現在的遊客卻安於被動,只等著趣事落在他的頭上,這種人只要觀光。”

  ***7***古人旅行雖然倍嘗舟車辛苦,可是山一程又水一程,不但深人民間,也深入自然。就算是騎馬,對髀肉當然要苦些,卻也看得比較真切。像陸游那樣“細雨騎驢入劍門”,比起半靠在飛機的沙發裡凌空越過劍門,總有意思得多了。大凡交通方式愈原始,關山行旅的風塵之感就愈強烈,而旅人的成就感也愈高。三十五年前我隨母親從香港遷去臺灣,乘的是輪船,風浪裡傾側了兩天兩夜,才眺見基隆浮在水上。現在飛去臺灣,只是進出海關而己,一點***、風塵的跋涉感都沒有,要坐船,也坐不成了。所以我旅行時,只要能乘火車,就不乘飛機。要是能自己駕車,當然更好。阿拉伯的勞倫斯喜歡高速馳騁電單車,他認為汽車冥頑不靈,只配在風雨裡乘坐。有些豪氣的青年騎單車遠征異國,也不全為省錢,而是為了更深入,更從容,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道路之長。

  ***8***當然,再長的旅途也會把行人帶回家來,靴底黏著遠方的塵土。世界上一切的橋,一切的路,無論是多少左轉右彎,最後總是回到自己的門口。然則出門旅行,也不過像醉酒一樣,解憂的時效終歸有限,而宿酲醒來,是同樣的惘惘。

  ***節選自余光中《何以解憂》,有刪改***

  《何以解憂》閱讀題題目

  13. 下列的說法,與文意不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 古人遊歷名川大山,可謂是盡情盡興,在遭貶謫之際,仍能恣情山水。

  B. 旅行團中有導遊介紹異國他鄉的美食與名勝,更甚於自己獨自出遊。

  C. 旅人與遊客的區別在於能否主動地去探索未知、豐富自己旅遊的經歷。

  D. 許多人旅行只是為了自由自在,逍遙快活,感受旅行更多的樂趣。

  14.下列的說法,屬於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 旅行途中最好有旅伴與己同行,有許多交流思想的機會,發現世界的美好。

  B. 旅行時選擇現代化的交通方式比原始的交通方式讓人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C. 有思想的人在旅遊的途中即使孤身一人行走在路上,也會感到樂趣無窮。

  D. 旅行後歸家想起旅行途中的趣事,心中的煩憂自然一掃而空,樂而解憂。

  15.“獨遊”與“群遊”有哪兩方面不同?請分點概括。***4分***

  16.本文作者認為“旅行”會讓人的心胸變得更加寬廣,請你結合自身的經歷談談對這句話的認識。***5分***

  《何以解憂》閱讀題答案

  13.B***根據第6段判斷:“要體會異鄉異國的生活,最好是一個人赤裸裸地全面投入,就像跳水那樣。把美景和名勝用導遊的巧舌包裝得停停當當,送到一群武裝著攝影機的遊客面前,這不算旅行,只能叫做“罐頭觀光”。”作者認為獨遊比參加旅行團更能深入地體會異國他鄉的生活。***

  14.C***A.文中說“遊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圍的世界。彼此之間至少要維持最起碼的禮貌和間歇發作的對話,已經不很清閒了。”作者認為與遊伴的 交流對話,是精神上的負擔,無法看清周圍的世界。B.文中說“大凡交通方式愈原始,關山行旅的風塵之感就愈強烈,而旅人的成就感也愈高。”,作者通過結合自身旅行的經歷,認為原始的交通方式更能讓旅人有滿足感。D.文中說:“然則出門旅行,也不過像醉酒一樣,解憂的時效終歸有限,而宿酲醒來,是同樣的惘惘。”“惘惘”一詞體現作者旅行歸家後的悵然若失,並沒有樂而解憂。***

  15.***1***“獨遊”讓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訓練獨立自主的精神***考驗人的意志***,

  能夠做自己的精神伴侶。***1分,第4段:強調“獨”的特點,意思對即可***

  “群遊”難以找到有共同語言的良伴同行,容易陷入廢話連篇假話不休的世界裡。***1分,第3、4段:強調與同伴難以溝通交流,意思對即可***

  ***2***“獨遊”能夠深入異鄉,全身心體會異鄉異國的生活。***1分,第5、6段:強調深入異鄉的特點,意思對即可***

  “群遊”疲於應付遊伴,把自己和世界隔開,看不清楚周圍的世界。***1分,第5段:強調遊伴愈多愈難以看清世界更難以體會異鄉生活,意思對即可***

  16.旅行能開拓視野,增長見聞,使人的心胸變得更加寬廣***觀點2分***。如我在暑假期間隨父母到北京旅行,曾到長城遊覽***舉例1分***,瞭解到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旅行讓人見多識廣,自然就會心胸豁達,視野寬廣。***分析2分,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旅遊經歷,對旅遊的物件有一定的認識,即可得2分***